资料来源:咨询南沙
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新鲜空气装置说明:
新鲜空气装置是提供新鲜空气的一种空调设备。从功能上讲,根据使用环境的要求,可以达到恒温恒湿,也可以单纯提供新鲜空气。其原理是从室外抽取新鲜空气,经过除尘、除湿(或加湿)、冷却(或加热)等处理,通过风扇运到室内,进入室内空间时更换室内原有空气。当然,上面提到的功能要根据使用环境的需要来决定,功能越齐全,成本就越高。
(二)新风单位分类:
FP-D吊顶新风装置FP-W水平新风装置
FP-L立式新风装置
(三)新风机组与空调机组的区别:
室外空气装置用于处理室外空气。在大型建筑中,一般室外空气装置与风扇线圈一起使用,风扇线圈新风扇实际上类似于空调。一般来说,空调本身有新的风口,新鲜空气用于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补充室内废气。风扇线圈没有新的风口,所以需要所有的新风扇。新风机提供经过处理的新空气和风扇线圈处理的通风,或者先混合,再由风扇线圈处理,然后送到房间。室外空气装置主要用于处理室外空气,空调装置用于处理通过新风机处理的空气,但新风扇可以有通风、通风或室外空气。这都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温度和湿度等参数。室外空气装置一般不承担空调区的热湿负荷,主要功能是发送室外空气。当然,理想状态是送风的温度和湿度恒定,所以室外空气装置一般控制送风温湿度。空调单元负荷空调区域的热湿负荷在保证一定新鲜空气量的同时,起到综合处理空调区域空气的作用。空调机组一般主要用于控制空调区域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空气处理过程一般很复杂。
由于空调机组与空气处理相比,空气处理相对复杂,所以空调机组多应用于不能安装风扇线圈的大范围公共区域,而新风设备多用于安装风扇线圈的小范围空间。
(四)新风机组与空调机组的合作
无论是空调单元还是室外空气单元,使用和安装都很常见,室外空气单元和空调单元不同,但最好补充功能,安装室外空气装置,同时在每个房间分别安装风扇线圈。这样可以达到更节能、更舒适的目的。
(e)新风装置的结构
室外空气设备有多个功能段,大致包括:
过滤段:可根据需要选择粗糙效果过滤器、中等效果过滤器、高效过滤器等,主要用于有效捕获不同颗粒直径的灰尘粒子。桌子冷却段:冷却除湿线圈冷却和潮湿新鲜空气。加热段:用加热线圈加热室外空气,调节湿气。加湿部分:使用电加湿器部件、蒸汽加湿器等可以保证较严格的相对湿度要求。风扇段:根据需要可以选择离心风扇、轴流风扇,一般使用离心风扇。
杀菌部分:如紫外线灯杀菌。
此外,考虑到节能需求,新风设备除了上述几个功能段外,还可以安装热量回收段。热回收段使用热回收装置回收废气中的冷热,使新空气预冷或预热,从而实现能源回收。
(六)专业术语说明
PAU(预冷却空气处理单元)预冷空气终端。预处理室外新鲜空气,发送到风扇线圈。风扇呼叫单元(Fcu)唤醒空中单元(mau)新型风扇。air handle unit空调箱。主要是提取室内空气(Return Air)和部分新鲜空气,调节风温度和气流,保持室内温度。RA:通风SA:送风EA:排风(EAF:排风风扇/EAD 3360排风管/EAG:排风口)FA:室外空气(FAF:新风扇/FAD:新风管/FAG:)
RO溶液
(7) HVAC自动控制:
表冷却段露点温度控制:根据露点温度实际值和设置,自动调整除湿盘管内冰水气动阀门。送风温度控制(t):根据送风平均温度和设置温差自动调整加热盘管热水气动阀门。送风湿度调节(h):根据室内平均湿度和设置湿度差异自动调整加热盘管热水气动阀门。送风压力控制(P):根据送风平均压力和设置压力差异自动调整风机变频器频率。
滤网更换监测:根据粗中效滤网两端和高效率滤网两端差压开关的差压检测值进行自动报警。
(8)焓的定义:
空气中的焓是指空气中包含的总热量,通常以干空气的单位质量为基准,称为非焓。在工程中,简称是指1公斤干空气中的钨和相应水蒸气的总和。在工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一定质量的空气在处理过程中坡皮的变化来判断空气是受热还是失去热量。空气的比喻焓
增加表示空气中得到热量;空气的比焓减小表示空气中失去了热量。从另一个角度说,焓值是温度和湿度的综合,是一个能量单位,他表示在单位空气中温度和湿度综合后的能力刻度,在空调行业,由于主要是对空气进行加热、制冷、加湿、除湿处理,单单比较温度就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应为降温需要冷量,除湿也需要冷量,所以要综合计算。比如在过渡季节对新风阀的开关控制,当室外空气的焓值低于室内空气的焓值,说明不需要制冷就可直接引入。
(九)湿空气常用计算公式:
开式温度(T:K)计算:T=273.15+t其中:t为温度℃(干球温度)饱和水蒸汽分压力(Ps:Pa)(-100-0℃)计算:ln(Ps)=C1/T+C2+C3*T+C4*T2+C5*T3+C6*T4+C7*ln(T)C1=-5674.5359C2=+6.3925247C3=-0.9677843*10-2C4=+0.62215701*10-6C5=+0.20747825*10-18C6=-0.9484024*10-12C7=+4.1635019饱和水蒸汽分压力(Ps:Pa)(0-200℃)计算:ln(Ps)=C8/T+C9+C10*T+C11*T2+C12*T3 +C13*ln(T)C8=-5800.2206C9=+1.39144993C10=-0.04860239C11=+0.41764768*10-4C12=-0.14452093*10-7C13=+6.5459673水蒸汽分压力(Pq:Pa)计算:Pq=Φ*Ps其中:Φ为相对湿度(%)相对湿度(Φ:%)计算:Φ=[Pτ-0.000662* B*(θ-τ)]/ Pθ其中:θ为干球温度,Pθ与该温度对应的水蒸气分压力τ为湿球温度,Pτ与该温度对应的水蒸气分压力B为标准大气压=1.01325×105 Pa含湿量(d:g/kg干空气)计算:d=622 Pq/(B- Pq)=622*Pq/(101325-Pq)其中:B为标准大气压=1.01325×105 Pa
焓值(i:kj/kg干空气)计算:i=1.01t+0.001d(2501+1.84t)其中:1.01表示干空气的平均定压比热 kj)
1.84表示水蒸气的平均定压比热kj)
2501表示0℃时水的汽化潜热 kj/kg
露点温度(t1:℃)计算:tl=8.22+12.4lnPq+1.9(lnPq)2湿空气密度(ρ:kg/m3)计算:ρ=0.00348*B湿空气比容计算:ν1=1/ρ含湿量是指湿空气中与一千克干空气同时并存的水蒸气的质量(克)饱和水蒸气压(Saturation Vapor Pressure) 气体中所含水蒸气的量是有限度的,达到限度的状态即可称之为饱和,此时的水蒸气压即称为饱和水蒸气压。此物理量亦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并且,0℃以下即使同一湿度,与水共存的饱和水蒸气压(esw)和与冰共存的饱和水蒸气压(esi)的值不同,通常所采用的是与水共存的饱和水蒸气压(esw)。露点(Dew Point) 温度较高的气体其所含水蒸气也较多,将此气冷却后,其所含水蒸气的量即使不发生变化,相对湿度增加,当达到一定温度时相对rh达到100%饱和,此时,继续进行冷却的话,其中一部分的水蒸气将凝聚成露。此时的温度即为露点温度(Dew Point Temperature)。
露点在0℃以下结冰时即为霜点(Frost Point)。绝对湿度(Absolute humidity) 单位体积(1m3)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的质量(g)。表示∶D=g/m3 但是,即使水蒸气量相同,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气体体积也要发生变化,即绝对湿度D发生变化。D为容积基准。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 气体中的水蒸气压(e)与其气体的饱和水蒸气压(es)的比/用百分比表示。表示∶rh=e/es×100% 但是,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导致饱和水蒸气压的变化,rh也将随之而变化。
显热kcal/kg 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降,干燥空气1kg所出入的热量/温度相当于0.24T显热,0.24即为干燥空气的重量比热(kcal/kg℃)。潜热kcal/kg 物体的蒸发,凝聚相互变化时,即使出入的热量/温度的升降发生变化,其出入的热量不变。温度T的水蒸气1kg的潜热)。597.3是蒸气的化潜热。露点温度是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形象地说,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为露珠时候的温度叫露点温度。露点温度本是个温度值,可为什么用它来表示湿度呢?这是因为,当空气中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温度相同;当水汽未达到饱和时,气温一定高于露点温度。所以露点与气温的差值可以表示空气中的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在100%的相对湿度时,周围环境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
露点温度越小于周围环境的温度,结露的可能性就越小,也就意味着空气越干燥,露点不受温度影响,但受压力影响。湿球温度(WB表示)是指同等焓值空气状态下,空气中水蒸气达到饱和时的空气温度,在空气焓湿图上是由空气状态点沿等焓线下降至100%相对湿度线上对应点的干球温度。干球温度(DB表示)是温度计在普通空气中所测出的温度,即我们习惯所说的气温。
干湿球温度差值的大小,主要与当时的空气湿度有关。空气湿度越小,湿球表面的水分蒸发越快,湿球温度降得越多,干湿球的温差就越大;反之,空气湿度越大,湿球表面的水分蒸发越慢,湿球温度降得越少,干湿球的温差就越小。
1.《【空调cs代表什么】Hvac基础知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空调cs代表什么】Hvac基础知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295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