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
偶然在家里书柜上看到了1997年发布的第一份中国互联网报告,里面的数字让我想起我第一次接触电脑也正好是1997年。
那时候,全国上网计算机加起来29.9万台,全国网民数量是62万。这应该是关于中国互联网的第一组官方数据,和今天比,21年前的故事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1997年,我刚调到现在的单位——北京市顺义南彩二小。在老校教学楼一层西侧的走廊尽头是电脑室,学生们电脑课每两周才上一次,进门之前,还要双脚套上特制的鞋套,以免踩脏了柔软细密的地毯。就我所知,我们校长室里都没有铺过地毯,足以见得那时候电脑的高贵地位。
机房只有25台电脑,两人一台机器,每周一节课,每人只能上课20分钟。操作的时候,孩子们开心地坐在电脑前。屏幕是15寸甚至可能更小的黑白屏幕,主机是卧式的,没有光驱,没有USB,只是两个扁扁的口子,分别可以插入3.5寸和5.25寸的软盘。
老师教大家学开机和关机,介绍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还说经过了386、486、586几代之后,现在已经是“奔腾”了。当时我特别诧异,心里的念头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买得起电脑吗?”
那时候电脑价格一般在8000-10000元,而我一年工资才5000元左右,也就是说一台电脑的价格是我两年全部的工资,我断定,电脑这个东西离我太遥远。于是就梦想着什么时候能当电脑老师,可以天天操作这神奇的东西。
1998年,机会来了,教电脑的徐老师要调走了! 新学期伊始,我如愿担任电脑老师。从此以后,电脑便成了我最亲密的战友,我仔细研读了有关电脑硬件和软件的书籍,练习不看键盘打字的“盲打法”,试着用文字编辑软件打字,还夜以继日地拆卸主机、观察配件、优化配置等等。我一边看书,一边对照实物,终于熟悉了机箱内的电源、主板、CPU、内存、显卡、软驱,还有放在机箱外面的显示器、键盘、鼠标。当然,对于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必须掌握。遇到难题,我就向各行业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请教。一番折腾下来,可以说是做到了粗识“机理”,“软硬兼修”。也正因为如此,我成了学校里的“电脑专家”,一时间,朋友们购电脑请我当参谋,电脑出了毛病请我去诊断,不会使用软件打电话向我请教……我有了成就感。
电脑使用中令我惊奇的还有打印机。当时学校的打印机是爱普生LQ1600K针式打印机,打印时会发出吱吱的叫声,非常悦耳,隔壁房间都能听到。这种打印机用色带,原装的要五六十元一根,国产的也要三四十元一根,用不了多久墨色就不均匀了,为了延长寿命,什么调整色带打印区域、为色带上油墨等方法我都用过。后来学校又购买了爱普生单色喷墨打印机,初期打印效果不错,墨色匀净,字迹清晰,但只要一段时间不用,墨水就会干枯,堵住喷头。于是我又发挥DIY精神,用纯净水泡,用温开水浸,用注射器抽……后来学校配备了彩喷打印机。彩打可以打印色彩丰富的图片,但是墨水特别贵,并且堵头的毛病仍然存在。在21世纪初,我彻底告别了喷墨打印机,用上了激光打印机。激光打印机虽然购买成本高一些,但不会堵头,加粉方便,打印单张的成本反而便宜。
回顾电脑设备的更新,可谓感慨良多。按CPU的更新来看,我从8088开始,经历了80286、80386、80486、奔腾、奔腾PRO、奔腾MMX、PII、PIII、P4,一直到现在的酷睿和AMD Athlon双核;内存从640KB到4MB、256MB、1GB,现在已经达到了16GB; 显示器从14寸单色CGA,升级到彩色15寸VGA、17寸XGA,现在是20寸液晶;硬盘从10MB开始,经历40MB、1GB、6GB、40GB、250GB、4T。从软件来看,操作系统经历了MS-DOS、Window、Windows95、Windows98、WindowsMe、WindowsXP、Vista;最常用的文字编辑软件经历了CCED、金山WPS以及Office Word的各种版本……
现在,每次看着三五岁的小朋友抱着智能手机,麻利地玩着游戏或看着动画片,我只能说时代变了,而且变得太快了!
1.《跟着电脑,跑得飞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跟着电脑,跑得飞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057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