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础的过程之一,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继学科计划“I数学”后,从《教师报》期开始,从今天开始推出特别计划“国语角”,邀请了很多教师,可以就观点、叙述经验、讲课方法选择以下话题。你觉得语文课程怎么样?语文给你带来的生活影响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语言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气场(或特征)?哪个语文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古诗有美丽的画面、丰富的形象、意味深长的哲理和荡漾的情感。

随着部编教材的问世,古诗词更是捍卫其不可动摇的重要性和丰富性——论数量,整个小学阶段竟达到129首之多。作为教师,我们要重新定义"枯燥乏味"的古诗词教学,深入解读古诗词,研究古诗词教学策略,将古诗词中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元素完美地嫁接在学生心田,是立足新教材,钻研古诗词的根本所在。

3月26日,聆听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实录《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两首古诗词后,笔者沉浸其中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再一次被名师的备课功底和上课技艺所折服——在课堂教学中,王老师时而轻轻地、静静地、慢慢地带学生走进文本;时而激情澎湃地、气宇轩昂地表达着、追问着、吟诵着;时而在起承转合中实现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陕西省教学能手、宝鸡市高新第二小学教师刘芳

取材是一种高明的方法

王崧舟老师的课总是写满"丰盈、深邃"二字,这一切源自他丰厚的文学功底,他解读文本的功力堪称"力量型"专家。听得多了,你会发现他在备课方面下足了功夫,古诗词句信手拈来,过渡语一气呵成,结束语余音绕梁。在文本解读方面,他总是纵横交错、巧妙布阵、广泛涉猎、最后完美定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堂,老师们总是被林林总总的教学资料包裹着,课堂上无节制地拓展成为常态,最终失去了语文课的简约之美。

看看王老师对辅助资料的处理,在《枫桥夜泊》一诗的导入中,出示三条关于"钟声"的诗句,进而说明张继的钟声独特之处,这是一种有目的、有主题、有方向的引领。第二处取材:在理解诗人的"愁眠"和"孤寂"时,王老师又引入李白的"缘愁似个长"、杜甫的"月是故乡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安石的"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刻,有一个意象在诗人的眼中,在学生的眼中多次被放大,那就是"月"。进而向学生说明一个问题:诗人笔下所有的"愁"都与"月"有关、与孤寂的夜晚有关。第三次取材:在《长相思》一文中,王老师在恰当时机下引入纳兰性德的《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这一句的出示,可谓是问到恰当好处,说到恰到好处。在老母,妻子,儿子,朋友的发问中,"问君"一词也在不停地变换着,"问夫"、"问父"、"问儿"等等,在复沓式的师生接读中,作者的真情流露,编者的意图"泄露",学者的语文素养显露,通过"换词"的方式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看似取材的问题,实则是王老师书卷味的弥漫。

板书是一幅曼妙的画卷

王崧舟老师的课靶心对准教学目标,眼力极好,把把射中:把每一个文字符号、每一种意象储存在学生的眼睛里、大脑里,投射在黑板上,折射在心田里。黑板上,每一个苍劲有力的字像施了魔法一般,来得匆匆,去得也匆匆。王老师的板书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字该去还是留?老师和学生说了不算,在进阶式教学环节的推进中,理和情涌上心头,文化和诗魂爬上黑板,它们才有资格决定黑板上文字的去留。

在《枫桥夜泊》一课学习中,一个个意象以词组的方式有序地出现在黑板上,最终连成一首完整的诗。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学生认知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升华,那些相继出现的事物,又像沙画中流失的沙子一样,瞬间消失殆尽。在一堂课结束时,只剩下富有厚重感的两个词组"经典"、"文化"和四个感叹号赫然出现在黑板中央。在我看来,王老师不仅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还有一双巧手,能让板书说话。在他的课上你分明能感受到诗词文化写满课堂,但却没有留下任何大肆宣讲的成分,你能感受到浓墨重彩的一处,但却处处皆是轻轻流入学生心田的迹象。"大象无形、大道至简"此乃好课的最高境界,王老师精美绝伦的板书本领既具大师的风范,又不乏艺术家的潜质,着实让人叹服。

在《长相思》一文中,一幅画卷分两部分:上卷是"身在征途"、下卷是"心在故园"。可是,随着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加深,一幅唯美的画卷被打上烙印,一个"碎"字闯入纳兰性德的征途生活、美好梦境,如闪电般划过星空,跃然出现在黑板上,随即美好的画卷也被破坏。一个问号盘旋于脑际:在纳兰性德的眼里、心里,到底是重离别还是轻离别,"离别"二字像一把钢刀插入作者的心口,任世人评说,请读者明辨。当天平的砝码倾向"重离别"时,天平另一端的问号也随即消失。板书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更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示意图,王老师巧借板书的力量让整堂课充满神韵,浑然天成。

看似板书的本领,实则是王老师语文味的凸现。

推理是一种神秘的本领

王崧舟老师课堂教学中的推理似乎比一般意义上的推理更胜一筹,他总是将学生嘴巴读不出来的、眼睛看不到的、内心感应不到的,通过巧妙的教学策略进行指引。

在《枫桥夜泊》中一个"对"字,盘活整首诗的理解,帮学生快速找到诗眼,触摸诗魂,领悟诗情。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将彼此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那就是"对"字。紧接着王老师反问道:将"对"改成"伴"读一读,结果不攻自破。谁来陪伴他?推测一下:父亲、哥姐、朋友……作者期许的人一个也没有,能陪伴他的只有江边的枫树、渔火、只有寒山寺的钟声。一个"对"字成就了巧妙的推理,助力学生顺理成章的表达。

在《长相思》中,在一个"问"字完美实现推理。王老师说,既然作者如此思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不回去呢?是他轻离别吗?随即,出示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词《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王老师说到:"谁能以作者的朋友,母亲,儿子,妻子的身份问一问?"在同学们接二连三的追问中,如果还有人说作者轻离别,那请看看他写的《长相思》,显然不是。反复诵读之后孩子们会发现: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思家长,思亲人,字字化作长相思。

推理不是说教,看似神秘的引导,实则是人情味的显现。

还原是一种独特的表达

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注重读写结合,让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但他的读写结合似乎特别绝妙,只有心领才能神会。

在《枫桥夜泊》中,王老师让那古老的、年久失修的钟声变得会说话,那钟声仿佛在对张继说些什么?请孩子们以"张继呀,张继"开头,写一段话。在学生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去叩问作者,再现事情的原委,还原作者的内心,用温暖的钟声去化解张继的愁眠,这是一种有价值的练笔。

在《长相思》中,作者的身虽然在征途,但是他心却在故园,王老师要求学生能否用表达再现作者家乡的见闻,还原家乡新貌,在他的家乡可能会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用语言来表达作者的心声,将美好画卷和现实处境进行对比,再次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整个来回,王老师在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感之时下笔,让学生用心叩击文字,用写传递深情,然后走进诗词产生情的感动,再以"情"关照文本――通过感悟练笔,释放情感。

看似还原的力量,实则是语文味中"品味、写味"的体现。


延伸阅读:

刘芳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统编教材与抗疫“活教材”的线上融合丨“防疫有我·课程助力”

刘芳空中课堂“六问”:学习内容千万条,教学计划第一条丨“防疫有我”


作者:刘芳(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宝鸡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高新第二小学教师)

编辑:关中小伙

1.《刘芳字可以组什么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刘芳字可以组什么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10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