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推荐给大家的是《边城》里的筛选团,Tracy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送来的。15岁的女孩和爷爷一起去看端午龙舟,在渡口等爷爷的时候,被身材灵活的捕鸭水手吸引。
少男少女的懵懂情丝就此拉开序幕。
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
“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那黄狗好象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的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问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的笑着,不见了。
这一问一答妙趣横生,少年少女便在脑海里留下了痕迹,时不时像小猫一样抓挠着心。第二年翠翠还去看龙舟,错过了傩送,但遇上了傩送的大哥天保。天保也对翠翠一见钟情,兄弟俩决定以唱山歌这样平和而浪漫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做出选择。
如果你读过沈从文先生的这部作品,多半会被它所折服。怎么会有这样浪漫轻盈的作品,像雨像云又像诗,柔柔地缠在心头?
无论是天真单纯,“和山上黄鹿一样”的翠翠,还是个个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大路”的天保、傩送兄弟俩,勤劳又和气亲人的老船公……无不体现着淳朴敦厚的湘西民情。
再来看看《边城》里的自然风光:“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用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这大概就是最原始的湘西美景了,俨然一幅世外桃源,令人心驰神往。沈从文先生的文字简单朴实,却又生动传神,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他用散文的笔调写出诗一样的“边城”,用理想化的语句搭建完美的“湘西世界”。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反思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在进入中国乡村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的哲学思想。
但笔者认为《边城》这部作品也有它的局限性。过于理想化的描绘有消极、避世之嫌,文中处处含蓄不露的感情也颇具传统爱情观,如“郎才女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
因为封闭,翠翠就像传统家族里的闺秀一样,单纯无邪却胆小怯懦。当有客人到她家时,她竟不好意思在渡船上不上岸,“甚至躲到菜园里子地里装作赶鸡”,当在端午第一次看龙舟碰上傩送时,明明被相貌英俊的傩送所吸引,却又故意不露声色。这是一种树等人来砍伐的心理,是受一种婚姻大事长辈做主的思想束缚。她的爱情悲剧大抵因为如此。
不管作者如何如何追求理想、追求美,淡化现实的丑恶,矛盾总是存在。在这个浮躁喧嚣的社会,能从《边城》中读出自然人文之美,领略超现实的宁静让灵魂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暂憩已然足够。放下书本,还是该回归现实。
注:笔者是湘西人,对后面故事感兴趣的,可自行阅读,相信这本书不会让你失望。
1.《边城中为什么写爱情悲剧 边城中为什么总写端午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边城中为什么写爱情悲剧 边城中为什么总写端午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1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