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18-04-13仲裁预防金所

点击上面的“蓝色单词”注意这个公众号。

句子仲裁

清代蜀人李兆元时运:“猿哭万兽赞美四月,马踩千峰剑阁霜。

自古诗人例到蜀,好将新句贮行囊。”“自古”是一种文学描述,若认真考察,则要追溯到诗为一代之盛的唐朝。整个唐五代时期,因为国家政治军事大局的原因,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文人入蜀浪潮,三百余年间,前后相续,未曾衰歇,往下一直延续到宋代,它深刻地影响了巴蜀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发展进程。

唐五代的巴蜀,政区沿革大致如此: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全国因山河形便分为十道,巴蜀地区主要分属山南道和剑南道,其治所分别在今天的陕西汉中和四川成都。后山南道分为东西二道,剑南道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东西两川分治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和成都。唐末,王建和孟知祥相继控制巴蜀,割据称雄,历史上分别称作前蜀、后蜀。

这一历史时期的巴蜀,在整个国家政治地理版图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其地自为天府,经济发达,物资富足,号称京师长安之外府,但其在今为内地,在唐为边疆,西临吐蕃,南接南诏,同时面临着西、南两个方向的军事压力;特殊时期,巴蜀又是唐帝国的战略后方,关中地区受到吐蕃威胁之时,剑南道的兵力又可形成掎角之势以为牵制。因此,相对于此前南北朝时期长达几百年的被遗忘状态,它由沉寂无闻一变而为热闹喧哗,由无足轻重一变而为举足轻重,巴蜀地区的安危,往往就事关唐帝国的安危。更有甚者,安史之乱以后,巴蜀地区均为几位唐朝皇帝的避乱之所。明代于慎行说:“唐都长安,每有盗寇,辄为出奔之举,恃有蜀也。所以再奔再北而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唐五代实为历史上自隋初到宋末这将近700年间移民入蜀最为显著的时段。帝王、百官、文士、流民,各色人等不避蜀道之难适彼乐土,跋山涉水,进入蜀中。

有学者论述,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靖康之难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最为巨大的波澜,特别是安史之乱,不仅成为唐朝转折之“中”,而且可视为整个中国历史转折之“中”,全国的文化中心一再由北向南迁移。入蜀文人们大致有“避乱”“入幕”“流贬”“出镇”“奉使”几类。所谓唐代诗人皆入蜀,当然多少有些夸张,但是唐代最重要的诗人都有入蜀的经历,而且往往在蜀地其诗歌创作就登峰造极,却是历史的事实,所以韩愈有“蜀雄李杜拔”的说法。

初唐和安史之乱前,奉使和仕宦较为普遍。初唐四杰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以及杜审言(杜甫祖父)、刘希夷等著名诗人都有过入蜀的经历。四杰居蜀时,行踪遍及广元、阆中、绵阳、三台、德阳、成都等地,随处与宴唱和,广泛结交文士,这对寂寞萧条了数百年的巴蜀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诗作迅速传播,在前无诗歌传统的巴蜀地区,第一次播下了诗歌的种子。画家吴道子和薛稷入蜀,对他们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避难入蜀。一波动万波随,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移民浪潮,长安城文武衣冠风流云散,百官士庶纷纷扈从入蜀。与隋唐之际的入蜀高潮相比,此番入蜀者以皇帝为首,自然影响了入蜀者的身份构成,王公、高官、世族、名流,一时间蜀中俊彦云集,热闹非常。玄宗离蜀后,改蜀郡为南京,升为成都府。当然,在后世巴蜀诗人眼中,这一时期入蜀的所有人,包括玄宗,都比不上一个伟大的杜甫。杜甫因避乱入蜀,蜀地庇护了诗人,诗人则给蜀地留下了《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绝世名篇。

▲ 杜甫草堂内的杜甫塑像

安史之乱的长远影响还在于它改变了唐帝国的政治地理结构。为平定安史乱军而在各地区建立的军事藩镇,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更有其兵力,还有其财富,摇身一变就成了京师长安之外的主要权力中心,俨然一个个独立王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对抗朝廷。藩镇的正常运作需要有一个庞大的智囊集团——幕府予以支持,又因当时的朝廷制度规定,新及第的文人,一般都必须进入藩镇幕府获得政治实践的基本经验,然后才能入朝为官。故而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晚唐时期,一般文人都有过进入藩镇幕府的经历。这其中,剑南三川(剑南西川、剑南东川、山南西道)是少数为朝廷所能够直接控制的藩镇,其中剑南西川则是首屈一指的雄藩大府,全国其他地区的方镇无法与之相比,因此朝廷多以重臣贵戚出镇西川,而且这些人日后入朝拜相者极多。有学者统计,自唐宪宗元和元年至僖宗乾符六年,在担任三川节度使的93人中,大约每两名节度使中就有一人成为宰辅,所以史书上有“西川为宰相回翔地”的说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外地文士越鸟道,度剑门,络绎不绝地奔赴蜀中。再者天府之国、富甲一方,初出茅庐的文士对此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剑南西川幕府在中晚唐长达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岑参、李商隐、韦庄、毋昭裔等纷至沓来,人才济济,霞蔚云蒸。藩镇大员本人也对当地的文化发展有着直接而积极的影响。高适晚年任彭州刺史和蜀州刺史,虽然他在四川留下的诗歌不多,但却实实在在地帮助了杜甫。韦皋出镇剑南西川时,大兴佛教,并自出俸钱五十万,续修嘉州凌云寺大佛(今乐山大佛)。杜元颖镇蜀时,命蜀僧知玄在成都大圣慈寺讲法,每天听众多达万人。

在以入幕为主要形式的中晚唐入蜀大潮中,这些外地文人跋山涉水入此彀中,极大地提升了巴蜀地区的文化品位。更为重要的是,盛唐以后大规模进入成都幕府的文人,他们的功名不在马上,而在笔端,高楼垂柳和剑影刀光不再是生活的主题词,他们在高度程式化的幕府公务中寻觅着仕途的晋身之阶,又凭借丰厚优裕的物质条件悠游卒岁。川主、幕僚、乐伎,沉浸在酒席樽前,高歌低吟,舞文弄墨,互竞才智,各领风骚,是此一时期成都地区最为常见的文化生活场景。游宴的地点,有浣花溪、摩诃池、张仪楼、合江亭、西亭、北池、武担寺等地。

成都幕府的文人雅集,往往少不了一类特殊的参与者,这就是轻歌曼舞的蜀伎。说到蜀伎,首先就会想到薛涛。薛涛本为长安人,幼年随父入蜀,终身流寓蜀中。西川节度使韦皋召其陪宴赋诗,遂入乐籍。薛涛身份较为特殊,她容貌俏丽,工于词翰,才思敏捷,既是官伎,又是才女,在幕府游宴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双重角色。现存的薛涛诗作中,最多的就是和元稹、白居易、张籍、刘禹锡、杜牧等人的唱和之作。薛涛自入乐籍起直至卒于成都碧鸡坊的五十余年时间,正是西川幕府游宴唱和最为兴盛的五十年,也是唐代成都文场最为热闹的五十年,这对于晚唐五代以至两宋时期巴蜀地区文化的繁荣,意义不可低估。

▲ 薛涛像

广明元年(880),黄巢的军队攻破潼关,唐僖宗李儇奔避汉中,第二年正月,又自汉中奔赴剑南西川,到达成都,直到中和五年(885)春天才返回长安。此番皇帝出奔,行朝在蜀,为时甚久,成都空前绝后地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类似于民国抗战时期的重庆),朝廷文武及士庶百姓大批南下,史书记载当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僖宗在成都时,共举行了三次全国科举考试,中和元年(881)户部侍郎韦昭度知贡举,放进士十二人,中和二年礼部侍郎归仁绍知贡举,进士二十八人,中和三年礼部侍郎夏侯潭知贡举,进士三十人。由此可见,当时天下士已尽入蜀中。有学者研究,唐宋时期蜀中31个世族大姓中,唐代迁入的有20姓,而明确为唐僖宗时入蜀的就有14姓。纵观整个唐朝士人入蜀的历程,僖宗在蜀时期,算是一个山登绝顶的最高峰。

公元907年,唐帝禅位于梁,王建即帝位于成都,史称前蜀。这是继公孙述、刘备、李雄之后,由外地入蜀者建立的又一个巴蜀割据政权。黄巢起事后大批入蜀的衣冠士庶,就此流寓蜀中,王建礼贤下士,以为己用,故前蜀之典章制度,大有唐朝之遗风。后二十年,前蜀灭于后唐,孟知祥镇蜀,复又割据称雄,建立后蜀。

两蜀割据时期,蜀中安定如恒,物资财用丰足,促成经济文艺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巴蜀地区政治和文化核心的成都,也就达到其在历史上的巅峰时代,不但是当时中国第一大都市,而且是当时中国文学艺术的最大中心。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

一是西蜀花间词风的兴盛。蜀地花间词人中,以入蜀者占了绝大多数,如韦庄、毛文锡、牛峤、张泌、牛希济、毛熙震等人,他们在变换存身的地理环境的同时,也把中晚唐文人词的传统播撒入蜀,嫁接在成都这片土地上。成都也的确为花间词的生长提供了最为适宜的一方风土,当时词坛上出现众多本土词人的身影,如欧阳炯、尹鹗、阎选、李珣、花蕊夫人等。入蜀者众,人才济济,词风一时兴盛繁荣。

▲ 《白鹤长卷》局部

▲ 大慈寺

二是起自初唐而盛于唐末两蜀时期的成都绘画艺术。唐代以前,巴蜀本土绘画并不发达。初唐时,著名画家薛稷入蜀为彭山令,蜀地颇多其画作,杜甫在蜀时还见到他所作的壁画。一代画圣吴道子曾两次入蜀,据当代学者考证,吴道子第一次入蜀还是少年,在双流韦嗣立府中待了几年。其后在洛阳画佛像,成名,被明皇召入宫中。吴道子第二次入蜀是为了完成玄宗的命题作业嘉陵江风光。他一番游历之后,回到长安,在大同殿墙壁上,一日之间泼墨而就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他虽然没有在蜀地留下画作,但通过他的神作亦会对后来的画家产生影响而对蜀地生追慕向往之情。

自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入蜀开始,一直到前后蜀时期,长安及江南地区大批著名画家流寓蜀中,现在可以考知者有卢楞伽、韦偃、王宰、赵公祐、范琼、陈皓、彭坚、辛澄、常粲、孙位、张询、贯休、滕昌祐等人。宋初李畋《益州名画录序》云:盖益都多名画,富视他郡。谓唐二帝播越及诸侯作镇之秋,是时画艺之杰者,游从而来,故其标格楷模,无处不有。这些代表当时各种画派最高水平的艺术家大量流寓蜀中,给巴蜀地区的绘画艺术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他们入蜀之际,往往携带大量秘府散佚的珍本名画,流传在蜀,嘉惠后学,其影响更不可估量,成都乃成为唐末五代时期全国的绘画艺术中心。

唐末及前后蜀时期成都文化地位的这种惊世骇目的提升,须立足于整个唐五代历史予以观照。在巴蜀文化的舞台上,自初唐至两蜀的入蜀文人,长啸当歌,长袖作舞,举手投足之间,引领巴蜀文化之时尚和潮流。作为唐五代巴蜀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参与者,入蜀文人渡涉艰险进入四川盆地这片山围四塞的“陆海”,引领巴蜀文化突飞猛进,经三百余年的积淀,最后在两蜀时期成就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在文化上跃居全国之首的盛况,不但与汉代的兴盛形成遥相呼应之势,而且预先开启了两宋时期的繁荣局面。

▲ 唐玄宗敕建大圣慈寺

(选自《锦水花间》)

征稿

投稿邮箱:1377257980@qq.com

☞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号:cdfzjn

金牛区数字方志馆

1.《王建和杜元颖是什么关系,王建和杜郎中是什么关系,王建与杜元颖的关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王建和杜元颖是什么关系,王建和杜郎中是什么关系,王建与杜元颖的关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1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