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玄宗皇帝希望能够极大地拓展疆域,同时也希望边关地区不再被外族侵扰,所以战争很多,当时很多人也是非常希望能够从军功上走出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许多人真实的写照。

王昌龄似乎也被这一腔热血、沙场建功的精神所感染,所以他以自己雄浑的笔触,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边塞诗。当然,王昌龄的边塞诗是多方面的,不仅写出了勇士保家卫国的英勇,也有对边关将士的同情,还有对戍边战士的关心。下面这首《从军行七首·其一》便是一首刻画边关戍卒思念亲人的感人之作,笔法简洁而独特,意蕴深远,读之令人感动。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小注:无那,指无法消除思念的愁怀。

其实这首小诗的前三句,都是在写景,但是却层层深入。首句“烽火城西百尺楼”,点明了地点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四顾茫茫,到处都是原野,只有这百尺高楼伫立其间,这种粗犷寂寥的环境,很容易打入人心。

地点已经如此令人感到孤寂了,可是时间点更是火上浇油,“黄昏独坐海风秋”。正值深秋时节,天地一片肃杀,正是游子思家的季节,可是即便这样还是不够,诗人又抓住了“黄昏”这一时刻,《诗经·君子于役》中说:“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黄昏牛羊归圈的时候,更是触发人们思念亲人的时候,而这时的戍卒,却只能孤零零地坐在城楼上,望着亲人所在的地方,暗暗出神。

接着,这位戍卒拿起了怀中的羌笛,“更吹羌笛关山月”,吹奏起了萧瑟的古曲《关山月》,那种低沉的呜呜之声,那种如泣如诉的笛声,令人不禁心中一紧,而听到笛声的戍卒们,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感情,思乡之情顿起。可是诗人却用了一笔巧妙的手法,不写戍卒思念家人,而写远在万里外的闺中人思念丈夫,“无那金闺万里愁”!至此,诗人不着痕迹地为我们从写景转到了抒情,并深深地打入到了所有人的内心深处。

王昌龄的这首小诗,非常具有特色。首先,是在写法上,诗人巧妙地组织了景与情的关系,用了三句诗的篇幅来写景,只用最后一句来写情,但是诗人写景并非乱写,而是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环境和气氛,为最后一句的抒情做足了准备,然后诗到最后写情句一出,便显得格外挺拔有力,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在表现思想感情方面,也非常有特色。诗人所要突出的,是戍卒思念家人的感情,但是却不直接来写,前三句都是写戍卒所见之景,而最后一句写情却偏从万里外的深闺妻子中反映出来。这么一曲折,就更令人印象深刻了,反而更增加感情的感染力,妻子无法消除思念丈夫的愁怀,正是戍卒不得而归造成的,如此将戍卒与思妇的感情交融在一起,立刻给全诗增添了无限神韵、以及打动人心的力量,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1.《从军行该怎么写,从军行该怎么写好?》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从军行该怎么写,从军行该怎么写好?》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why/327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