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济制药厂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由广东南海九江人陈体泉和西樵人李圣佐创办。
陈体权的母亲体弱多病,没有钱治病,于是他在广州学习医书,收集古方,去西樵山采药,尝草药,掌握各种药理,卖药。李圣佐在广州南门牌楼脚下开了一个义光,悬壶济世。一年后,李圣佐在广州的一艘船上捡到一袋银元。尽管天气寒冷,他还是站在码头上等了一整天。丢了银元的是陈体权。他拿回卖的钱,准备回家过年,却疏忽大意,丢了。当他回到码头寻找时,被李圣佐的诚实深深打动,提议拿出追回的银元的一半,投资到李圣佐的药店,实现他行医济世的愿望。两人志趣相投,一拍即合,签订了“给自己钱,分享自己的利益,同心同德,长发幸福”的合同,共同在陈李济开了一家药店。
▲陈体权
▼李圣佐
健康研究所展出陈体权、李圣佐蜡像
药店继续坐落在南门牌坊的脚下,这是今天北京路陈李济的老厂区。400多年没有搬迁,一直忠实守护着双门和广州城。市场上有句话叫“同仁堂在北,陈李济在南”。其实“南陈”的历史比“北通”的历史要长。
陈李济开业后,陈体权负责坐在前店咨询,李圣佐在后厂研制药丸。他广泛收集各种古代方剂和方剂,并研究其加工方法。
●●●
清末陈李济的广告招牌
广州大学这一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考生云集广州。因为考试紧张,需要静下心来刷新自己。陈李济看中了这是一个推销产品的好机会,于是派人到候选人住处去卖药,甚至给他们半卖半送,或者一人一丸作为礼物,用印有宣传字样的纸扇给候选人送陈李济养心宁神丸。利用杨东鑫来京参加会议的机会,他向首都送去了大量的产品;考试结束后,他们被要求带一些中药回老家。如果考生先考,他会借机大做广告:某某吃的是陈李济养心宁神丸,精神爽,上了月。
相传清朝同治皇帝患感冒、腹痛、呕吐、腹泻,还吃了陈李济的追风苏和丸,很快痊愈。故赐“杏堂”二字,以表表彰。“陈李济”的名字也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翁同龢题写的。
民国初年的陈李济
陈李济不仅为达官贵人服务,而且对穷人也很关心,甚至什么都不收,给药给药。夏天,在店门口外设置茶壶,为路过的搬运工和司机免费提供茶水。清末民初,鉴于双门底街道狭窄,店铺密集,官方消防器材严重不足,陈李济出资成立志愿消防队,购置消防车三台,配备手持水枪、消防钩、水桶、绳索、斧头、梯子等。,配有特殊的急救药箱。消防队的旗帜在黑色背景上是白色的,上面绣着“陈李济”两个字。这个慈善机构受到了邻居的欢迎。
由于陈李济精湛的医术、善良的心灵和卓越的声誉,它从几百年前店后只有几个工人的小药店,发展成为杏林最好的药店,在佛山、香港和上海都有分店。清咸丰六年(1856年),在十三行开设批发行,专营陈李济医药产品出口和外国药品进口。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出国谋生,陈李济的产品在新马、越、泰、缅、印尼等国家越来越广为人知。
陈李济新厂区(博物馆在左边)
民国时期,陈李济曾数次陷入商业危机,但最终都幸免于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厂主陈叔平和陈汝钊将大部分资本抽到香港,挖走了大量技术工人。就连镇厂的宝贝一千公斤老陈皮也被运到香港,把香港分厂变成了总厂。广州的药厂濒临倒闭。1956年,广州医药工业公司将神农、伟民、封治昌、何宏仁、万春园、协合堂、聚香斋、甘泉药业有限公司、盛达和基(个体加工蜂蜡)合并,形成广州陈李济联合制药厂。
陈李济制药厂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长寿制药厂
1998年,陈李济有史以来第一次从建于398年的北京路迁至广州大道南的新地址。2011年4月,为了更好地肩负起传承教育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责任,陈李济在北京路旧址设立了“广药集团陈李济健康养生研究院”和“岭南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全力打造妇科、男科、镇痛药三大产品系列,实现陈李济特色中药现代化;成为传承岭南传统中医文化,注重养生的保健医学专家。
1.《广州陈李济药厂 陈李济:药厂中的寿星公》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广州陈李济药厂 陈李济:药厂中的寿星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053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