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杜牧的诗。我们觉得是时候总结一下杜的小了。
多才多艺的杜牧
相对于唐代其他诗人,杜牧确实是多才多艺的,有点像他的远祖杜宇。
杜宇的多才多艺达到了一个很大的境界:在文学规律上,杜宇的《春秋左传集注》和《春秋例释》仍然是学者们经常引用的经典;论武功,他是历史悠久的钟会两次伐蜀(这个官职类似于秘书长或参谋长),也是伐吴之战的主持人。甚至可以说他是统一三国的主要军事统帅...这还不够。他也懂工程建设,会造桥,会治水,懂手工艺。他亲自在周代祠堂里找回了棺材。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能同时进入文庙的人。
杜牧是杜宇的第16个孙子,基本上全面继承了杜宇的优秀基因。前面说过,杜宇的血是真牛,他的十三孙也有一个可以称得上“伟大”的诗人杜甫。虽然杜牧在诗歌史上没有杜甫伟大,但他可以被称为超级巨星,被载入史册。
杜牧的多才多艺体现在:超越诗文(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是什么),还精通书画。他的墨迹《张诗序》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已成为国宝。书法走王羲之的路。书法行业被右军公认为正宗;临摹顾恺之所画的维摩诘画像,绝少赞人的宋代书画天才米芾在《画史》中赞其“妙”;他不仅认识兵士,甚至亲自注释《孙子》,成为继曹操之后最著名的注释家;对制作器物也很感兴趣,亲自为《花王公基》做注解;他的围棋水平很高,基本是大唐国手的水平;一个朋友送他一支笛子,想必他的音乐造诣应该相当高...
我还能说什么?杜牧是一个真正的全才、高才生。
穆图于唐玄宗大中二年(848年)(先后为黄州、池州、周目,这七年是他最受心理折磨的七年)结束了他七年的刺史生涯,被召回长安任吏部尚书,并由历史博物馆编辑。也许朋友会说,刘禹锡的司马,什么都不做,算十年(不然他不会说“二十三年自暴自弃”后来),七年刺史算什么,但问题是杜牧只活了五十年,而“诗人”刘禹锡活了七十年。与50年的寿命相比,7年确实有点长,更何况在此之前,他在幕府生活了10年才算合格。
二十六岁进士,近十年(其实只有八年多)幕府生涯,“得青楼浮躁之名”,三十三岁返京担任监察御史。第二年,他害怕韩局的变动,说自己躲过了“花蜜之变”。
三十六岁时,得左步阙、关石修之职。因哥哥生病在路上耽搁半年多后,升任粮食部、外交部。之后被党的斗争扔进了黄州。此后,黄州、池州、周目一路,七年为刺史。各地的日常国事工作,对于身居高位的读书人杜牧来说并不困难。虽然他不在这里,但他仍然公正地履行了秘书处的职责。这时,他的思想仍然是国家的大局。在秘书处的任命上,他不断给李德裕写信,为国家提出政策。
虚度年华后,当他再次回到北京时,杜牧已经46岁了,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杜牧多少有点“牛党”的形象。这次回北京,基本上赶上了“牛党”占了上风的最后一班车,因为今年10月,牛森如死了,党争的另一个领头党李德裕也在第二年死在海南,基本上贯穿了杜牧的一生。
杜牧是一个真正失败的人才,被“牛莉党争”耽误了40年。李商隐也在后面。与杜牧相比,李商隐寿命更短,李商隐在牛莉党争中更吃力不讨好。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杜牧短暂的一生让人唏嘘,但原因大多是他自己造成的:童年时整整三年的“吃野蒿野菜”,让他营养不良,或者可以说是身体基础不好,再加上后来自己的浪漫生活:诗酒缠绵,倚红倚绿,性不好,享受美好时光,也透支了身体。
据记载,他三十多岁时,胡须和头发开始变白;他四十岁时,脸色苍白如霜;当他四十八岁时,他的听力大大下降;同年,他有掉牙的记录。综上所述,他又白又聋又无牙,都是肾虚的症状,中医说“肾开耳”。到了四十八岁,他已经完全失去了肾精。
除了“党争”的国情,他还被自己的言情打败了,好像是一系列的小说。因为失意,所以浪漫放荡,因为浪漫放荡,所以人生短暂,又因为短命,所以在法庭上没有多大建树……人生多惨啊!
苦难和挫折造就了杜牧
这让人想起司马迁《报任安》中的一段话,我一直认为这句话可以成为激励正在经历磨难和失望的人的座右铭:
加文王被拘,奏周易;仲聂宇写《春秋》;屈原的流放地是丽芙骚;左丘是盲人,有普通话;孙子脚笨拙,《孙子兵法》改版;非蜀,世传《吕兰传》;韩非囚禁秦,“难”与“孤愤”;有300首诗,也是迪达圣贤写的。
有人开玩笑说,杜牧诅咒自己死,好像有点前兆。他对比了贾谊(贾谊只活了33岁)和张刚。贾谊一生抑郁,最后回到北京当老师。梁坠马而亡,与杜牧极为相似;他也把自己比作张纲(东汉张亮的后裔,以豪言壮语著称),但问题是张纲也是一个真正的短命鬼(《汉·韩曙》记载他活了46岁,但按实际计算,从108年到143年,他只活了36岁),所以杜穆真不该把自己比作这两个人。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杜牧一直身体健康,那么他以后自然会出去,因为唐玄宗很喜欢他的诗,而被称为“小太宗”的唐玄宗,对于这样一个履历足够、才华横溢的官员,是绝不会视而不见的。
杜牧去世的那年,他已经当官放弃了在中书的工作。我们说过,这是真正的权力中心,是天子最亲近的大臣。他掌管圣旨、制度、宫廷财政,掌管圣旨、决策圣旨、辅佐天子。如果你真的多活几年,上升到当官的巅峰,就不是问题了。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没有办法,没有苦难和挫折,没有“牛莉党争”,他不会长期置身于韩局之外,也不会有浪漫的杜牧。仔细想想,苦难可能会毁了他的身体健康,让他死于肾病,但抑郁的心理疾病才是压垮他的最重稻草。他太敏感了。总之,他是被党争和浪漫毁掉的大唐天才。
今天,我们要读这首诗,它是写在的穆州刺史。在回北京担任吏部尚书的途中,他从九月开始,经金陵、松州水路前往长安。
驴马人力帆船时代,行程比现代交通慢很多。九月穆图得令,取汴河以西水道,已隆冬,汴河冰封。虽然一开始的冰封并不牢固,他勉强能航行,但逆着水流向西走并不容易,冰封的河水和沿岸追踪者的拖轮痛没什么区别。
最重要的是,活了七年的杜牧空,此时急于回归。寒冷的天气,缓慢的船,河冰的声音,做新郎的痛苦,以及他容易变老的生活,都让他产生了思考,于是他在船上写下了这首诗。诗的题目叫《汴河冰封》。全诗如下:
当漫长的河流在数千英里的起点结冰时,柯宇姚佩的年轮是不均匀的。
当漫长的河流在数千英里的起点结冰时,柯宇姚佩的年轮是不均匀的。这是真正的写作,但似乎句子里有隐含的快感(毕竟回长安的心情是愉悦的)。这是最正常的起始句。河面初冻,船破冰,碎冰与船冰碰撞,船冰碰撞的声音就像是玉克的铃声,清脆明亮,却又细细品味,冬天的寒意凝聚在这种热闹中,因为诗人很快就“转身”-
浮生如冰底之水,人不知昼夜。破冰的声音清脆响亮,但冰下的河水日夜无声地流淌。因此,诗人不禁感叹,一个人的一生并不像冰下的河流,虽然寂静无声,却日夜流淌。他哀叹失去的时光,哀叹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哀叹自己失去的诗与酒,哀叹强大的“转”,哀叹“和”的韵味悠长。
更早的时候孔子说“逝者如斯夫”,后来苏轼说“丧我一生”,时间流失的痛苦与时代是一样的,甚至于漂泊的人在某个时刻心里也可能有这种感觉,更何况杜牧,他成就了伟大的才华。杜牧是一个明明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的人,所以他的痛苦更是燃烧着,折磨着他的灵魂。
然而此时的诗只是一声叹息,而不是绝望。或许,他还有“抓住每一分钟”的想法。
但后来,到了长安没多久,他终于发现,长安的美好,只是在他自己“三守左面,七变星霜”的痛苦下才想象出来的。即使在朝廷,也还是不能在朝廷上玩,所以要求放出来(先是杭州被邀请,但是失败了,然后湖州被邀请,三次邀请之后,他终于去了一趟)。毕竟,秘书处可以赚更多的钱。其实是他对生活的绝望,对祖国的理想。
1.《东流 唐诗闲读:“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东流 唐诗闲读:“浮生恰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069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