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获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9〕41号)要求,总结推广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的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选择了推进数字证书兼容互认、优化交易服务、创新监管机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一些典型做法,梳理形成了日前正式发布的《部分地方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典型做法》。以下是通知的原文:
一些地方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集成和共享工作的典型实践
江苏省促进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证书的兼容性和相互承认
江苏省通过制定统一标准,积极引导各数字证书(CA)认证公司、签名公司、媒体公司加入全省数字证书互认体系,努力打破行业壁垒,扭转独家CA认证公司“割据”局面,消除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一地一CA、一业一CA”的混乱局面,有效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提高效率。
(一)主要做法
一是统一制定全省数字证书标准。参照国家标准,制定了《江苏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数字证书媒体接口及使用规范》和数字证书格式标准,通过江苏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网站向所有数字证书供应商和签名供应商公开,建立了涵盖项目建设招标、药品集中采购交易等四大板块的统一数字证书接口标准。同时为水权、排污权、林权等交易提供保障,将促进平台整合加入CA互认体系。
二是基本实现全省数字证书兼容互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相关软件公司在全省范围内承担数字证书兼容和互认的实施工作。目前,全省建设工程招投标、水利工程招投标、机电招投标、药品采购等行业已建成14个电子服务系统和79个电子交易系统,实现了“一人买一把CA锁,安装一套驱动,省内相关交易平台无障碍投标”,进一步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主体基础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认共享。市场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任何一种数字证书加入互认系统,参与江苏省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2)主要成就
江苏省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证书互认系统建立后,市场主体实现了“一锁接入”,解决了多个CA和多套软件与交易系统的冲突,杜绝了开标过程中因CA锁错误导致投标企业无法参与交易活动的现象,有效节约了投标成本。据统计,一家投标企业在参与省内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前,平均要办理6把左右的CA锁,每把锁每年要交300元。CA互认后,每个企业只需办理一把锁,平均每年节约1500元,资金节约率83%。据估计,目前全省已有2万多家投标企业和约13万张数字证书兼容并相互认可。
贵州省推广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证书,全省通用
针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之间数字证书互不认可、企业重复购买多个证书的问题,贵州省构建了覆盖全省的数字证书交叉认可体系,实现了全省跨地区、跨平台、跨系统的4家CA公司和6家电子印章公司办理的数字证书交叉认可,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
(一)主要做法
一是统一认证方式。数字证书的互认采用oauth2.0模式,即将现有的股票证书上传到统一的数字证书认证平台,每个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只需调用统一认证平台提供的接口数据即可获得认证结果。由于系统信息交互是松耦合的,CA机构的进出和国家机密SM2系列算法的升级都不需要对系统做额外的改动,大大降低了开发工作量。
第二,统一签名控制。在保持省内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交易系统原有业务流程不变的情况下,省内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使用的签名控制,只要是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数字证书,就可以用于签名或加解密。
第三,统一签名界面。为了满足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的所有业务需求,制定了50个标准接口和8个标准事件,6家印章公司有统一的接口用于使用控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的承包商可以使用一组代码运行6个控件,客户也可以安装与其证书相对应的控件。
四是统一学科信息。为了解决企业多次注册导致数字证书处理后互认不及时、不稳定的问题,贵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全省范围内搭建了统一的企业信息注册平台。市场参与者只需在线注册一次企业信息,为贵州省内任何一家提供数字证书服务的公司办理一张数字证书,即可登录全省任何一家交易平台系统,完成各种公共资源交易,大大提高了数字证书互认的速度和效率。
(2)主要成就
第一,简化办理手续。市场主体只需在省内任何一个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申请一个数字证书,注册一次企业信息,就可以在线完成跨地区、跨系统、跨平台的注册验证,每个交易平台都会自动同步主体信息和数字证书信息。原有的61218张历史股票数字证书也可以通过数字证书交叉识别系统在全省各级电子交易平台跨地区、跨系统、跨平台交叉登陆。
二是提高交易效率。市场主体可以使用同一个数字证书直接登录其他交易平台进行注册、保证金提取、招标文件下载、招标文件上传、交易场所预约、评标专家选择、开标、评标、交易证书处理。截至2019年6月,全省数字证书交叉识别登陆累计达到114万次,数字证书“瘦身”率达到67.8%,最大限度节约了参与企业的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
第三,提高服务能力。2019年1月,为改变目前现场常驻服务单一、数字证书公司缺乏竞争的现状,省交易中心实体服务大厅为4家在贵州提供数字证书认证服务的CA公司和其他未来愿意在贵州提供数字证书认证服务的公司设立并预留现场服务窗口,为市场交易实体提供线上和线下数字证书认证服务。数字证书平均每年降低服务价格250元,每年可为企业节约1.7亿元以上。
安徽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标准化
针对服务内容不统一、服务环节复杂、服务流程差、服务质量差、自由裁量权大等突出问题,安徽省总结实践经验,积极推进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标准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一)主要做法
第一,提高服务水平。制定并实施《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服务标准体系》和《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标准总则(1.0版)》,从服务提供、服务保障、服务监督和评估三个方面全面规范平台应提供的服务。
二是开展标准化服务试点。推动合肥、蚌埠、马鞍山、滁州等城市开展国家或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制定实施近200项具体服务规则,落实服务职责、服务标准、服务责任“三清单”,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服务职责,建立从交易受理到数据备案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机制。召开现场会议,推广合肥等全省四市标准化服务试点经验。
三是建立服务评价机制。制定并发布《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评价管理办法》、《第三方评价指标》和《市场主体评价表》,建立市场主体和第三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平台标准化服务推广进行竞争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和排名反馈给所有被评价对象,同时纳入省政府对市政府的目标考核。
第四,持续改进标准化服务。根据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的实际需要,以及市场实体和第三方评价反馈中发现的问题,平台服务第三方评价指标不断完善。评价考试点数从2017年的89个增加到2018年的192个和2019年的222个。引导和推动平台逐一开放影响“不符合”服务和数字化转型的“阻塞点”,不断改善和优化交易服务供给
(2)主要成就
一是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平台标准化服务实施以来,全省各平台服务内容清晰,各环节传递顺畅,服务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18年共服务交易83559笔,成交8368.49亿元,专家访问261014次,分别比2015年增长13.6%、123.6%和248.1%。相关部门受理投诉837件,下降36.3%。
二是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实施标准化服务,形成人人按标准办事的服务机制和自我改革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对交易活动的影响,保障市场参与者在省内任何平台参与交易活动。根据第三方评价反馈,市场参与者满意度从2017年的95.3%上升到2018年的98.5%。
三是风险防控机制更加完善。省级平台通过制定服务规则、分段设岗、明确岗位职责,初步建立了“科学分工、权责明确、高效协调、相互制衡”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克服了以往由一名工作人员自始至终为一个项目服务带来的弊端,使服务行为的内部监督和廉政风险防控更加积极有效。
引进新技术提升深圳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
深圳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将建筑信息模型(BIM)、虚拟现实(VR)、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努力提高公共资源交易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为优化交易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在工程施工招标中引入BIM技术的主要做法和成果
深圳在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活动中使用BIM技术。在常规电子招投标系统的基础上,基于三维模型与成本、进度相结合,从全新的五维视角整合大数据的研究成果,与深圳空地理信息平台(GIS)对接,打造基于BIM+大数据+GIS的专业招投标模式,突破建设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壁垒
首先,为了提高评标效率,对投标方案进行了建模。在三维模型中可视化投标设计方案及其设计亮点;三维模型和基于模型的施工组织方案和商务报价使投标方案更加直观、清晰和全面,提高了评标效率。
二是对投标方案进行综合展示,使投标文件的评审更深入、更科学。以三维模型为载体,将进度计划、场地布置、资金资源计划、清单报价、成本构成等信息与模型关联起来,将投标方案各部分的内容整合成一个整体,加强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以往技术标与商务标的分离,实现了技术标与商务标的一体化评标,使投标文件的评标更加深入、全面、科学。
三是联合应用BIM+大数据,提高评标智能化水平。在设计方案评审中,根据招标项目的特点,应用大数据的类似工程研究成果,实现招标设计方案与历史类似工程设计方案的横向对比分析;在建设项目评价中,应用大数据工程造价的研究成果,为工程量清单报价的合理性判断以及人员和机械费用的构成提供评价依据。
第四,集成BIM+GIS,实现设计方案的仿真评估。投标设计方案BIM模型轻量级、高保真后,准确加载到真实空地理信息平台,全面展现设计方案与周围环境的匹配,有效减少建筑设计方案的渲染夸张,实现设计方案的模拟审核。第五,利用BIM招投标促进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理。以BIM招标为连接点,将前一阶段的BIM技术应用成果附在后一阶段的招标文件中,以解决目前BIM实施成果缺乏相关法律效力的问题,突破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运维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共享障碍,消除不同阶段之间孤立的BIM应用障碍,促进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协调管理。
(二)在土地使用权出让中引入全景土地查看服务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在土地出让过程中,组织投标人前往地块现场的参与度和效率不高,深圳逐渐取消了现场踏勘环节;同时,为了解决传统的宗地位置示意图过于书写和受限,导致投标人对宗地信息(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等)缺乏直观感受的问题。)和影响交易质量,深圳采用720度全景拍摄技术拍摄出让地块,充分展示地块现状及其周边配套条件,丰富地块信息,引入VR技术。投标人可佩戴VR眼镜观看全景地图或通过网站和微信订阅号肉眼观看全景地图,实现全景显示热点间跳转、静态触摸模式与重力模式切换、VR视觉、微信分享、语音讲解、位置导航、一键拨号咨询等功能。通过全景土地查看服务,投标人只需通过互联网,在PC、智能手机、PAD等媒体上停留在出让土地的现场,对土地的区域位置、周边环境、详细场景等信息进行在线详细调查。全景土地查看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土地招标拍卖挂服务水平,赢得了土地竞拍者的一致好评。
浙江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浙江省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探索构建以信用为第一步、移动全身的新型监管机制,大力推进信用产品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和监管中的应用。
首先,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的信用框架。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形成综合信用和行业信用相结合的信用框架。行业信用突出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建设的建立,涵盖两类主体的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根据国家对失信行为联合处罚的要求,分领域制定征信申请规则,实现一次交易(标准)核对。综合信用将公共信用产品嵌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政府土地招标拍卖、政府采购、矿业权招标拍卖等信用应用。,将信用作为选择交易主体的重要依据或参考,对黑名单主体实施限制性措施。目前共有54个公共资源交易访问系统,被调用或查询4.9万次。
第二,拓展信贷数据来源。在使用征信中国和征信浙江的同时,我们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获取更全面、实时的征信信息。比如浙江省湖州市和衢州市依靠云计算和大数据架构实现实时、准确、全面的数据采集。目前可覆盖全国50多家企业,覆盖建设、交通、水利、公安、市场监管、税务等30多个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信息、荣誉信息、项目经理在建工程信息、负面信用信息已达到3亿多在线数据,克服了局部问题,信用信息查询嵌入电子评标系统,绑定交易项目,准确定位投标企业,方便评标专家使用。
三是打破部门信息的分割。公共资源交易机构、房建、交通、水利等行业的企业(人员)在公共资源交易和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信用评价、行政处罚决定、违法行为(不良行为)记录等通过互联网推送。整合,将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信用信息汇集在一起,既打破了部门监管分工的“信息孤岛”现象,又解决了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多元化经营与部门、行业监管的矛盾。
第四,信用监管的综合应用。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绩效、监管综合应用,对信用评价较低的市场主体实施重点监管。推进“信誉指数”在政府采购评审中的应用,根据信誉指数的高低进行加减分,直接禁止列入“黑名单”的不诚信供应商在一定时间内参与政府采购活动。
广州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估体系
广州率先开发应用公共资源交易综合信用指数(以下简称信用指数),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和应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一)主要做法
信用指数的评价对象涵盖了四大市场主体:投标人(采购商)、投标人(供应商)、招标代理人和评标专家。评价指标设置包括社会信用、招投标信用、跨行业跨地区信用、市场主体相互评价、第三方机构评价。其中,交易主体的评价结果直接应用于评标的评价,是中标的重要考虑因素;利用专家的评价结果加强对专家的管理,对信用评价低的专家采取暂停抽取、面试等处理措施。同时,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以及现场不规范行为记录机制、交易后绩效评估体系,信用管理将覆盖交易的全过程。在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公益”取向。广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估不以盈利为目的,避免了商业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公平性得到市场参与者的普遍认可。
第二,坚持“日常”评价。信用指数更新频率高,动态变化,及时反映各方真实信用状况。
第三,坚持“智能化”运营。系统利用大数据自动捕获相关信用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评估成本。
第四,坚持“免费”服务。信用评价结果免费应用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不向企业和个人收取任何费用,真正促进了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
(2)主要成就
一是信息数据交换共享,初步形成联合惩戒机制。信用指数中企业的基本信用数据取自市场监管、税务、检察机关等相关行业的网站,与政务大数据、远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信用数据相连接,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用数据互动共享,初步形成“一地失信、处处受制”的联合惩戒机制。
第二,激励机制科学公平,帮助优质企业脱颖而出。信用评估机制平等对待中小企业和国内外企业。该指标动态反映交易主体的信誉并每日更新数据,使企业信用与中标结果紧密挂钩,使各类信誉好、服务优、口碑好的企业在评标中脱颖而出,促进企业管理升级。
三是诚信竞争良性循环,经营环境日益优化。通过全面、全覆盖推广使用信用指数,扭转企业用工观念,信用差、业绩差的企业逐渐淡出市场,建立信用竞争的良性循环机制,优化经营环境,打造广州公共资源交易的良好生态。
加强昆明制度和技术供给,提高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效率
昆明继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配送服务”改革,推进制度、技术供给、监管和服务需求的精确对接,努力提高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效率。
(一)对公共资源交易实施综合监管
昆明市将优化、重组和提升招标投标活动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和投诉处理权限,以昆明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为责任主体,履行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活动的统一综合监督管理职责。发展改革部门将对招投标职责进行指导和协调,住房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土地等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投诉处理职责进行整合,并将权限统一赋予市市政公用局,由市市政公用局全面负责受理投诉、调查取证、约谈警示和处理招投标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对公共资源交易进行智能监管
依托交易大数据积累,昆明形成了“四加一”智能监管“技术工具箱”,提升行政监管平台应用功能:
首先是“招标文件丰富性”的分析功能。探索智能化评标,以招标文件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评价为出发点,逐步增加关键词、施工组织图、施工工艺表等关键要素的识别功能。监理平台首先对投标文件进行智能分析,并以直方图的形式呈现,评委的评审结果以折线图的形式呈现。两者比较,如果比较结果偏差较大会给出提示。
二是“评价时间偏差”的分析功能。记录每位评委对每份投标文件的浏览时间,并与投标文件的页码进行对比,提醒评委对投标文件进行认真、全面的评审,防止评委在不合理的时间不分析投标文件或给出评审结果。
第三,“法官评价偏离度”的分析功能。评委对评分因素评分后,监管平台显示有波动偏差的比较结果,要求评分偏差较大的评委说明合理原因。对于有意给一个投标人高分、降低其他投标人分数的,参照《云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投标串通投标认定和处理暂行办法》,认定评委和投标人有串通投标行为。
第四是“投标人评分偏差”的分析功能。自动搜索投标人最终得分不同的项目,尤其是刚刚满足开标条件的项目,并通过对比分析,提示监管部门本项目可能存在串通投标行为,指导监管部门进行调查。
第五是建立“关键问题清单”。有历史异常行为的评委、投标人和机构将被列入“重点关注名单”。当上述人员或机构登录、解锁并使用数字证书登录时,监管平台会自动提示监管部门跟进。在监管实践探索中,监管机构通过“全程跟踪监管按钮”,实现了对滇池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重点项目的跟踪监管。监管平台自动将分析结果和异常预警发送给监管端,提高了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促进了评标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营造了公平可信的交易环境。
(3)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的信用监管
昆明加强了联合处罚的“硬约束”和不良行为公示的“软约束”,制定了《昆明市严重不可信主体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处罚实施细则》、《昆明市公共资源交易当事人不良行为管理暂行规定》,完善了信用信息管理、共享和应用体系。“西部城市交易联盟云平台”将适时推出,实现西部城市跨区域评标的信息共享和规范化。把信用信息作为监管的重要依据,依照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进行联合处罚。从2012年开始,昆明市在不良行为当事人名单中记录了409个当事人并进行公示。目前,67个政党正处于创纪录时期。
1.《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贵州省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部分地方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典型做法》的通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贵州省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部分地方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典型做法》的通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15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