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研究员周洪春
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刻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世界视野,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成就。他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对防治污染作出了全面部署,贯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根本指针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基本准则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建立和完善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工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制、以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有效防控环境风险为核心的生态安全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有以下六个原则。
本质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环境是关系到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环境是无可替代的,没有它很难生存。我们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生态美永远活在世界上。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发生过破坏自然生态的事件,造成惨痛的教训。对此,恩格斯指出:“我们不应该过于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会报复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尊重、适应和保护自然,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为基本核心。青山绿水有价值,保护自然是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增值的过程;生态环境的价值随着发展而变化。“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强调两者兼顾,立足当下,着眼长远。“青山绿水胜过金山银山”说明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所以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体现两者可以转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集约、循环、可持续地做大“金山银山”,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大自然有时间休养生息空。
本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最有利于民生”的精神。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舆论又是民生;它不仅能增进人民的福祉,还能让人们公平分享发展成果。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需求不断升级,不仅注重“吃穿暖”,还增加了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注重饮用水安全,空燃气质量等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也是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求的积极回应。要坚持以生态惠民、惠民、为民,解决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植树造林,让当代人既享受绿色福利,又造福子孙后代。
以“山水、林、湖、草为生命共同体”为系统思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普遍的有机整体。景观一般指自然生态,由景观、森林、湖泊等要素组成;山是水的源泉,水是生命的基础,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条件。只有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系统才能保持稳定、和谐和再生,才能继续焕发活力。必须统筹规划,自觉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同时采取多种措施,统一管理土地利用,建设全区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和人民健康,使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相互依存、良性循环。
以“保护生态环境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格的法治”为重要出发点。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先导性、长期性工作,实施了中央环保监管体系,进一步推进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生态环境保护经历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的变化。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和承载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上这个斜坡,跨过这个坎;要加快制度创新,完善法律和标准体系,使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及的高压线,深化环境正义,规范监管,使环境信息披露越来越及时和完整,将法律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加以遵守,使公众参与越来越有序和有效,使环境治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通过“共谋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来展示大国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视野、世界视野和人类思维,将治国理念提升到更高的视野和更广阔的时代空。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主席在国际上多次宣布,中国将继续承担应有的国际义务,与其他国家在生态文明领域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共同建设地球上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深入参与全球环境治理,通过“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机制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提供解决方案,成为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领导者。
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重点任务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污染治理力度大,制度出台频繁,监管执法规模严格,环境质量改善速度前所未有。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近年来,中国已退出1.7亿吨钢铁产能和8亿吨煤炭产能;加强散煤管理,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71%的燃煤发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提高燃油质量,淘汰2000多万辆黄标车和旧车。与2013年相比,PM10 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6%、34.3%和27.7%。“大气十”任务圆满完成。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启动清水争夺战,重点解决集中式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劣质V类水体和排入江河湖海的不合格水体的治理问题。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水质变得清澈,被公众感知。
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成效。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稳步实施。自然保护区面积不断扩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和最重要的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稳步增加。全国保护湿地面积增加,荒漠化和沙化在连续三个监测周期内实现了“双减”;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51.4亿立方米,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草地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54%。各级建立了4300多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沙漠公园,“土地变绿”已成为可见的现实。
生态文明“四梁八柱”体系逐步建立。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系改革总体规划》,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环境空气体质量标准等。已经修改,新的环境保护法增加了“长牙”等条款。生态保护红线战略开始实施,重要生态空得到严格保护。颁布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评价方法;河长制、湖长制和“湾长制”相继出台,为每一条河、每一个湖、每一个湾明确定义了生态“管家”。为了解决生态环境的“公地悲剧”,引入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方法。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意识。
实行中央环境保护监督。行政手段包括监督企业和监督政治;监督企业加强监督检查,包括环保检查员、特别检查员,以及采访、审批限制、通知和上市监督;执法活动中采用了遥感、在线监测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督察期间,共追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责任1.8万余人,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8万余个。2017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通知》;甘肃省约100名党政领导干部被问责,其中副省级干部3名,局级干部20多名。它不仅体现了党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意志,也使地方党政干部真正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随着治理体制和能力的现代化,全党全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意识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稳定和积极的趋势,但结果并不稳定。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与人们的新期望相去甚远;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弥补生态环境的不足,达到有条件的窗口期,是可以实现的,也是必须实现的。我们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还有很多顽疾要治。如果我们现在不密切关注治理,未来将会更加困难、更加昂贵和更加严重。
为了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我们必须坚决与污染作斗争。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力度,把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与污染作斗争,给人民一片清水、绿岸、浅鱼,以回应人民的思想、希望和迫切需要,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开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局面。
打赢蓝天防御战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以空气体质量明显改善为硬性要求,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以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长三角、魏奋平原等重点地区为主战场,以采暖期为重点时段,加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优化力度;坚持“车油公司”统筹,全面开展清洁柴油车、清洁油品、清洁交通、清洁柴油发动机等攻坚行动,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显著降低PM2.5浓度,让普通百姓回归蓝天白云星辰。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饮用水安全,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督检查,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推进环境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搞好渤海综合治理;加强陆地污染控制、海洋生态保护和港航污染控制。以改善长江水环境质量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生态的恢复和保护、水环境治理的改善。建立长效机制,向社会公布治理和水质改善年度进展,接受公众评议和监督,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
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有针对性地治理污染农用地。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及其开发利用否定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以需求为导向,以自然恢复为导向,加快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化。土壤污染土地集中分布的城市应当规范有序地开展污染土地再开发利用的治理和恢复;污染耕地集中分布的省份应制定污染耕地的治理和恢复计划,以减少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危害人体健康。实行终身负责制、全过程监督检查管理制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整治成效第三方评估,让普通百姓安心吃饭生活。
搞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节约型农业。利用生态沟渠、污水净化池、地表径流收集贮存池等设施净化处理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开展农膜回收,实现田间地膜生产“零增长”,减少“白色污染”。推进温室养殖-废弃物进入沼气池-沼气采光-沼渣还田“四位一体”农业发展模式,减轻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压力。结合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改善村庄面貌为主要方向,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农村,为老百姓保留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开展土地空规划,协调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交通等方面,形成协调有序的土地空开发保护新格局。坚持景观、森林、湖泊、草地的整体保护、系统恢复和综合治理,特别注重治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产生协同效应。合作促进优质经济发展和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作用,共同抗击污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战;坚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放在首位,在发展过程中保护和发展,打造碧水蓝天的绿色生态走廊和黄金经济带。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划定并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快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调查和标定,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确保耕地、城乡边界和海洋海岸线的有效保护。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上下游河流、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状况信息,基于保护绩效进行评估。建立天地一体的生态要素监测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评估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效果。保护和增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和海洋的生态功能,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次的风险防范体系,全面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将全面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将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下降得到抑制,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根本改善,美丽中国的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需要制度保障
与污染进行艰苦斗争的号角已经吹响。绿色发展是建设高质量现代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政策。优化土地发展布局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打赢蓝天碧水绿色防御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进一步推进供应侧的结构改革,从设计、原材料、生产、采购、物流、回收的全过程,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促进包装的减量化、无害化和材料的循环利用;培育和拓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动能。建设绿色工厂,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开展绿色评价和绿色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提升绿色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能力;整合环保、节能、节水、循环利用、低碳、循环利用、有机等产品认证,形成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和标签体系,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增加有机产品供应,确保食品安全。提高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水平,发展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增加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建立规范稳定的金融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公共财政投资要向重点领域和关键领域倾斜,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污染治理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有效聚集社会资本,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加强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鼓励新项目通过交易获得污染物排放指标,不增加当地污染物总量,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重下降。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进R&D和低碳循环、污染控制和减排、监测控制等核心环保技术、成套产品、设备、材料和药品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领先技术和产品,推动形成第三方监测和第三方污染控制等新业态。
严格的环境执法监督。完善环境执法检查监督机制,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和交叉执法,强化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推动地方政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重点检查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流域及其整治,重点监督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环境不作为和乱作为,以及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问责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环境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管理好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管理任务。
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简约生活和低碳休闲模式,反对奢侈消费、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小学、中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应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引导新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12369”环保热线和环保微信举报平台,加强舆论监督,让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知情权、举报权和受益权得到落实。
坚决同污染作斗争,增强党和政府领导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战胜污染的精神,保证办实事、求实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标本兼治,突出根源,克服困难,防止急功近利,浮于表面,确保硬仗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因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是一场硬仗,是一场苦战,要加强党的领导。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临危不惧的勇气,以攻城拔寨的艰苦努力,一定要坚决战斗,打赢这场治理污染的硬仗。这样才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历史。只要我们所有人都能保持土壤,承担责任,坚持目标,世世代代努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一定会尽快到来,美丽的中国一定会如期建成。
http://www . chinahinktanks . org . cn/content/detail/id/r06 kth 67
结束
1.《生态环保 周宏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任务、新举措》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生态环保 周宏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理念、新任务、新举措》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169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