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旅游时代
1979-1991
二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稳步持续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对刺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喷气式飞机的广泛使用也使得长途旅行成为可能,欧美发达国家率先迎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活动持续发展,保持稳定增长。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旅游业进入黄金时代,开始超越传统的钢铁工业、石油工业和军火工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而中国的旅游业还处于“皇家美食买单,搞接待”的阶段。1978年,旅游业的外汇收入只有2亿多美元。
同年11月,新加坡之行给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人口只有230万、面积只有587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上海十分之一的新加坡,每年吸引外国游客200多万,仅旅游收入就高达每年10亿美元,是当时中国的5倍。
1979年,除行政接待外,中国的景点基本关闭。当时黄山风景区的门票价格只有五毛钱,每天只有几十名游客自发前来参观。
面对几乎空的白色旅游,邓小平指出:“旅游要做的文章很多,要突出重点,快速完成。”
1979年7月11日,75岁的邓小平经历了“三起三落”,在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历的陪同下来到黄山视察工作,并于7月15日登上黄山。
邓小平说:“黄山是一个发展旅游业的好地方,也是一个你可以发财的地方!省里应该有计划。外国人来中国旅游,有时候不满足于少花钱。你一定要创造好条件,搞好交通、住宿、设备。”他留下了被后人称为“中国旅游改革开放宣言”的“黄山谈话”。
很快,以旅游经济为主导产业的“破冰之旅”在黄山展开,拉开了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帷幕。
为了激发各级领导兴办旅游业的积极性,邓小平曾经算过账。他说:“如果一个旅行者花费1000美元,每年接待1000万个旅行者,他就能赚到100亿美元。即使他得到其中的一半,他也能赚到50亿美元。我们必须努力在本世纪末实现这一赚取外汇的目标。”
由于旅游业在发展之初就被赋予了赚取外汇、扩大国家影响力的历史使命,中国旅游业形成了先入后出、先回国后出境的特色发展路径,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民族旅游的发展起点有着显著的不同。
与快速增长的入境市场和海外游客强大的消费能力相比,中国落后的接待条件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尤其是酒店短缺、交通紧张、厕所落后等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北京作为首都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城市,符合接待标准的床位只有1000张。外宾下飞机,往往被安排不停留,先参观,晚上再去酒店等床位。实在没地方住,就把外宾送到其他大城市。第二天我回到北京继续我的旅行。
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尽快弥补不足,成为当时旅游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邓小平提出“利用外资建酒店”的构想,国务院立即成立了“利用侨资、外资建旅游酒店领导小组”。
政府主导甚至中央直接决定的旅游建设之路由此开启。
197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北京建国饭店的建设问题,争论激烈。17位中央领导人被要求就建立这家2000万美元中外合资酒店的文件发表意见。
1979年,国务院也决定在全国各大城市兴建酒店,缓解燃眉之急。
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旅游业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为各种市场主体的规范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1987年,《涉外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分类与评价》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旅游业标准化的开始。
20世纪80年代,旅游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约50亿美元,在全国热门旅游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建立了一批新的旅游饭店,逐步缓解了住宿和接待设施短缺的瓶颈。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旅行社、酒店为代表的行业实体不断发展壮大,市场化运营模式逐步形成。
但是,蓬勃发展的入境旅游并没有渗透到国内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政府对国内旅游采取了“不倡导、不宣传、不反对”的政策。
直到90年代。
大众旅游时代
1992-201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意识到旅游业对扩大消费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为满足进入市场的需求而迅速建设的基础设施也有能力为国内游客服务。
更重要的是,国内居民的旅游需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这样的背景下,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报告》,提出“要把重点放在国际旅游上,而不是放在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上”。
在《国家旅游发展规划(1986-2000)》中,“旅游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首次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1986年国务院旅游协调小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最初的市场培育,国内旅游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而增长。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加快了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
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旅游局《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意见》,对国内旅游工作提出了“搞活市场、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拉开了国内旅游发展的序幕。
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国民旅游需求不断释放。
为了克服1993年下半年经济过热造成的通货膨胀,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客观上也需要发展国内旅游业,扩大内需。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出现了更多刺激国内旅游需求的政策供给。
1995年,国家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推动了整个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提升了行业整体水平。中国旅游产业体系的培育完成了从规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的渐进过程。
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1999年开始实行黄金周政策。国内旅游在假期经历了一次“井喷”。强劲的内生需求和入境旅游构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撑。
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
20世纪末,国民旅游需求的有效释放重构了旅游市场的发展模式,将旅游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旅游业遇到了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也迎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通过不断提升旅游业的战略地位,丰富三维政策供给,政府有效保障了旅游业的强劲发展,积极发挥旅游业的外交功能,提升了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地位。
2003年,内地与香港和澳门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香港和澳门的旅游市场注入了巨大活力。
2008年开通大陆居民赴台团体游,2011年开通个人赴台游。旅游业在促进台湾工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国务院明确提出“聚焦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的市场战略,强调以国内市场为基础。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形成了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和产业化的新阶段。
2013年,《旅游法》生效,意味着国家旅游权利写入法律并得到充分保障,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在此期间,国内旅游需求得到有效释放,人们每年的旅游频率几乎每五年增加一次,来自旅游发达国家的门槛日益缩小。
与此同时,国内旅游市场主体进入了政府引导、资本驱动的全面发展时期。
以初中青年为代表的传统旅行社在经历了行政主导的发展模式后,通过重组、重组、并购、上市和证券化,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现实要求。
以BTG、晋江、岭南为代表的综合旅游集团,以大连海昌、广州长隆、CYTS乌镇等景区为基础的资源型企业,以携程、一龙、桐城、去哪儿为代表的互联网旅游服务商,以7天、如家快捷酒店、汉庭为代表的旅游住宿企业,以宋诚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企业,以及一批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推动了旅游业态的创新发展。民间资本的大量进入,也形成了中信、万达等新兴产业的投资主体。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一些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相继上市,市场主体进入了产融结合的新阶段。
到目前为止,中国旅游业已经实现了从入境旅游到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后旅游时代
2012-2019
2012年,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新一届党的领导核心选举产生。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也标志着旅游改革开放进入双向开放、深化改革的新时代。
标签
社会心理学把人的需求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根据这一逻辑,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旅游和生活之间不同形式的社会关系:
第一,“旅游是生活的奢侈品”;
二、“旅游是生活必需品”;
第三,“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
回顾过去,在最初的十年发展时期,中国人人均GDP只有154美元,旅游业和人民是“绝缘体”。在当时,对于人民来说,旅游是普遍渴望但难以实现的,所以它是一种“奢侈品”。
第二个10年,1994年人均GDP只有317美元;1998年,人均GDP达到873美元;这一时期是国家转型启动内需的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提出了“旅游是生活的必需品”的概念。
第三年和2010年,国民经济继续发展。200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2010年超过4500美元,2015年超过7000美元,2017年超过8800美元。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人类可能真的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休闲阶段”。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在“闲暇时间”重建生活方式和生活意义。
1.《中国旅游 中国旅游往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旅游 中国旅游往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17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