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武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知:取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约为1N。
3.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注: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是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
物体的移动方向会改变吗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可以影响效果。
5.力的示意图: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
如果没有大小,并不意味着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6.产生力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之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7.力的本质:物体之间的力相互作用。
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反之,施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第二,弹性
1.弹性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变形,不受力时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②塑性:物体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变形后无法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塑性。
③弹性:由于弹性变形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称为弹性,弹性的大小与弹性变形的大小有关
弹性产生的重要条件:弹性变形;两个物体互相接触;
生活中的弹性:张力、支撑、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和外壳
②功能:测力
③原理:在弹性极限内,弹簧的张力越大,其伸长越长。
(4)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识别范围和划分值;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上,如果不在,调整到零;
轻轻拉动刻度挂钩几次,看每次释放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使用时,力应沿着弹簧的轴向,并注意防止指针和弹簧接触刻度壳。测量力时不要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阅读时,视线垂直于刻度表面
注意:在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不适合直接观察,但当它们发生变化时,其他物理量就容易观察到了。用易于观察的量来显示不合适的量是一个好主意。这种科学方法被称为“转化法”。用这种方法制造的仪器包括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第三,引力,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引力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称为重力。重力的施力对象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其中g=9.8N/kg,表示一个1kg质量的物体的重力为9.8N,如果要求不是很精确,g=10N/kg为佳。
3.重力方向:垂直向下。它的应用是用粗垂直线和水平仪检查墙壁是否垂直,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作用在物体上的点叫做重心。纹理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比如均匀细杆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它的中心。正方形单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处
第八章力量和运动
第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①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当所有物体不受力时,它们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描述:
一、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推理总结出来的,并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成为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可能有压力,所以不可能通过实验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力时,原静止物体会保持静止,原运动物体无论原运动是什么,都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可以在没有力的情况下匀速直线运动,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2.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其原始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
⑴描述: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任何情况下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运动与否、运动速度等无关。
利用惯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努力可以把石头扔得远远的;蹬几下就可以让自行车滑行了。
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小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驶时保持一定距离。
第二,两种力量的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种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之为二力平衡。
2.两力平衡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3.物体在没有力或平衡力的作用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平衡态。
4.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相似之处: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直线上。
区别:作用在物体上的平衡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相互作用力是性质相同的力。
5.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物体受力情况
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释
在平衡力下
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力不是运动的原因
在不平衡的力量下
运动速度和方向的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指运动速度和方向的变化。
第三,滑动摩擦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对滑动时,接触面上会有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
2.摩擦分类: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3.摩擦方向:摩擦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滑动摩擦力:①测量原理:两力平衡条件
②测量方法:将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此时的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结论:接触面粗糙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本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前两个结论可以概括为:滑动摩擦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度有关。实验还可以研究滑动摩擦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和移动速度无关。
7.应用:
①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使接触面变粗糙,将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
②减少摩擦的方法有:减压、磨平接触面、滑转滚、接触面相互分离。
第九章压力
一、压力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不全是重力引起的。通常,当一个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该物体没有受到其他力的作用,f = g。
⑵方向:压力方向始终垂直于支撑面,指向被压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的实验:
⑴教材P30图9.1-3中,甲、乙双方说明,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越明显。B和C的解释:压力相同时,应力面积越小,压力效应越明显。
液体深度:从液体中的一点到液面以下的距离称为液体中该点的深度
这两个实验的结论是,压力的作用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3.压力:(1)定义:物体上的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称为压力。
(2)公式:p = F/S推导公式:F = PS,S=F/p
⑶单位:牛顿压强F,m2面积S,帕斯卡压强P。
应用:减压。比如铁轨铺枕木,坦克装履带,书包宽。
增加压力。比如缝针做得很细,菜刀边缘很细。
第二,液体的压力
1.液体压力的特征: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力。
⑵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力;
⑶液体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液体压力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力计算公式:p=ρg h
用这个公式解题时,密度ρ的单位是kg/m3,压力p的单位是帕斯卡。
3.连接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接器内充入一种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每个容器的液面保持平坦。
⑶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奶牛自动上水器等。所有的工作都按照通讯设备的原理进行。
3.大气压1。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力的测量:托里切利实验。
实验过程:在一根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充入水银,堵住管口,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住管口的手指,管中的水银液面稍微下降也不会下降。此时,管内外的水银高度差约为760毫米。
原理分析:在管内管外液面的高度取一个液体片,由于液体不运动,液体片被上下压力平衡。即向上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力。
结论:大气压力p0=760mmHg=76cmHg=1.01×105Pa
A.实验前用水银填充玻璃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上方的水银倒置后为真空;如果没有填充,测量结果太小。
b、如果在这个实验中把水银变成水,玻璃管的长度要求是10.3米。
c、轻轻抬起或按压玻璃管,保持管内外高度差不变,倾斜高度相同、长度较长的玻璃管。
D.标准大气压:支撑76厘米汞柱的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 g=1.01×105Pa
3.大气压力测量工具:气压计。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4.大气压特征:空气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力;大气压力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5.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所有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降低时降低,气压升高时升高。
6.用途:活塞泵和离心泵。
第四,流体压力和流量之间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速度越高,压力越低。
飞机升力:飞机向前运动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速度空大,压力小,下方流速小,压力大,机翼上下表面有压力差,产生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浮力
第一,浮力
1.浮力:所有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垂直向上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原因: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上下压差的作用。
浮力方向:始终垂直向上。施力物体:液体
二、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只取决于液体的密度和排出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和体积以及液体的深度和运动状态无关。
3.物体漂浮和下沉条件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
1)通过空中心的方法增加船舶的浮力。船舶排水量:船舶满载时排出的水质。当一艘船从河里航行到海里时,由于水的密度增加,船浸入水中的体积会减小,所以它会向上漂浮,但浮力保持不变。
2)潜艇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漂浮或潜水。
3)气球和飞艇通过填充密度小于的气体来改变浮力。
4)密度计靠浮在液面上工作,刻度是“自上而下小,自下而上大”。
2.浮力的计算:
1)压差法:F浮子=F上升-F下降
2)称重方式:F浮=G物-F拉
3)悬浮悬浮法:F浮=G物体
4)阿基米德法:F浮=G排= ρ液gV排
1.《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178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