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美
除了西湖和雄伟的钱塘江,
宋高宗留下的西溪湿地魅力不可或缺
10月初的清晨,初秋的西溪湿地笼罩着一层淡绿色的薄雾。几只灰色的喜鹊,穿过湖面上美丽的弧线;岸上几只野鸭,背着肥肚,正悠闲地走着。
你能想象吗?
15年前,这里村庄密集,人口众多,房屋凌乱,垃圾遍地,是杭州西部的一个著名的地方
生态第一,人为本。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委书记何磊表示,通过三期综合保护工程建设的西溪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被提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与西湖一起,在向世界展示一座独特而精彩的世界城市的途中,成功地表演了“与西方和西方共舞”的故事。
薛杭州
收复湿地,西溪而留
一艘炮艇,穿行在西溪湿地的河道中,荡漾成圈。船上的人、鸟、火柿子、白苇、石桥、古宅等风景依次闪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缓缓在我们眼前展开。
穿过乔木林,船夫周仲伟举起手指着湿地深处。"过江,养鱼,种水稻."作为江村镇周家村人,周仲伟的手指有着童年的记忆。
然而他记忆中的西溪并不美好。
“那时候家家户户养鱼养猪,到处都是臭池塘。印象最深的是臭臭的。很多村民在河上养猪,粪便直接排入河中,更别提有多脏了。”
周仲伟带着浓重的江村口音说,湿地离杭州市区很近,周围有很多酒店。当时大家从酒店拉泔水养猪。
养猪,西溪湿地所在的江村,早就被我司空使用了。2002年,江村乡当时从事这一行业的家庭有415户,生猪数量超过2.5万头。
生活污染和生猪污染使湿地水质迅速恶化。到2003年,西溪湿地及其周边河流水质甚至劣于ⅴ类水质。
除了环境污染,西溪湿地日益萎缩,这是另一个必须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
这个发现于汉晋时期的湿地,东起松木厂、古当,西至刘小荷山,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民国后的近百年间,战争、动乱和人类的过度干预,使得原本的水国泽国逐渐萎缩。到2000年左右,湿地面积已经减少到大约10平方公里。
西溪湿地的衰落令人担忧。
2002年底,城乡三级联动在整个西溪实施“禁养猪”,这是杭州市政府的第一次壮士断腕之举。自那一年以来,西溪的空气和溪流质量逐渐改善,但该村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状况没有改善。
2003年8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采用湿地公园模式,坚持保护第一、最小干预,将9.2平方公里的湿地保护区划定为动植物可以自由栖息繁衍的区域,限制区域游客只能乘船通过。
其中1.3平方公里左右是一级保护区,除了科研和科研,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进入。在其他地区,旅游路线是精心设计的,以使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随着西溪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依赖于湿地的人类渔猎文化也相继浮出水面:散落在李峨祠堂民间碑刻中的许多“珍宝”相继被发现,水车、纺车、水桶等900多件农具以及梳妆台、碗柜等日用品被精心收藏...《越剧首演》《民俗密集区》《民俗密集区》
2005年5月1日,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杭州应再接再厉,顺势而为,进一步做好西溪湿地的保护、管理、经营和研究工作,让西溪更加美丽,让杭州更加美丽。
生态保护,创造西溪模式
不久前,西溪湿地宣布了第100个新租户:黑冠杜鹃隼。
2005年,西溪湿地开放,公园里记录了79种鸟类,但今年,黑冠杜鹃猎鹰的出现使这一数字增加到了179种。据悉,近13年新记录的100种鸟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鹰、三级保护动物鹰等。
珍稀鸟类不断“定居”的背后是持久的生态保护。“西溪湿地环境改善,野鸟纷纷飞回。”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主任刘翔兴奋地说,鸟类正在用脚为湿地投票。
作为西溪改造的见证者,刘翔在西溪湿地经历了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科研科普等全过程。
“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一切工作都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坐在炮艇上,刘想指向远处的一排柳树桩。只见这些木桩早已生根发芽,长成枝叶婆娑的青柳,与绿水相映成趣。
“我以为当初,我是要给河岸浇钢筋混凝土的。有专家建议,这太硬了,不好看,还堵住了水生动物的生态走廊,我就用松木桩护堤。”刘翔的思绪回到了十三年前。
后来当地村民有了不同意见。“松树虽然不会腐烂,但不会生根发芽。建议用柳树桩保护路堤。”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柳树的树桩生根发芽,树根拥抱着河岸。水下纠结的树桩有利于泥鳅等生物的生存。“虽然这种原始的生态反驳方式代价高昂,但可以改善生态,建设者果断采纳了这个提议。”刘想说。
现在,刘翔和他的团队仍在不遗余力地保护西溪的生态。据报道,西溪湿地刚刚建成生态信息集成展示中心,通过卫星遥感、地面监测、水下监测等高科技手段,实时监测西溪的水环境、空空气质量和生物多样性。“比如,我们和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卫星遥感。他们定期给我们拍照。通过这张图片,我们分析比较植物的生长变化,包括是否有人破坏了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是否有池塘。是否有违章建筑,是否有土方等。,这可以使生态得到更好的保护。”
此外,由于西溪池塘较多,部分封闭池塘水质不理想,西溪湿地正在做一项池塘连接工程研究。“研究中心旁边有7个池塘。我们在地下涵洞上开了一个几十厘米的小缺口,这样这些池塘就可以与河水相连。每个池塘都种植不同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以生态净化水体。”
重建应许之地守护精神家园
一千多年前,“几顷苇锥为田,一溪为烟”的意境又回来了。
养猪种田对周仲伟来说是一段很长的记忆。作为西溪湿地员工,从事摇橹接待工作。每当他有工作任务时,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总会看到他带着桨在西溪水道上航行,向游客讲述这片土地的变化。
西溪湿地公园一期开放后,周仲伟等土著回到西溪湿地恢复了原来的工作,或者是船工,或者是农民,或者是服务人员,或者是环境保洁人员。
他们还搬进了江村花园和西溪花园两个大型生态住宅区,过着幸福和谐的“居民生活”。大气时尚的多层建筑特别稀疏;宽敞的建筑空坐落着小桥流水,所以这个环境无法与乡村聚落相连。
周仲伟坦言,父母关于搬迁的事心里有个结,毕竟这是他们出生的地方。十几年过去了,看到西溪湿地的环境越来越好,他们心里舒服多了。只要有空,他们就会回到这片故土,享受舒适的慢活。
春暖花开,漫步穿过绿色的堤岸,看到一片五彩缤纷的花海;
端午节,回神坛口,赤膊划龙舟寻乡愁;
秋风起,爬上秋雪寺看楼,赏雪芦苇;
冬天到了,我在寻找西溪舒眉,在千亩梅林中徘徊;
雨雾交加,四季更迭,西溪湿地的美景怎么看都不够。
“先人记忆中的西溪回来了。”对于每一个西溪人来说,西溪是他们出生长大的土地,是他们一生需要守护的精神家园。
记者笔记
为世界提供绿色发展的“杭州计划”
经过15年的生态实践,西溪湿地为中国湿地保护和利用探索出了“双赢”的“西溪模式”。
以前是“脏乱差”,现在是“风景如画”,这是生态文明建设长期贡献的背后。“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生态增长文明繁荣,生态衰退文明衰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金句,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西溪市积极实践绿色发展理念,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开创了我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先河,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充满诗意和柔情的“人间天堂”,保护和传承景观资源一直是杭州的生态思想、责任和情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最普遍的利益。
西溪湿地将遵循“八五”计划的指导,保持生态基础,发展美丽经济,继续以“保护西溪,造福人民”为目标,向世界传递更多充满绿色发展智慧的杭州规划,展现“一溪一烟”的独特魅力和其他精彩特色。
实习生刘一祯记者毛昌久通讯员周莹
1.《世界名城的雅号 15年前,赶走25000头猪,才有了杭州之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世界名城的雅号 15年前,赶走25000头猪,才有了杭州之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180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