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红化”的标志,原本是指国民党改组前后。1924年初,随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联俄容共”政策的确立,国民党内部的一些反对者指责国民党“面红耳赤”,这是国内“面红耳赤”说法兴起的重要根源。但此时这种声音的影响是有限的,基本局限于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
五卅运动期间,英、日等国指责国共两党和苏俄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给五卅运动贴上了“激进”、“红色”的标签。“红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反红化”的氛围开始局部出现。列强的这种指责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胡这样描述:“自5·30惨案以来,英国的宣传政策和外交手段也发挥了巨大的力量。它先是造谣说中国的排外暴动在所有国家都是红色的,让外人对中国产生了恶感,然后利用这种对厌恶的恐惧,引诱各国进入一致行动的局面。”后来,中国共产党承认,由于帝国主义反赤字运动的成功,中国的反帝运动在5月30日以后一年多就变成了中国的反赤字运动,导致了“赤字”和“反赤字”战线的尖锐对抗。
1925年底,在与冯玉祥国军的战争中,原属冯部的李部以“红”为标志,举起“反红”的旗帜,为其军事行动辩护。这年12月4日,李发表讲话,要求冯通电,攻击冯“忽悠部下,用红色异教破坏大卫王的著名教义...如果不及时消除,将危及国家基础。”而李本人则是“何哥卫国,不为党而战,不为利而战,却抱着这种人道主义,为了歼灭天下公敌,把我从济钢著名宗教的陨落中拖了五千年”,其间有一句话叫“不问你是不是败了,问你是不是红了”。从此,“反赤字”这个名字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北伐的军事战场上。
在双方的较量中,李损失惨重,一方面军攻占了天津、直隶,另一方面军与豫二方面军以及察睢、陕、甘等国军会师。同时,段的行政政府也完全由国军控制,基本形成了国军垄断中央政局话语权的局面。但是国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这种局面只能暂时维持,剩下的李进入山东与张宗昌结成直鲁联军,等待反攻国军的机会。同时,国军的胜利,重新调整了当时两部军阀的关系,为他们重新统一提供了机会。
吴在北京政变后,由于冯玉祥的叛变,元气大伤。郭松龄投奔张后,吴以“同病相怜”的态度与张接触,寻求共同对抗冯玉祥,山东大将张宗昌也极力拉拢吴、张合作。1926年1月5日,张致电吴表示理解。1926年1月10日,同盟在汉口成立,并作出“双方以冯玉祥为敌,共同消灭冯和国民党”的决定。至此,两个曾经的对手结成了联盟。1926年1月20日左右,国军与冯至联军的战争在山海关、鲁豫开始。战争逐渐对国军不利,冯知道自己已经失败,主动撤退,取消国军称号。1926年4月中旬,国军被迫从北京撤退到南出口。段政府随即垮台,部队共同接管中央政府。
冯至两部入京后,虽然在中央政府的组建形式上存在分歧,但在军事行动计划上的意见大致相同。齐在京对中外记者发表讲话的政策是“先灭北红,后灭粤红,实行全国刷新”。4月底,冯、智、金、陆三军在北京句仁堂召开军事会议,指出:“国政腐坏,民取而代之。的确,国际共产党的地图对中国来说太红了,而且是第一个争取红色的。”决定策划兵分三路进攻国军:进攻热河,吴军进攻南口,阎锡山的晋军进攻绥远,并提拔吴为“反红”联军总司令。1926年5月10日,包括支、冯、金在内的各方在北京成立了“寻找红军各军联合办事处”。除郅都政要外,阎锡山、刘振华、孔、张等陕甘地方军阀均派代表出席,“共谋军统,以期彻底讨伐红军”。冯至联盟势力进一步扩大,北洋体系在“反赤字”的旗帜下重新整合。知丰等军阀在以“反红”为名进行军事行动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政治手段来打击“红-红”势力。主要表现为禁止“红红”宣传,在社会范围内制造“反红”舆论。
1926年4月,冯玉祥的国军被联军直接击败,进入北京后,张立即以“宣传红心”为名查封了《北京日报》,并枪杀了该报社长邵飘萍。4月28日,李大钊等19名国共两党重要干部在北京被张处决。不久,鲁部的张宗昌也以“脸红”的罪名处决了《社会日报》的主编林白水。《申报》报道,北京警备区奉命检查所有进出邮件,所有宣传赤潮的人都被拘留。同时,我们严格控制北方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书籍。
李大钊
5月,金对负责维护京津治安的大加赞赏,同时坚决批判“红化”,称要以“礼义廉耻”、“孝忠”为基础,与张一道“讨红”。此时,张宗昌也给报纸通电:
与岁月相比,异端兴盛,红花生长,名号被盗,天下一声令下,汉奸成婚,谋反犯行,纪律绝迹,伦理不通。我,张武两个美男子,一时伤国之本,恐司法尽废,命我办学,共同声讨。到红大气不靖的时候,残余的敌人依然存在,尤其是从齐心协力到彻底消灭。简而言之,这一次,目标鲜明,以义开头,绝不敢以利结尾,南山移,坚定不移。
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反红一方大力搜寻所谓的“红党”。《申报》报道:“洪西华,张宗昌市委常委,是特务主任,招募了200名特务,编了两个支队专门调查红方和闹事者。”王怀庆就任京津卫戍总司令后,大肆逮捕京津之间的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并派人到中国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检查,但没有发现红色化学文件。王怀庆还颁布了公共安全措施,规定任何宣传红色和鼓吹共产主义的人,不管他是否首先服从,都将被判处死刑。
“反红”军阀的这些做法在北京知识界和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恐慌。“邵飘萍被枪击后,北京一部分媒体陷入了极大恐慌,有快速躲避者,对北京学术界的恐惧达到了极点。北京大学代校长蒋梦麟,师范大学、中俄大学、法制机构的教授和学生中的共产党员都纷纷投靠。北大烧了激进的书和文献。.....冯志的将军们同意视察全国九校的池华成员,北京大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也纷纷离开。“在这种氛围下,北京大学的许多老师纷纷南下,形成了一种趋势,其中不乏像鲁迅这样有相当名气和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晨报》评论说,这些人“思想比较新,不适应旧社会”。这里所谓旧社会,是指当时“反红”军阀控制的地区,泛指北方。
丰溪方面,其“反红”宣传的内容主要认为“红”不适合中国,危害深远。1926年12月6日,张发电报出任安总司令,指责:“我国狡猾的歹徒,掠夺人民的财富,宣扬赤子之心,利用不适用的共产主义理论,利用大多数穷人和肮脏社会的心理,怂恿青年学生、暴力暴徒,搞乱我们的国家,满足他们的欲望。.....老公政治没有绝对的利益,但要看是否合适。我国是一个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著名文物国家。没有治国的成分。为什么要拿这个不符合国情的说法,为什么要拿这个世界的一致反对者呢?”同时,张还认为“红”就是“卖国”,“反红”就是“救国”:“比利时共产党加入苏联,宣传红,心甘情愿卖国,给地区带来灾难。要为森林的利益而战,但要伤害神灵,华佗等于追鹿,大中华就落到了易迪身上。为了赶走洪水和野兽,必须为人类在世界上的生存而战。是联合群臣,加入起义师。”
但是,张的自我推销似乎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也没有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由于对“红色”宣传的大力控制,北京的舆论氛围明显不同于南方。中国青年党成员李皇在1926年深秋从北京来到广州后,第一次看到了《新青年》(这本《新青年》是中国共产党不时发行的期刊,而不是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和《指南》,它们像普通出版物一样公开展示,封面上印有“共产主义”或“马克思”字样的书籍充斥着广州书店的柜台。在北方,这些需要“关在门后,压低声音才敢提这些名词。”
几乎与此同时,留在北京的张卫慈在给胡适的信中也称北京的舆论“不健全”。“大多数人嘴巴紧闭,什么也说不出来。每天日报晚报甚至周报都充斥着空白人身份。”一些出版物经常被从文章中删除。"所有的信件和电报都要接受严格的检查,并且有大量的拦截." alt="赤化 历史的另面:北伐前后北方的“反赤化”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