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习安的起源、废除和杀戮一直是个谜。史料记载,除了“官方说辞”之外,暗示李习安很可能是武则天的妹妹武顺所生,李习安之死也极有可能是武则天暗中唆使的。
真相是什么?我们从几句史料中整理出相关事件,做如下逻辑分析。
李贤的出身及皇家混乱的私生活武则天和李治的共生关系有四男两女。不管李习安是不是武则天生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些孩子的出生时间有没有冲突。
长子李弘,出生于652年(《旧唐书》记载,651年五月李治守孝期满,将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此时武则天已经怀孕);次子李贤,出生于654年十二月(《旧唐书》记载,654年十一月武则天封后,十二月李治与武则天祭拜昭陵,路途中生下李贤);长女安定公主,生于655年十一月;三子李显,出生于656年十一月(《旧唐书》记载);四子李旦,出生于662年六月;次女太平公主,约出生于665年。李习安出生时与大哥李红相差两岁多,与妹妹安定公主相差11个月。李习安、安定公主、李习安的出生时间太紧,但不违背生理特点。所以,从最可靠的鉴定手段来看,毫无疑问。
让我们回到另一个线索,李习安的传奇母亲,韩国妻子吴顺。
武顺是武则天的妹妹,生卒年不详,推测死于665年。吴顺在禹州成婚,在贺兰岳石从军。他有一子一女,儿子贺兰·智敏(642-671)和女儿贺兰·施(?-666).
贺兰比石头死得早,武则天入宫后(651年)受到宠爱,所以武顺经常出宫。至于吴顺是否成了李治的“小三”,史书没有给出明确的交代,只有暗示。但是,吴顺的女儿贺兰被李治录取了,史书上明确记载:
“韩国出入禁中,一女国姝,帝皆宠之。”贺兰的妻子被李志封为卫,比她母亲的韩妻还要高贵。“都”字其实暗示着吴顺也是被李治服了。
李习安出生时,武则天30岁,李治26岁,武顺至少31岁,贺兰家最多11岁(他弟弟贺兰敏12岁)。
贺兰死于666年,当时李习安12岁。按照正常逻辑,贺兰至少比李习安大两三岁。也就是说,从生理规律来看,李习安不能排除吴顺的可能性。
经过长时间的分析,没有用。我们既不能确认吴顺和李习安的母子关系,也不能排除他们的母子关系。那么这个谣言是从哪里来的呢?《新唐书》记载:
“宫人或传贤乃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益疑,而后撰《少阳政范》、《孝子传》赐贤,数以书让勒,愈不安。”也就是说,李习安是武顺生的。这只是一个谣言,很难区分真假,这让李习安怀疑和心烦意乱。很有可能是李习安循迹而行,伤了武则天的心。武则天写了两篇文章教训李习安,多次指责他。李习安适得其反,心里更慌了。
母子之间的隔阂为后来李习安的叛乱铺平了道路。
李贤谋反事件的真伪辨析679年,明崇彦医生被盗贼杀害,但有关部门始终无法追查到真正的凶手。武则天怀疑地盯着李习安。原因是崇明曾经对武则天说:太子不起大事,李显茂像唐太宗,李旦的面子最值钱。这件事传到了李习安的耳朵里,李习安一直对崇明怀恨在心。
第二年,武则天指示下属告李习安谋反。朝廷组织了一支由薛、裴炎、高和三位宰相组成的专案组,负责审理的叛乱。他们在太子府的马厩里找到了数百件盔甲,李习安的叛乱就此成立。
那么,李习安的叛乱是真的吗?为什么史书影射武则天有意陷害?
1.李习安的叛乱案“没有错”
主持审判的三位官员薛是武则天的政敌。当初上官仪因为起草废诏被杀。薛被武则天陷害流放到,仅仅是因为他与上官仪的私交。十年后,他在大赦后回到北京。
李习安称帝后,裴炎投靠了武侯。在此之前,他被李治皇帝视为李习安王子的助手,并担任王子的舍人。与武则天没有政治和平的迹象。
高今年已近八十岁,刚刚从宰相改为古代学者的荣誉称号。在听取了李习安的情况后,他提议担任一名官员,并作为一名正式骑手退休。
如果武则天炮制了冤案,主审官员一定要管住。这三个人都不是武则天集团的,甚至不是对手。此外,他们没有因审理李习安案而获得奖励。还有一点很重。如果你冤枉了李习安,你就永远过不了李志。
最终决定后,李治原本想原谅李习安,但在武则天的坚持下,她不得不抛弃李习安。请注意,李习安是储君和储君,李志对此非常看好。除非武则天有能力把李治玩弄于股掌之间,否则她绝不会放过李治。
李习安身边有个叫赵道生的男宠,他承认是奉太子之命刺杀了崇明。《旧唐书》还记载了一位名叫魏承青的官员,他建议王子远离恶棍。还有一个叫刘内彦的王子,他给李洗了马,还送了一本《和合集》(一套笑话,是一本禁书,毁了当时的三观)。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除了才华,李习安对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关注甚少,甚至可以说是放荡不羁,很像李世民的长子李成干。所以想出藏甲也就不足为奇了。
2.李习安的叛乱案件“非常尴尬”
为什么你说李习安很委屈?这只是一个不同的视角。所谓古人谋反,诡计太多。比如你一句话不说,可能被戴上叛逆的大帽子;也有可能是使用的物品超标,相互礼仪不当,称之为非法侵入;甚至有人会想你心里怎么想,这样就可以判你谋反。
也就是说,古代的谋反罪范围太广,你不小心掉进了陷阱。比如李灿贤谋反,仅凭几百甲就能判断?叛逆是一系列的行为。应该有同伙。是谁呀?应该有具体的事件,是什么?如果你什么都没有,你就会被定罪。难道不是委屈吗?
如果你找不到盔甲,你也可以决定李习安的叛乱。比如像他这样的公子哥就忍不住养马。一旦遇到军马,他就犯了谋反罪。例如,李习安喜欢跳舞和写作,找到一些反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想想看,李习安凭什么谋反?深受父亲爱戴,三次监国,老皇帝生病。他寻求的是怎样的叛逆?
3.李习安叛乱的真相
关于李习安的叛乱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武则天炮制说《新唐书》持此观点,认为武则天是为小情人崇明报仇。这种观点很可笑。虽然崇明颜是个美男子,但是李治对她的宠信远比武则天厉害。就算武则天有勇气,李治还活着,武则天哪敢随心所欲?
李治晚年与武则天保持一定距离。如果不是因为政治需要,她早就被废了。武则天能不顾政治前途做这种死吗?
第二种:裴炎陷害说这种观点是“偏门”的,是郭沫若先生提出的假设。他认为裴炎和李习安在权力分配上形成了矛盾,试图杀死李习安,帮助李习安。
第三种:李习安的行为太过分了
我个人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不成立,李习安在历史上有美化的倾向。在李习安绝对没有谋反的意图,但是有不当行为,经常触及法律界限。此外,他与武则天及朝鲜其他政治势力的矛盾导致了他的孤立。
当然,按照当时的法律标准,他的“过激行为”是反叛。
李贤身份问题是简单的事件复杂化历史上除了李贤智之死,还有安定公主、吴顺、贺兰之死,甚至李洪志之死,都经不起推敲。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或暗示,这些人都是被武则天杀死的,虽然都是武则天的至亲。但是《旧唐书》没有相关记载。为什么两部历史书差别这么大?
因为新唐书贬低武则天的政治立场!
《旧唐书》写于后晋,《新唐书》写于北宋。显然,写得比较早的《旧唐书》史料的可靠性肯定比《新唐书》强。新唐书哪里来的旧唐书没有的史料?
北宋是士大夫最兴盛的时期之一,也是儒学逐渐僵化的开始。他们过分强调对君主的忠诚,喜欢用道德判断来对待时政。所以武则天,在他们心目中,是篡位的汉奸,也是把女主凌驾于男权之上的女巫。
所以《新唐书》中很多关于武则天的记载都是不可信的,历史完全被视为政治需要的工具。看到这个本质,我们只需要对比一下《旧唐书》和唐等史料,基本上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李习安的身世没有争议,他和母亲武则天的矛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她个人的不检点让武则天失望,二是权力的差异加剧了矛盾,武则天无论公私都不会允许李习安继位。感谢新唐书,简单的事件复杂。
至于邱杀害,真相永远不得而知。也许是李习安的行为引起了武则天的不安。秋应该被授予决策权。他觉得情况更糟,所以他采取了极端措施,迫使李习安为了以后的麻烦杀了他。
1.《韩国夫人武顺 李贤生母,到底是武则天还是武顺?武则天为何一定要置李贤于死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韩国夫人武顺 李贤生母,到底是武则天还是武顺?武则天为何一定要置李贤于死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184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