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邪恶的平庸”在英语中被称为“邪恶的平庸”。更合理的翻译应该是“平庸之恶”。后世的知识分子喜欢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极端的恶可以由普通人在适当的环境和身份下产生,不需要思考,只需要一步一步完成任务。这个概念通常基于三个真实案例:
一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阿伦特关于邪恶平庸的报告。(书。解释参与屠杀数百万犹太人的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希曼)
二米伦“服从权威电击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心理学实验。受试者被要求用电击来惩罚另一个答错问题的人)
三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心理学实验。被试分为狱警和囚犯,观察他们如何突破原有的良知和价值观,屈服于身份设定)
在汉语世界,“平庸之恶”一词被不少学者引用,如梁文道、崔维平、刘玉等,尤其用来解释和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些事件。但是当我们不假思索地引用这个概念时,我们真的看过吗?支持这个概念的三个案例真的无可争议吗?
三
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神话“平庸之恶”的诞生: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请见本期第一篇)
◆神话“平庸之恶”的诞生2:米伦“服从权威电击实验”(请看本期第二篇)
◆在公众号主界面,回复“平庸”,得到连通的长文。
1.《oppress 神话“平庸之恶”的诞生三:津巴多“斯坦福监狱实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oppress 神话“平庸之恶”的诞生三:津巴多“斯坦福监狱实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18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