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路人拍到大批蝗虫成群来袭的画面,蝗虫满满覆盖住地面十分恐怖,一眼望过去就让人头皮发麻。
专家表示,如果境外蝗灾持续肆虐,夏季蝗虫进入中国的可能性将急剧增大,建议政府协调各地区的预防工作,进行实时监测,准备足够的药品和农药喷洒设备。
近20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正在侵害非洲东部和亚洲部分地区。据报道,当前的蝗灾始于红海附近地区,向西传播到东非,正在吞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吉布提、厄立特里亚、苏丹、南苏丹、乌干达、坦桑尼亚等众多国家的农作物;向东则通过伊朗进入南亚,已经迫使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政治宿敌携手展开抵抗蝗虫的合作。据统计,一个规模为1平方公里的小型蝗群一天内吃掉的农作物相当于3.5万人一天的口粮。巴基斯坦国家粮食安全与研究部部长巴赫蒂亚尔17日称,蝗群目前已经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边界。不少中国民众也开始担心:这批沙漠蝗虫会不会继续向东侵入中国领土、并给我国农业生产生活造成损失?
“毁灭性的蝗灾正在威胁数以百万计的饥饿人口”,彭博新闻社18日报道称,在肯尼亚东南部某农场,人们一大早起来敲锅盆、吹口哨、鸣喇叭,试图赶走蝗虫。农妇穆索尼告诉记者:“现在我们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祈祷,祈祷上帝将蝗虫的嘴闭上。”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蝗虫专家克雷斯曼对彭博社说:“如果蝗虫在早晨进入农田,到中午就可以吃光整个农田。而土地是农民的全部生计。”
据肯尼亚政府统计,目前该国已经有超过7万公顷的农田被虫群覆盖,每平方公里的农田能够容纳多达1.5亿只蝗虫,平铺面积接近250个足球场。目前肯尼亚境内的蝗虫群正向乌干达和南苏丹蔓延。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这是东非2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蝗灾,16日蝗群首次在乌干达出现,乌干达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动员军队动用直升机协助喷洒农药以保护农作物。据粮农组织统计,在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有超过1300万人正因蝗灾陷入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状况。苏丹农业和自然资源部部长谢里夫上周与粮农组织代表帕帕加纳会晤时称,目前蝗虫的扩散也威胁到苏丹的粮食安全,苏丹政府计划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需要国际社会的援助。蝗虫也正从索马里境内向南苏丹蔓延,每天的移动距离可达150公里,一天可摧毁约2500人一年的口粮。近期埃塞俄比亚的蝗灾也达到高峰,而埃塞目前只有3架用于喷洒杀虫剂的飞机,无法满足需要。联合国方面称,埃塞应对此次蝗灾的资金缺口达到7600万美元。目前,最大的蝗虫群已经逐渐接近位于埃塞大裂谷的主要粮食产区,形势十分严峻。
2月初,巴基斯坦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以应对在该国多地蔓延的严重蝗灾。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近日访问巴基斯坦时强调,尽管该国蝗灾形势有所好转,但是必须尽快开展工作控制虫群,比如调动空军力量在空中喷洒药雾控制虫群。屈冬玉警告称,否则到4月虫群规模扩大时,将造成更大的破坏。
巴赫蒂亚尔部长称,这是巴基斯坦自1993年以来再次遭受蝗灾侵扰,而今年的状况要比1993年的蝗灾更加糟糕,蝗灾从该国南部信德省和东部旁遮普省出现,首次波及该国西北部的开伯尔-普什图省。
据《环球时报》驻巴基斯坦记者了解,本次蝗灾从1月中上旬开始在巴出现,已持续近一个月。不少当地农民用的是在农田里敲鼓的办法,试图用噪音驱赶虫群。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助理教授拉苏尔对《环球时报》记者坦言:“派飞机喷洒农药是应对当前这种大规模蝗灾的最佳办法,但是巴基斯坦的相关资源比较有限。”
沙漠蝗虫也使印度一些地方大面积农作物减产或绝收。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克雷斯曼上月访问印度时,称赞印度政府为遏制灾情所做的努力。据《印度时报》2月17日报道,在受灾最为严重的拉贾斯坦邦,当地的蝗灾防控组织负责人表示,目前蝗虫对农作物的威胁已经大幅减弱,除零星地区外,该邦灾情已完全可控。
不过印度农业与农民福祉部国务部长乔达里近日表示,预计今年6月,印度西部沙漠地区可能出现规模更大的蝗灾。印度蝗灾防控部门已着手防控准备,并计划使用直升机和无人机灭蝗。印度政府官员还说,印巴也计划于6月再次召开蝗虫防治会议,“两国将共同讨论防灾战略,并加强相互协调”。此前,印巴两国围绕此次蝗灾已经举行了5次高级别会议。巴基斯坦还考虑暂时中止对印度的贸易禁运,从印度进口杀虫剂等农药。
为应对蝗灾,印度政府制订了总额超过12亿卢比(约合1.18亿元人民币)的救助计划。但媒体认为,这个数字“绝对不够”补偿农民的损失。
根据粮农组织最新的报告,新一轮蝗虫迁徙已经开始,其中一些穿越阿拉伯海到达阿曼北部,并有可能继续向巴基斯坦西南部、伊朗南部和阿曼北部蔓延。伊朗农业专家米尔说,在2019年年初第一代沙漠蝗虫席卷伊朗之后,伊朗已经准备好与即将再次入侵该国南部的蝗虫群“战斗”。
近期“绿天鹅”一词突然风靡,与“黑天鹅”不同,“绿天鹅”指的是由于气候原因引发的灾难性破坏,它可能冲击社会生活、经济增长,进而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及风险。
有报道指出,此轮蝗灾可能就是一只“绿天鹅”。“蝗灾肆虐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国家地理》网站近日引用专家的话说,导致此轮灾害的昆虫名字叫“沙漠蝗虫”,它们通常孕育在暴雨过后,在非洲和中东干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长时间的潮湿天气是主要罪魁祸首。联合国粮农组织蝗虫观察项目的研究表明,此轮蝗灾的成因最早可追溯到2018年阿拉伯半岛降雨量增多的气候异常现象。雨水增多为蝗虫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蝗虫群于次年分别向西进入东非,向东通过伊朗进入南亚,并逐步发展至今。报道说,“沙漠蝗虫”平均寿命3个月,成虫产卵后,在适当条件下孵化成新一代的蝗虫,其繁殖能力能达到前一代的20倍。粮农组织专家克雷斯曼对《国家地理》网站说,蝗灾最严重时期可能尚未到来,他担心到6月,“沙漠蝗虫”的数量将比现在“增加400倍”。
印度农业专家夏尔玛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此次蝗灾对印度本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影响较大,如果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可能还将进一步影响孟加拉国等国,但蝗虫不太可能跨境进入中国。他说,考虑到中印、中巴边界的地形条件,蝗虫经印巴向中国境内迁入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在印巴两国肆虐的蝗虫属于“沙漠蝗虫”,中国并非该物种的传统分布区。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泽华17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边界地区是“沙漠蝗虫”扩散区。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沙漠蝗虫”极不可能直接迁移到中国内陆地区。他介绍说,中国境内有一千多种蝗虫,其中包括50多种可能导致灾害的蝗虫,但中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蝗灾防治机制,建立了国家四级蝗虫监测预警系统,以及绿色可持续的蝗虫防控技术体系。不过他也表示,如果境外蝗灾持续肆虐,夏季蝗虫进入中国的可能性将急剧增大,建议政府协调各地区的预防工作,进行实时监测,准备足够的药品和农药喷洒设备。
千亿只沙漠蝗已飞越红海,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肆虐。沙漠蝗来势汹汹之际,央视几年前的一部纪录片《牧鸡治蝗》意外火了。片中提到,2001年河北草原发生了蝗灾,眼看牧草一天天被侵蚀,草原上的牧民开始养鸡来抵御蝗虫。
这种方式是利用鸡与蝗虫间存在的食物链关系原理,让鸡群在草场上捕食蝗虫来降低虫口密度,控制蝗虫种群数量。牧民们先是将两个月大的雏鸡放到草地上驯养,以适应野外环境,15天后用特定哨声训练它们听从指挥,再过15天就能带着去捉蝗虫了。一只优秀的“战斗鸡”一天能吃掉70多只蝗虫,5天内可以完成1000亩活动任务。
鸡鸭们会是抵御此次沙漠蝗的秘密武器吗?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用这种方法既能让农民们增加收入,同时也能对蝗虫起到一定控制作用。
据他介绍,在新疆西部还有一种名为粉红椋鸟的候鸟也是蝗虫克星。“蝗虫来了,它们也来了,而且会先派一支侦察兵过来,看哪个地方蝗虫比较多,能够完成繁殖,调查完了再去把大部队领过来。”
张泽华认为,生物防治是一种思路,但针对当前肆虐的沙漠蝗暴发,可选的手段就比较少了。沙漠蝗有核心区、滋生地等密度比较高的地方,也有扩散区种群密度中等的区域,还有偶发区密度比较小的地方,针对分布特点,应该采取科学分区治理,根据密度合理分级治理,不同措施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级别都可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他提到,特别是在非洲草原,生态系统脆弱,食物网复杂,食物链上下游关系相互依赖,被动防治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核心区快速消灭,其他区域可以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的方法等不同的措施实现绿色可持续治理。“在蝗灾没特么严重的地方,牧鸡治蝗能实现可持续控制,但在大面积上用它就来不及。”
沙漠蝗是全世界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这种蝗虫每天可以随风飞行150公里,存活时间为3个月左右。一只雌性蝗虫可以产大约300颗卵,1平方公里规模的蝗群一天的进食量相当于3.5万人一天的进食量。
据悉,沙漠蝗群去年1月从阿拉伯半岛的苏丹和厄立特里亚飞越红海,2月到达也门、沙特阿拉伯和伊朗, 3月到达巴基斯坦西南部,6月到达中北部。去年12月,新的蝗群又在东非出现,并进一步蔓延。目前,已有10余个国家受到沙漠蝗侵扰,农田损失巨大。
2月10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向全球发布预警称,非洲之角地区沙漠蝗虫的繁殖仍在继续,对该区域的粮食安全和居民生计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希望各国高度戒备,共同采取行动,筹措资金帮助受灾国家抵御蝗虫入侵,避免发生严重蝗灾和人道主义危机。
对于此次大规模蝗灾的爆发,张泽华解释道,沙漠蝗前几年在非洲之角地区就有出现,具备一定基数,今年降水又比较合适,所以形成了大片聚集的种群。群聚型蝗虫的特点是行动起来比较一致,迁到哪就把哪一扫而光,危害非常严重。
“蝗虫的防治手段现在有很多,比如用飞机喷洒农药等,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蝗灾发生面积太大。”张泽华说,因为降雨等原因沙漠蝗一时间集中出现,对于大范围受灾的地区,防控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沙漠蝗对我国的威胁不大,但仍需做好监测和防范工作。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日前表示,考虑到我国边境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沙漠蝗的迁飞习性,沙漠蝗危害我国的几率很小。
“沙漠蝗想翻越青藏高原到达内陆地区是几乎不可能的,因而目前没有风险,但也要看印度6、7月份时的防治情况。”张泽华认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形成的种群会向印度西南扩散,最远可达缅甸南部。届时如果种群率依然非常高,下一代成虫可能会在西风急流与印度洋西南季风共同作用下,迁入我国西南地区。
张泽华提到,历史记载中沙漠蝗在西藏和云南有分布,但至少近三十年来是未曾出现过的,那么它对于我国而言可以说算是一种新的害虫,其发生规律、监测方法、防控措施和迁飞扩散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我们必须要密切关注,在预判会迁入的一些区域做好实时监测和防控储备,药剂、设备、技术还有人员的培训,都要准备好。”
在他看来,加强国际合作也很重要。“我们既要和国际组织合作,也要和周边国家合作。首先是共享蝗虫的信息,其次也能通过各种渠道把我们国家的成熟技术共享给其他地区。援助周边国家,其实也是让灾害止步于境外。”
针对此次沙漠蝗灾情,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专家建议:一是加强统一领导,协调不同省区,统防统治。二是实时动态监测,在可能迁入的区域布置监测队伍、设备,实现实时监测。三是做好物质储备,储备药剂和施药设备。四是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分享灾情情报,协同防控。五是加强科学研究,研究进入我国的可能迁飞路线、落点区域、发生规律和防控方法。
那么假如沙漠蝗真在我国出现,当如何应对?张泽华介绍,蝗灾曾经与水灾、旱灾并称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但与蝗虫斗争多年后,我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蝗虫防控应对机制,包括有效监测手段、生物防治措施、生态控制措施等。他提到,在草原上应该尽量使用生物农药来防治,农田上也应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或生物农药。
“蝗虫来了,你要想防它,只能是应急防治,可选手段比较少。但蝗虫防治不能总去应急,我们应该努力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他提到,我国防治蝗虫措施中最成功的就是滋生地改造,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持续防控,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平衡,也可以使用不育诱导和滞育调控等生理生化技术手段,生物防治可选择的药剂较多,比如绿僵菌、白僵菌等真菌生物防蝗新药等。
“总之要多管齐下,用一些综合技术手段控制蝗虫种群,变被动为主动可持续防控,实现生态系统平衡,最终目的是实现有虫无害的自然控制。”张泽华强调。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表示,我国蝗虫监测预警和防治能力不断提升,防治技术属于世界领先水平,防蝗药械储备充足,国内大面积暴发蝗灾风险很低。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密切跟踪境外蝗灾动态,同时安排云南、西藏等省区加强边境的蝗虫监测,严防迁入危害。
1.《近日,一路人拍到大批蝗虫成群来袭的画面,蝗虫满满覆盖住地面十分恐怖,一眼望去吓尿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近日,一路人拍到大批蝗虫成群来袭的画面,蝗虫满满覆盖住地面十分恐怖,一眼望去吓尿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25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