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作为三峡库区的心脏,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地,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
如何有意识地强化“上游意识”,肩负“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
近日,重庆市生产力发展中心、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重庆市社会科学院、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所主办了经济圆桌会议。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林业局、重庆市杨光岛地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市气象局、市委党校等7个部门的专家学者齐聚武都宾馆,从专业角度探讨交流长江上游生态修复问题。
专家指出,重庆的生态环保斗争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需要精诚合作,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在综合治理、水资源管理、林业生态建设等方面做文章。,从而解决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恢复中的问题。
2018年,长江重庆段总体水质优良
两年前,流经永川市的临江还是居民口中的“臭河”,城市居民怨声载道。
为此,永川区于2017年启动了临江流域综合治理,计划投资20亿元开展临江流域综合治理,确保到2020年实现“河平、水清、岸美、鱼浅”的目标,以治一江、提一城的方式促进全区水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条河向东流。
临江的综合整治只是重庆长江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在重庆,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河治理”,沿江风光重现。
数据显示,2018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优良,15个监测断面水质为二级;2018年,重庆空气质量良好天数空316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3天。当地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为了控制突出的环境问题,重庆在2018年全面推进了长江主要支流和不合格河流的监测“体检”,设置了约1200个监测断面,详细掌握了流域主要支流的总体水质,指导区县完善“一江一策”编制,系统推进流域污染治理。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重庆采样遥测机动车26.8万辆,淘汰旧柴油车1.7万辆,整治黑烟和超标车辆2.6万辆,推广新能源汽车1.3万辆,推广纯电动客运渡轮40余艘。300多家空气污染企业被关闭和搬迁。
与此同时,重庆进一步加快环境监管体系改革步伐,发放政策红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设立“红黑榜”,对2017年445家企业进行环境信用评级,列入10家不良企业。“黑名单”;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流经两个以上区县的19条次级河流涉及的34个区县签订了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正在发挥有效作用。
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而可喜的变化。重庆森林覆盖率达到48.3%,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0.2%,十大气十水十土。减排总量在国家考核中多年优秀。2018年,重庆进入中国科学院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前三名。
保护长江母亲河,任中任重道远
“目前,全市仍有2.8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占总面积的35%,年水土流失总量为9097万吨。坡耕地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重庆市水利局党组成员谢飞表示,与此同时,水土流失治理水平不高,水土保持综合功能和效益没有在较高水平上实现,与三峡库区长期稳定和长江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的要求相去甚远,也与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人民对更好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去甚远。
“长江上游生态恢复面临的挑战不仅是水土流失,还有许多问题。污水的非法排放对长江水质造成了安全隐患。长江流域环境风险安全事件频发,部分自然保护区非法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依然突出。”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向婷表示,与此同时,空气体质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空气体污染关系民生,受到群众高度关注。2018年,我市重污染天气较2013年减少38天,但部分区县仍造成空气污染。
项婷表示,到2020年底,已经不到两年了,加快恢复长江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关键时期和窗口时期。
采取更多措施保护长江。重庆在行动
去年6月,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了《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为全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加快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勾画了“作战地图”。
专家学者表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恢复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部门,而是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
首先,解决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恢复中的问题,关键是要“动”和深化“动、联动、互动、带动、推、促”,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用剑加强执法行动,大力保护长江生态修复。市生态环境局和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了“长江大防护”执法队伍,高质量完成了对长江两岸直接、违法、无序排污的整治。
二是深化部门与企业联动,利用大数据预防空重瓦斯污染。利用智慧重庆大数据应对重污染天气,打造智慧重庆大气大数据监管平台。
第三,探索生态与扶贫的互动,振兴农村,实现人的富裕和生态美。制定生态保护和扶贫方针。优先安排“两忧三保”扶贫项目,实现扶贫效果最大化、生态影响最小化的目标。
第四,坚持法治和推广标准,早规划,早建设,防止邻里之间产生矛盾。把握时间节点解决信访矛盾纠纷,固化避免冲突人群的利益损失或赔偿标准,对邻居存在的问题采取高标准的生态修复手段,对未完成的项目采取高科技生态修复工程。
第五,坚持经济和标准,用法律武器推动生态修复。坚持经济激励和过度惩罚相结合。采取“按法律法规标准+经济手段”推动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防范以铺砌项目为由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第六,坚持环保监管,用制度和法治修复长江生态。在全市实施生态环境破坏补偿机制,解决“企业污染、人民受苦、政府买单”的困境,夯实企业和经营主体的治污责任,形成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长效工作机制。
其次,林业是青山绿水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也是生产生态产品的主阵地。林业局副局长王胜彬认为,下一步要以“加减乘除”为重点,增加造林面积,增加森林面积,减少荒山石漠化面积,通过发展产业促进林业产值的倍增,消除林业灾害风险,消除林业生态安全稳定隐患。
此外,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谢飞认为要准确把握“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内在要求,利用好长江上游最后一道关口,从全局规划一个区域,用一个区域服务全局。通过全面实施河长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生态修复和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可以牢固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好长江母亲河。
1.《重庆长江 重庆如何破解长江上游生态修复难题?专家学者开出生态“处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重庆长江 重庆如何破解长江上游生态修复难题?专家学者开出生态“处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368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