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无我”与“有我”的拷问。

请以“‘无我’还是‘有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例文

1

“无我”还是“有我”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三学生 戴铭玉

从古至今,人们免不了在时代的带动下前行。有人强化自我,逆流而行;有人淡化自我,融入时代。“有我”还是“无我”,并不是绝对的孰好孰坏。不论选择哪一个,都可实现“自我”价值,但要源于“自我”的正确抉择。

徐霞客在功名尽在长安道的时代,选择游历大江南北。他志在“朝碧海而暮苍梧”,在大多数人为求取功名而奔波不歇时,选择了“有我”的境界。风餐露宿,用渺小的一个个足印去征服山川河流,写就十几篇游记流芳百世。徐霞客能把梦设在广阔河山而非众人熙熙的官场,在于他不仅饱读诗书,胸有笔墨,也了解地理知识,还在于他从二十岁第一次出行起,就一直坚守自己的选择,最终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无数忠君爱国之士中大放异彩。

钱伟长出身书香世家,以优异的文科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这个没有多少理科基础的青年人拍案而起,毅然转学物理系。他淡化了那个出口成章的自我,选择了“无我”的境界,放弃了曾有过的史学大师之梦,融入了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成为众多救国英才中的一个。钱伟长清楚地知道硬件实力才可救国,爱国热情促使他如此选择。

可见,“无我”还是“有我”皆可实现“自我”,关键在于是否明辨事理,从现实出发。无论选择哪一方面,都不忘保留自己的思考。

而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更多是不经思索判断的“无我”。当某一学科被宣扬至上、大有前途时,许多人选择此专业,对其所需能力和毅力后知后觉,当感受到了辛苦时,又千方百计地调整专业。在选择之初,也许他们自有理想,但面对潮流的诱人,不假思索地淡化了自我。如若多加思考,就可以发现显而易见的困难,就可以意识到自己是否适合这一专业。当一人对一事的评论出现在网络时,常常引发众人附和,被无数类似评论激起的热情盖过理性,让人们成为相互间无差别的“键盘侠”。在宣扬文化复兴的潮流里,一人作诗“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无数诗作泛滥网络,以为如此就可以让诗歌不死。他们丧失了“自我”的判断,没有思考过如何才是宣扬文化的合适做法。如此“无我”,是浪费生命,失去实现自我真正价值的机会。

“无我”或“有我”,不必执着于谁对谁错,能清醒地面对潮流并做出合适的选择,才是实现自我价值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正道。

教师点评

这是一道较为深刻和抽象的哲学命题。本文作者很好地理解了“有我”和“无我”的内涵,化虚为实,选取了恰当的论据分别阐述了“有我”和“无我”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此基础上推进一步,提出两者并不是截然相反的关系,而是“都需要对自我的思考与对现实的判断”这一观点,从而将论证走向深入。(石 磊)

例文

2

“无我”还是“有我”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三学生 王嘉雨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人生百年,人们就在这瞬息的光阴中找寻自己的内心,探索生命的真谛。

“有我”是对自我的强化,体现人的个性。人类社会不是人口的简单组合,还蕴含着个体鲜明的性格特点。西方世界曾经兴起一场倡导个性自由的文艺复兴运动,自我意识被大大强化,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整个人生时都会将自我感受摆在前面。而几乎同时期的中国也有以王阳明为首的心学,提倡将内心感受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这种对于“有我”意识的强化,引领人们不断追求自我能力的最大化,以实现个体价值。

“无我”是对自我的淡化,更像是“君子隐世”的淡泊。古有介子推埋名山中,有陶渊明隐姓田园。他们不矜名节,不取功利,这正是“无我”之境的最高表现,体现出一种逸然超脱的态度。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常常面临“无我”还是“有我”的拷问。说来有趣,印象中从我刚上幼儿园起,父母就一直叮嘱我“在幼儿园要积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一点”。老师却常提醒“要跟大家一起行动”“个人不搞特殊”。这不是有些矛盾吗?

非也。“有我”和“无我”看似一对矛盾,其实可以相互融合。一个人选择了“有我”的个性突出,也势必意味着要比常人肩挑更重的责任,以至于舍身“忘我”,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申包胥不愿在国难时“死犹一卒”,而愿将自我最大化,跋涉到秦国搬来救兵。这种行为最初是“有我”的表现,可当他将各种危险弃之不顾,精疲力竭,几乎死在秦国时,就成了保家卫国甘愿“无我”的行为。相反,那些看似不愿追求功绩,想要淡化自我的人,一旦隐居避世,内心剩下的,不就是自我一人了吗?

人们对于“无我”还是“有我”的选择其实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内心是否拥有一份沉甸甸的道义和责任。唯有这样,在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乃至整个人生时,我们才能理解生命之真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的处世态度,体现着大儒对“无我”还是“有我”的选择。其实,无论是困苦还是顺达,只要坚持内心的道义,便能从容地在“无我”和“有我”间转化。非要选择?其实并不重要。

教师点评

本文作者将关系类作文的特点展现得较为充分。首先用事实论据分别论证了“有我”和“无我”的意义,接着用生活化的现象引发思考:两个看似相反的概念真的矛盾吗?文章以古人为例,阐述了“有我”和“无我”的相关性,从而亮出观点:选择哪个并不重要,关键是心存道义和责任。文章结构清晰,思想深刻,语言精练。(石 磊)

微信编辑:徐晗

1.《【高三作文】“无我”还是“有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三作文】“无我”还是“有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