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晚,吉林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北湖医院正门外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受伤的摩托车司机急需治疗。汽车司机董先生和他的亲属进入医院寻求帮助,但没有一个人走出医院将伤者拉进医院。无奈之下,司机再次拨打120,等了近40分钟后,120救护车将伤者送往14公里外的吉林大学中日联合医院总医院救治。
在事故现场,黄色圈是事故中的汽车和摩托车,蓝色圈是北湖医院的入口。
这件事造成的社会观感极差。事故发生的地点不在其他地方,就在医院正门外,需要第一时间把伤者送到医院,但实际上有一个场景叫“触手可及”。延迟到14公里外的医院,是一种苦涩的讽刺。
在事件中,涉案医院未能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让公众失望。这是无可争辩的。然而,简单地指责医院的相关人员是不公平的。
董老师拍的视频显示,值班女医生说:“马上派人进来。我们的医生是医疗事故,必须开除我们。”她建议董先生拨打120紧急号码。董先生多次告诉医生,他没有任何急救经验,不敢擅自处理,并指责“你是不是身败名裂,一个人出不来?”医生回答:“别告诉我,我在这里值班,我不在大门口!”就是这句话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是,平心而论,医生有救人的欲望,却无能为力。
根据北湖医院负责人的回应,医院确实有值班医生不得离岗的规定,事件发生在节假日。那天急诊部只有一个医生值班,所有的保安护士都盯着一个岗位。由此可见,医院以订单为主,这是医护人员畏手畏脚的主要原因。如果医院没有这样的规定,医院的相关人员会这么“冷血”吗?不难想象。要知道媒体报道过很多次医护人员出院救人。
然而,因救人出院而被表扬的另一面是风险。北湖医院也解释说,医生是为大家服务的,不是一个人。医生跑了,急诊病人有生活问题怎么办?“就他们反映的车祸而言,伤者有条件有能力去急诊。”除了“看病能力”,医院的“自私”也不是不可理解的。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医生把摔倒在地的伤者送到医院需要很短的时间。会发生什么?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一千。这个结论真的不容易。还有医生短时间离岗导致医疗事故的案例。人们应该公平地考虑值班医生的困境。
事实上,医生外出就医并不少见。2014年12月,钱江晚报报道,有网友在微博上发言:宁波某医院的医生,面对几步之遥的患者,不愿意伸出援手,医生的理由是不能出去救人。调查发现,医院也有相应的规定。
显然,就一个待遇而言,救援链中的各方都处于某种尴尬的境地。别忘了,在北湖医院事件中,如果120系统一开始不是出于好心,建议最好是在附近的北湖医院“弄辆代步车或者让医生或者护士出来看看情况”,但二话不说,派救护车到现场处置,伤者已经得到救治。但是把急救效率放在第一位的120条建议能怪吗?不能。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总之,“街头急救”语境下呈现的急救意识和体系有时是脆弱的,处于危机中的患者能否得到适当的治疗是不确定的。这无疑令人恐惧,值得反思。
确切的说,在这次事件中,毫无疑问暴露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救援体系的不配合,包括个人急救知识缺乏普遍性,难以参与救援。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救援系统还没有成功建立。在危机时刻,我们只能希望医生肆无忌惮地出院,医院最好没有医生不得离岗就医的规定,这无异于碰运气。
我希望的好系统并不复杂。它应该包括对危急情况的洞察和灵活处理。比如打电话的人打来电话后,相应的“指挥系统”协调了最新最好的医疗资源,让病人第一次可以躺在病床上,而不是一群焦虑不安的非专业人士在大街上和医院里俯首称臣。特别是由于这个体系的科学运作,对个人尤其是医务人员的道德进行探究和质疑是没有意义的。
1.《见死不救 “医院见死不救”?先别着急下结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见死不救 “医院见死不救”?先别着急下结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471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