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爱国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广泛推崇和倡导的一种崇高信仰。一个国家只有建立在人民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热爱之上,才能富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和成长建设中,形成了根植于血液中的爱国传统。当国家遭到外敌入侵时,全体同胞奋起抗争,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在当今和平时代,爱国主义仍然是公民的自我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和重要价值来源。
对于个体公民来说,爱国主义首先是一个简单的价值观念,它源于每个人对祖国和土地的依恋和热爱,最终凝结为每个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尊重。在日常生活中,爱国主义不需要每天背诵,人们把爱国热情藏在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每一个微小行为。
爱国主义是公民的自觉行为。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爱国没有一成不变的尺度。爱国主义可以永远是邓小平同志那样的“中国人民的儿子”,也可以永远是巴黎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残疾运动员用身体保护民族尊严的行为,甚至可以是出国旅游时不妨碍他人的每一个礼貌行为和每一句悄悄话。任何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尊严的行为,都可以视为爱国主义。
爱国是一种大度的心。爱国的人不一定要说爱国,也不应该把自己当成爱国标准的评判者,更不应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别人。那些以爱国为由,经常在网络平台上发表极端言论,随意给别人的言行贴上爱国与否标签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爱国者。爱国存在于一颗平常心。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的行为都必然与爱国有关。只有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尊严,爱国主义才会成为一种自然的情感。那些在埃及寺庙里留下“访问这里”的字迹,或者在大学校园的樱花树下穿着和服拍照的人,可能是在侮辱国家,但不能认为他们不爱国。也许,他们只是不知道藏在心里的爱国情怀。爱国人士用自己的方式爱自己的国家,也应该允许别人用自己的方式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是一种包容的心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前所未有地模糊了人们对国界的认识。互联网带来的跨境文化交融和全球信息传播,侵蚀和消解了人们在空之前的传统纯粹爱国情怀。但这并不是消解爱国主义的动机,而是爱国主义需要更加开放包容。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爱国的中国人需要逐步培养大国意识。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才能更加自信和鼓舞人心,中国人民才能在世界上有更多的尊严。
“奉献”:坚守底线,提升境界
——张
奉献,就是对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表示尊重,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事业和工作上,让自己可以不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奉献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人说“熬夜为公,熬夜为晚”,“精勤乐”等。,都是奉献的经典总结。
奉献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一种软约束,存在于内心,体现于行动。奉献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作为社会动物,必须投身于“事业”,在“事业”中成就自己,回馈社会,报效祖国。在现代社会,由于高度细化的分工,人们也被纵横交错的职业边界划分成无数大大小小的圈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职业选择变得多样化,职业经历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他们也带来了很多专业上的困惑和问题。面对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和需求,要求大家从头到尾对待手头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对敬业的要求不可能一刀切,也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待自己的工作或职业。但也不能说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把工作当成一件随机的事情,为所欲为。
奉献的底线,就工作和事业的要求而言,是每个公民应该做的义务。比如,我有义务和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现在很多人干脆把奉献等同于“奉献”和单向付出。其实不是。底线奉献往往是指践行一个职业的伦理契约。但在底线之上,奉献往往没有上限。奉献有时会超越纯粹的功利要求,上升到崇高的事业境界。众所周知,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是个工作狂。他说:“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工作”。对他来说,要么工作,要么死亡。甚至在新婚之夜,他就泡在实验室里,让大家到处找新郎。爱迪生对工作如此健忘,因为他在工作中体验到了最大的快乐。就像罗素说的“让事业快乐,让快乐成为事业。”这种奉献完全抛弃了自我的功利考虑,在工作的“大爱”中实现了人生的升华。
“奉献”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不仅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底线要求,也是上限精神。底线要求作为职业道德,每个中国公民都要做到;奉献,作为精神的上限,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去做。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虽不能来,心向往之”的崇高境界。但是,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奉献精神作为精神的上限应该尽可能多。
“诚实”:美德的灵魂
-余玉华
古今中外,大多数主流文化都把诚信作为文明人追求的基本要求。中国古代文化一再强调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提出“没有信仰,任何人都无法立足”。民间谚语“诚信是金”不仅意味着诚信能给人带来利益,而且是一种宝贵的品格和精神。西方基督教把“不要说谎”列为“十诫”之一,认为说谎是犯罪。之所以把诚信作为做人的基本要求,列为基本美德,是因为没有“诚”的前提,其他精神追求、美德、美善都会变得丑陋。想象一下虚假的善良意味着什么。所以做人从诚实开始,美德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上。
诚信作为一种个人美德,不是为了自我欣赏,更重要的是它能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证明诚信的美德。没有交往和行为的对象,诚实的品格就无法表达和衡量。这样,诚信从个人做人的方式扩展到社会交往的方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处的重要伦理环节。如果一方在沟通中不诚实,会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或尊严;如果双方都不诚实,沟通可能会恶化甚至中断。如果交往中的不诚信现象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诚信危机,腐蚀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败坏社会风尚,破坏城市的精神文明。
诚信作为一种个人美德,不是在社会真理中成长的空,而是在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互动中形成或变化的。目前,诚信沟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经济领域,欺骗和欺诈的发生也对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原因是传播中的诚信问题与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有关。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以及信息社会的迅速到来,极大地开拓了公共领域,同时个人独立性不断提高,促进了公共传播的普遍性和频率。同时,社会的巨大变化削弱了传统监督形式维护诚信沟通的作用,失信成本低甚至没有必要。再加上利益的诱惑,诚信和道德的底线必然有差距。
传播越是公开和普遍,传播主体就越需要诚实守信,遵守诚实规则,真诚沟通,信守承诺。我们越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越应该倡导个体诚信的价值观,就越应该强调各种社会制度的有效衔接对诚信个体道德的支撑作用。这也说明了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体系。具体来说,公民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实践的基石。
“友善”:以爱和仁慈对待人们
-黄力之
“友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概念,意味着确定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好的状态。对于特定的个体来说,就是要有“善待他人”的心。
提倡友善,必须认清友善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怀疑友善可行性的人,总喜欢拿人所谓的“自私本性”来举例,以至于得出“人对人就是狼”的极端结论,解构人的善良。
从科学意义上来说,一个单身的人确实有着天生的秉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关系。恩格斯说,人永远无法完全摆脱动物性,但他仍然坚信动物性和人性的本质区别,这是由人类进化决定的。恩格斯认为,随着劳动的发展,人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形成新的属性,劳动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社会成员之间更紧密地结合,形成相互支持与合作。应该说这是友好进化史的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提出了许多关于友好的深刻思想。孔子提出以仁为本的思想,本质上主张以友善的态度待人。在对“仁”的含义的解读中,有“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欲为己立,欲达者可达”。可以打个比方,可以说“仁”的说法很多,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善待他人。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友善发生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在如何看待他人的社会伦理实践上。孟子正是在人与动物的区分中界定了“仁”的内涵。他认为人是人尽皆知的,只谈衣食住行就接近动物。比如孟子在解释嫂子溺水要手扶的时候,特别强调“嫂子溺水不扶,就是狼”。虽然帮助别人超出了友善的范围,但更重要的是,孟子其实把人与人之间的陌陌当成了一种动物的表达。对人来说,“人人都有同情心”,善待他人,以礼待人,是人性的要求。
价值观是用来指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最基本的概念。如果在原始文明和古代文明中仍然可以看到友好的积极意义,那么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新阶段,更有必要倡导和实践友好的价值。通过理论阐释与高级推广相结合,可以呼唤爱与慈善,克服互相算计、无视利益、残酷粗暴对待他人等与友善相悖的现象,让友善的春风永远吹响。
1.《个人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修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个人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修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475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