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习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生心理学和教师心理学(、刘如德);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指导;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2.人格发展与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人格向好的方向发展;(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刺激反应学习(主要指操作条件作用或工具条件作用)
链式学习(一系列刺激-反应组合)
语言联想学习(语言单元的连接)
辨别学习(能识别各种刺激特征的异同并做出相应的不同反应)
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并以同样的方式对相似的刺激做出反应)
规则学习(也称为原理学习,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概念之间的结合)
问题解决学习(也称高级规则学习,应用规则或规则组合解决各种条件下的问题);
②刺激概括和分化
(3)高级调节(通过条件刺激调节另一个中性刺激的过程)
④两个信号系统理论(第一个信号系统的刺激和第二个信号系统的刺激);
②惩罚不同于回归和维持(惩罚不同于负强化)
(3)避免条件作用,避免条件作用(防患于未然);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创造力的基本结构:
(1)创造性认知品质①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②创造性想象③创造性认知策略;
(2)创造性人格特质①创造性动力特征②创造性情感特征③创造性人格特征;
(3)创造适应素质①创造行为习惯②掌握和运用创造策略和技巧
3.创造性培训措施
(1)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大脑刺激法,又称头脑风暴法;(2)分法(Gordon),其核心思想是“让熟悉的东西变新”、“让不熟悉的东西变熟悉”;包括①幻想类比②直接类比③拟人类比④象征类比;(4)自由联想法;(3)自由联想技术;
(2)创造能力的培养:①创造鼓励创造的环境②培养创造型教师③培养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④开设创造课程,传授创造技能⑤开发培养创造思维⑥创造创造创造型人格;
九、社会规范与道德发展研究
(一)社会规范学习和道德发展的本质
1.学习社会规范的含义: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观,将规范所决定的位于主体之外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部的行为需求,从而构建内部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2.道德发展的本质:道德品质,即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道德行为规则)行事的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对个人的反映;
(二)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和条件
1.遵守社会规范:遵守是指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行事,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依据缺乏认识甚至抵触;包括从众和服从;
2.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服从和模仿自己认可和推崇的榜样,个体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积极接受规范,从而试图与规范保持一致;自觉、主动、稳定,学习者行为意向明确;分为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是更高层次的接受,是规范化内化的深入阶段,是道德形成的关键阶段;有两个条件:榜样和模仿;
3.社会规范内化: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其成为自己的信仰,与原有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学习者做出的规范行为是由自己的价值信念驱动的,而不是受外界压力控制的。社会规范的同化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标志着道德品质的形成;其条件包括对规范价值的理解和对社会规范的情感体验。前者包括对规范实践后果的理解、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掌握和意义障碍的消除。后者包括注重丰富主体对情境的感受,丰富学生对社会规范的后果及其意义的理解,通过替代和移情影响学生的情绪。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培养
1.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是言语说服(以情感说服人、感动人的片面之辩和双面之辩);小组道德讨论(小组道德讨论是让学生在一个小组中讨论一个典型的道德事件,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水平);
2.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培养:共情能力的培养(共情是由他人真实或想象的情绪和情绪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个体的情绪和情绪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和情绪反应,是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无意识的、有时非常强烈的体验);羞耻(一个人的良心受到谴责);
3.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道德行为受到榜样行为的影响;(1)形成新的行为,(2)淡化现有行为,(3)抑制现有行为,以及(4)释放对现有行为的抑制;(2)奖惩控制;(3)抵制诱惑。
(4)不良品德的矫正
1.不良品德的含义和类型:学生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受错误道德意识支配,严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它具有一致性、严肃性、意向性和倾向性的特点。
2.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1)微观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1)家庭的不良影响,包括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破坏家庭的自然结构;家庭关系结构的破坏;家庭意识不好,父母性格不好等。)和家庭教育功能差的负面影响;
(2)学校教育中一些缺陷的不利影响,包括一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有少数教师道德缺失或品德不良;学校的各种压力往往会导致学生过度焦虑和沮丧;老师或家长对学生要求太高、太严格、太迫切,忽视他们的年龄特点和性格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毫无节制地增加他们的精神压力;
③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生活中各种错误观念、不良风气、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各种坏习惯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学生群体的亚文化和小伙伴的不良影响;
(2)学生不良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
(1)中小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是处于快速社会化阶段,未成形,可塑性强;自我意识差,所以防腐能力差,容易受外界条件的诱惑和熏染;有强烈的独立欲望,愿意聚集在一起;情绪化、易激动;
(2)不良演员的心理特征是错误的道德观念;情绪表达异常;意志的明显弱点;不良行为习惯;不健康的个人需求;
3.不良品德的纠正和教育:
(1)培养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消除疑惑和对立;
②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③保护和利用学生自尊,培养集体荣誉感;
(4)锻炼意志力,对抗不良激励,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⑤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2.创造力的基本结构:
(1)创造性认知品质①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②创造性想象③创造性认知策略;
(2)创造性人格特质①创造性动力特征②创造性情感特征③创造性人格特征;
(3)创造适应素质①创造行为习惯②掌握和运用创造策略和技巧
3.创造性培训措施
(1)创造性思维的训练:(1)大脑刺激法,又称头脑风暴法;(2)分法(Gordon),其核心思想是“让熟悉的东西变新”、“让不熟悉的东西变熟悉”;包括①幻想类比②直接类比③拟人类比④象征类比;(4)自由联想法;(3)自由联想技术;
(2)创造能力的培养:①创造鼓励创造的环境②培养创造型教师③培养创造意识,激发创造动机④开设创造课程,传授创造技能⑤开发培养创造思维⑥创造创造创造型人格;
1.《教育心理学硕士 教育专硕学硕的宝宝看过来,教育心理学笔记大放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教育心理学硕士 教育专硕学硕的宝宝看过来,教育心理学笔记大放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478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