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7日,本报电话采访了屠呦呦,她通过本报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感谢。
2011年9月25日,屠呦呦获得国际医学奖的历史时刻被广泛报道。
记者联系
昨晚,家人感谢屠呦呦:
感谢我家乡的人们
关心支持!
昨晚10点45分,记者终于拨通了屠呦呦的家。这么晚了。85岁的涂奶奶已经睡了。他的丈夫李廷钊接了电话。
屠呦呦的电话响个不停。电话从四面八方打来,包括工作单位、同事、亲戚、记者……而且从未间断。
然而,接到记者的电话后,老人还是很开心。当他得知我是第一个报道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记者时,并没有因为记者这么晚打断他的休息而懊恼,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哈哈哈,我记得你得奖了。”
“是啊,这篇报道后来获得了浙江新闻奖一等奖!爷爷记性好,谢谢您的回忆。”
“我们今天从电视上得知获奖的消息,非常高兴。之前真的没有想到。我的女儿,在美国的亲戚朋友也马上打电话祝贺。”
当李廷钊得知宁波市政府第一时间发来贺电时,作为屠呦呦的家人,他说:“我代表屠呦呦,非常感谢家乡的关心和支持!”
李老先生,也是宁波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曾经在冶金部和钢铁研究所工作过,去过南北很多地方。
他还告诉记者,毕竟屠呦呦年纪大了,有一些老年病,身体状况也一般。距离领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否参加颁奖仪式也不好说。
报告审查
我们一直在追随她的脚步
我是第一个报道屠呦呦的记者。
2013年9月13日,我和一个去美国留学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收到一条信息。美国时间9月12日晚,一位中国人在美国获奖,这在美国非常重要。
好消息是你不能要求的。像一颗流星,从遥远的天空飞来,起初只有微弱的一缕光。肉眼很难识别。等到它光芒四射的时候,它已经越过了我们的肩膀。我真的很幸运能抓住它。
2011年9月14日,本报率先报道时事通讯《一棵小草改变了世界》。宁波人屠呦呦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奖。她发明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据报道,到目前为止,已有80位拉斯克奖获得者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28位在过去20年中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视为“美国诺贝尔奖”,或诺贝尔奖的“风向标”。屠呦呦获得的这个奖项是“中国生物医药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距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
此后,《宁波晚报》连续用多页报道屠呦呦。2011年9月16日,有报道称屠呦呦低调赴美领奖。2011年9月21日,有报道称,屠呦呦接受了拉斯克基金会的专访,回忆起40年前发现青蒿素的激动时刻。
2011年9月25日,《屠呦呦获得国际医学奖的历史时刻》被广泛报道。
2011年11月17日,本报电话采访了屠呦呦,“屠呦呦通过本报表达了对家乡人民的感谢”。
2011年11月22日,本报经过多次走访,确认姚青三在明凯街的故居为於菟故居,屠呦呦为姚青三的侄女...
一个兢兢业业的科学家,一个和宁波血脉相通的人,屠呦呦和宁波那么亲近,她是宁波人骄傲的女儿!
有很多独家内容,晚间新闻都有报道。我曾经在美国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过她的最新文章,但在中国没有翻译。只有借助翻译软件和朋友,我才能翻译到深夜。
从屠呦呦获奖的第一个消息从大洋彼岸传来,到她站在五星红旗下捧着象征人类战胜疾病和死亡的拉斯克奖杯,我一路跟随消息的进程,一层一层向前推进。
当屠呦呦首次出现在晚报上时,许多读者称她为凸凹·敖。在晚报的推动下,屠呦呦的名字从宁波搬到了浙江,从浙江搬到了全国!
屠呦呦85岁。她的父亲引用了《诗经》中的“幽游鹿鸣,野苹果”,给她取名为幽游,意为鹿鸣之声。一切似乎都是天意。
1.《屠坳坳 2011年9月16日,报道屠呦呦低调赴美领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屠坳坳 2011年9月16日,报道屠呦呦低调赴美领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48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