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7月8日电“不要用手指抓弓太”,“用小臂轻轻带动手腕”...周末,悠扬的琴声从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小提琴工业园传来,稳健的琴声与小提琴声相匹配,合奏了一首《我的祖国和我》。
32岁的音乐老师张婷婷在教孩子们小提琴技巧的时候会随着节拍跳动。
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小提琴工业园小提琴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雕刻琴头。新华社记者李佳楠照片
张婷婷出生在确山县双河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她从小就喜欢音乐,但在她的印象中,当时小学唯一的乐器是踏板钢琴,全镇没有乐器。
曾经,确山县很少有人熟悉小提琴。但现在,这里年产量在40万把左右,国内手工制作的中高档小提琴80%都是生产的。
农家乐农村成了“小提琴之乡”。这种变化应该从第一批离开锄头到北京小提琴厂工作的农民开始。
王金堂是其中之一。
王金堂出生在确山县竹沟镇竹沟村,父母都是农民,他家的经济来源只靠8亩荒山。年年歉收,只能换来无尽的贫穷。1984年春天,16岁的王金堂决定用一袋小麦换一张票,然后贴上亲戚寄来的粮票,踏上一辆开往北京的“绿皮车”,作为“北漂”丢掉了锄头。
“洗碗,工地搬砖,三轮卖菜都做了。”王金堂说,经老乡介绍,他进了北京的一家小提琴厂当学徒。凭着一份坚韧和努力,五年后,技艺日益成熟的王金堂开了一家小提琴制造厂。后来老乡带老乡,确实越来越多的山民来北京搞小提琴制作。
从农民到学徒到钢琴制造者,“王金堂人”创造了自己的世界。“确山大师”的名气逐渐增大,确山县也在慢慢改变。必不可少的,不仅仅是阳光,空气,还有音乐的芬芳。
张婷婷在确山县长大,高考后选择了一所外国音乐学校。“每次回来都能发现变化。县城和镇上的乐器多了,谈论音乐的人也多了。甚至有人问我学音乐。”张婷婷想不出来。这个连乐器都没有的小镇,在外来人口中,已经成为「小提琴的故乡」。
2015年,确山县计划建设600多亩小提琴工业园,帮助返乡创业者。标准化厂房、厂房、配套房屋可免费使用3年,开通相关手续绿色通道,使外来人才资源开始转化为当地发展的独特优势。
随后,60多名钢琴家回到家乡创业,一些小提琴制造商也陆续将生产线迁回确山。目前,与小提琴相关的产品有30多个系列,400多个型号,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相关配件,可在确山本地生产,许多产品出口欧美。
“现在政策好,交通物流各方面设施完善。振兴家乡工业,让家乡人民富裕起来,是我们真正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如今,王金堂所有的钢琴工厂都招募了当地农民,并培训了50名工匠。完成学业的人带来了新人,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靠天气吃饭的日子。
工人们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小提琴工业园的小提琴生产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李佳楠照片
随着小提琴产业的发展,世界可以听到中国的好声音,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得更富裕。
孙永庆,一个48岁的贫困家庭,在小提琴工业园的好云琴厂工作。在40多把小提琴的生产过程中,他主要负责材料分类和为不同种类的小提琴选择合适的木材。
“我身体不好。我不用努力。我不仅离家近,而且一个月还能拿到3500元,顶上一年的收入。这么好的日子敢想?”孙永庆把手边的云杉放进一个好班级,习惯性地抱着他的腰,他的脸上不停地微笑。
2019年,放下锄头的孙永庆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鹊山提琴的年产值达到6亿元,带动了2600多名当地人就业。
“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丰富。音乐课已经成为各级学校的标准。很多企业免费给学校提供音乐设备,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毕业后,张婷婷回到家乡当了一名音乐老师。
小提琴工业园免费提供设备和场地。在过去的三年里,张婷婷一直在周末教孩子们学习小提琴。“只要想学,谁都可以来。”张婷婷说这种生活是她小时候梦想的。
“老一辈在弹钢琴,新一代在弹钢琴。这一天不高。”王金堂笑着说道。
1.《命运的琴弦 放下锄头,却拨动命运的琴弦》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命运的琴弦 放下锄头,却拨动命运的琴弦》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50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