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普通人很少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他绝对是一位在国内外业界堪称“国宝”的专家。
01深蓝的呼唤
伟大的国家海军,深蓝色的剑。
在强军的道路上,马伟明的创新生涯和中国海军走向了深蓝,交织,重叠。
那一年,一项重大的国防工程正式启动,这是几代中国人的期待。
“国防建设刻不容缓,大风险必须做!”
“我是陆军院士。我能怎么办?”马伟明时刻准备着为国效力。经过深思熟虑,他瞄准了一项赢得深蓝国家的关键技术,这是一项在世界级科技强国20多年都没有成功的科研项目。
困难无数,压力难以想象。但是,马伟明找东西从来不回头。
在实验室里,他用“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几个字,带领团队在远离鲜花、掌声、聚光灯的孤独中,坚韧不拔地前行,尽一切可能的不可能性。
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包括两所院校40名院士在内的100多名专家参加了科技成果鉴定会。马伟明的创新壮举震惊了所有人。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激动得哭不出来。他认为这一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甚至像‘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一样有意义。”“我们是‘5+2’和‘白加黑’。我们从来没有休息日,即使是春节。一年抵得上三年。就这样,我们也度过了20年左右。”面对各种仰慕,马伟明很淡定。
天道酬勤。克服这一重大技术的基本理论难题,就像打开了“任杜尔麦”。近年来,马伟明带领团队在该技术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创新成果进入“井喷期”。多类型装备技术居世界第一,全面推动了中国传统武器装备向电气化转型。
船舶综合动力系统被称为21世纪船舶动力推进方式的“海洋革命”。该系统结合了传统舰船的独立动力和动力系统,为高能武器登船提供了平台,是舰船动力的技术突破。马伟明在这个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是他成功的关键。
10多年前,国外的技术路线是中压交流。经过反复研究判断,马伟明提出了中压DC的技术路线。十年攻关十年艰辛。不肯服输的马伟明成功解决了这个举世公认的重大核心技术问题。直到那时,世界上的同行才作出反应,明确宣布:转向中压DC系统。此时,马维明在这个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实现了我国船舶动力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全电动船舶技术一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打造“中国心”
动力系统被称为舰船的“心脏”,直接影响潜艇的生命力。过去人民海军的潜艇机动装备多为进口,严重制约了战斗力的产生。“核心技术必须本地化。否则,我们只能永远活在别人的裤腰带里。”马伟明很清楚,潜艇要装上“中国心”,必须靠中国人自己。
由于潜艇空空间小,承载重量有限,为其提供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效率高的交流/DC电源,国际上一直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案。20世纪90年代,马伟明率先提出用一台电机同时产生交流电和DC电的想法时,电机行业普遍认为这是幻想。“搞技术创新,就是要人家什么都没有。”马伟明志在千里,见方向,不服输。通过充分论证,他创造性地设计了功率集成的技术方案。经过八年的艰苦研究,世界上第一台交流/DC双绕组发电机系统研制成功,并正式装备部队。从此,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制造的“中国心”!
随后,马伟明带领团队再接再厉,对新一代综合发电系统的发展发起全面冲击。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兆瓦级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
2008年,马伟明从合作单位湘潭电机厂了解到,变流器作为风力发电的核心部件之一,全部依赖进口。当时欧美日几家大公司垄断了中国市场,进口产品又贵又要求高——不得不批量进口。“转换器技术在船舶的高速发电机上很容易获得!”马伟明决心打破外资垄断。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国产2 MW永磁直驱风电变流器样机已成功交付。
经过试运行,样机的许多指标都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随着消息的传播,出口到中国的转换器大幅降价,为国家当年节省了约10亿元的采购资金。
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有了话语权。国家能源局看到马伟明团队的技术成果在新能源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持他们成立国家能源和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成为军方第一个国家级新能源研发基地。
03甘制铺路石
2015年11月4日,马伟明在何梁何利基金获得“科技成就奖”,成为海军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科学家。
走下讲台,他决定捐出100万港元奖金,并以导师的名义设立“加韦恩奖学金”。
马伟明本科时,张改凡教授眼光独到,看中了他非凡的科研潜力,心甘情愿地留在幕后为他铺路。
春天的蚕丝被会织到死去,每晚蜡烛会哭泣,灯芯会消失。2003年,76岁的张改凡在实验室突发心脏病,坠楼身亡。但是他的阶梯精神已经深深的刻在了马伟明的心里。
马伟明最想做的,就是像导师一样当一块铺路石,把一批批年轻人带出来,在国际舞台上站起来有话语权,让中国的脊梁站起来!
马伟明以理念、项目、资金,为年轻人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2002年,马伟明的创新团队承担了开发新型高速异步电机的任务。24岁的研究生王冬被委以重任,出任总设计师。
经过近10年的奋斗,王栋成功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现已成为团队集成发电方向首席专家,全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
2005年,硕士研究生卢俊勇加入马伟明团队,被委以重任,担任某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组组长。经过努力,这项研究取得了圆满成功。如今,卢俊勇已经成长为全军最年轻的一项重大国防工程首席科学家,获得一等功。
王栋和卢俊勇的故事不是特例。30岁的储能设备项目负责人欧阳斌博士和40岁的电力电子首席教授肖飞...在马伟明的创新团队里,可以有这样的名字列表。10年来,马为明团队培养了400多名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被海军授予“马为明创新强军模范团队”荣誉称号,并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2017年第一届国家创新一等奖,2012年和2017年两次获得集体一等功。
内容选自《雷锋》杂志第十期
1.《花可儿 【致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记“中国电磁弹射之父”马伟明院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花可儿 【致敬】“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记“中国电磁弹射之父”马伟明院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576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