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8440字| 15分钟阅读
这篇文章是中国民族史的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边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给朋友圈!
曹云祥,1881-1937年出生于浙江嘉兴。1900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从事助教工作。在江浙任中学校长,1907年公费赴美,1914年获得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赴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很快成为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秘书、1919年北洋政府外交部秘书、1921年中国驻丹麦大使馆一秘,同年回国担任外交部秘书、清华大学董事会秘书。1924年,他担任清华大学第五任校长。从那以后,他一直非常重视清华的“转型”和研究所的成立,并作为一名为清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校长孜孜不倦地工作。
曹云祥总统
家庭间的婚姻
1935年,建在苏州大学的紫石堂,不如校园里的林堂、葛堂、堂等建筑那样醒目,却因曹子时、而出名。
曹云祥的父亲曹子时于1847年出生在晚清道光年间一个富裕的地方。这个地方原来叫浙江省嘉兴地区秀水县,现在改成了浙江省嘉兴市。曹子时家境贫寒,早年丧父,是个无家可归的孤儿。11岁时,他和小伙伴们一起流浪到上海街头乞讨,被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白兰和他在上海的妻子收养。夫妻俩给他食物住,教他背诵圣经,教他如何感恩。从此,曹子时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信仰,他有权利把白兰教会和他的妻子当成自己的家。
1859年,兰伯特夫人不得不回到美国接受治疗。兰伯特先生让她带上曹子石,因为路上缺少帮助。曹子时觉得自己很幸运,从此一直追求。当他到达美国后,他利用陪同他努力学习英语的机会,取了一个英文名,查理·马歇尔。在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前,兰伯特夫人准备回中国。临行前,她告诉曹子时,她会把他一个人留在美国锻炼几年,想家了就回国,但要自己支付路费。曹子石强点头,眼里含着泪。
美国内战持续了四年。这四年间,曹子时跟随兰伯特夫人介绍的一个朋友,一个叫凯利的军医,在前线,充当医疗救护。他多次冒着枪林弹雨把伤者从死者中救出。曹子时有过这样的经历,据说他可能是唯一一个参加过美国内战的中国人。1869年,在美国生活、学习和工作了十多年的曹子时从纽约回到上海,被白兰和他的妻子派到苏州,和一位富商尹秦山一起传教。苏州一直被视为上海的后花园,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但是曹子时第一次在这里传教的时候,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都对外国人的宗教非常抵触。曹子时利用给病人上药的机会接近大家,培养信徒,教孩子学习文化。不久,他所代表的美国基督教监察委员会的传教工作在苏州展开。
1871年春、夏,曹子时在苏州奉门石泉街租了教众尹秦山的房子,办了一所小学——主日学,以固定的讲课方式传播信仰。这是苏州最早的教会学校,村阳书院。可以说,中国的西式教育始于传教士创办新学校。曹子全身心投入到这所学校的建立中。他以自己对美国斗争的坚定信念鼓励信徒,在他可怜的儿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还在上海和苏州结交了许多有影响的中国基督徒。这些基督徒也是清末民初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包括上海士绅阎永靖。据《川沙县志》记载,颜永靖是颜回南宗后裔孔子的弟子。两千多年来,颜氏家族蒸蒸日上,涌现出一大批名人,如唐朝的大臣、书法家颜真卿。曹子时读书不多。他敬仰精通中西的严永靖。他知道1854年严永靖被英国圣公会派到美国留学。回国后,他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担任翻译,在虹口圣公会我们的救世主教堂担任牧师。他是圣约翰大学的创始人之一。每当他有时间,他就去听心理学讲座,并经常去颜的家喝咖啡。
颜永靖有一个小姐姐,很享受曹子时,身材魁梧,性格乐观,英语能说的很流利。曹子时虽然在苏州传教,但经常去上海跑燕家。两个小情侣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哥哥的眼睛。严家和父母商量后,选了个好日子,让妹妹圆满嫁给曹子时。
曹子时夫妇婚后生了一女两男,女儿曹方云是上海中西女子学校首批五名女学生之一;长子曹雷庚娶了他哥哥尹银山的女儿,后来成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首任中国主任。二儿子,比兰更能在你身上发光。他和他的妹妹曹,还有和,是第一批公费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曹与晏的婚姻对子女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阎的帮忙,让在职场上的华丽转身就是一个见证。
年轻时的曹云祥
和他父亲曹子时去美国时年龄差不多。当曹云祥出国时,碰巧是郁郁葱葱的生活;与父亲是个穷儿子不同,此时的穷儿子曹云祥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认识:上学→就业→结婚...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此行的宋姐妹俩会成为未来两位中国国家主席的夫人。
其实曹和宋并不陌生,早就有了交往。曹子时和宋氏姐妹的父亲宋耀如都是中国最早的基督教神职人员。宋耀如从家乡海南来到上海,口音很重。教会负责人请曹子时教宋耀如说上海话。他们有着师生恋,两个家庭的孩子互相认识,一起登上了一艘开往美国的邮船。来美国时,他就读于耶鲁大学,而宋氏姐妹则集中在韦连女子学院,两人都很优秀,但却在两个不同的城市,童年的交往似乎处于休眠状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中国招募了30多万中国工人,奔赴欧洲战场进行后勤支援。今年,曹云祥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面临回国的就业选择。曹子时希望儿子做教育研究,办好东吴大学,实现未竟事业。曹云祥也有这个计划。然而,北洋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急需外交人才,所以曹云祥被调到外交部担任中国驻英国代理总领事,并很快担任丹麦代理公使和外交部参赞。1919年5月4日,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北京的学生运动高涨。北洋政府为了精英治国,决定加强清华的人才管理,将运动趋势转向对国情文化的研究。于是在1921年,曹云祥被调回国内,担任外交部部长兼清华大学董事会董事。虽然从外交官到教育的转变有点大,但曹云祥非常重视学校管理者的价值,他知道如何教书育人。
从1914年到1921年的7年间,曹云祥一直在路上,不断向曹云祥发出指示的是颜永靖的长子、北洋政府外交部部长颜惠卿。上下级的命运就更不用说了,共同的宗教信仰形成的紧密稳定的联系,同样的留学背景,家族间的联姻,都让颜惠卿坚信这位大叔的小儿子有能力完成使命。颜惠卿最终成为北洋政府的首相,而曹云祥进入清华校园是为了实现父子俩的大学梦——将当时在美国留学的中等预备学校清华学校升格为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系成立
1922年4月18日,曹云祥走进春光明媚的清华校园,正式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电视剧《水木清华》第八集以艺术的形式还原了这一幕:一辆黑色轿车缓缓开上绿树成荫的校园,清华大学的高层领导冲上前去迎接。镜头聚焦在车门上,只看到曹云香河,他的瑞士妻子艾琳·海灵,微笑着下车热情地迎接每个人。这时,一群学生过来补考,补课等事情...曹云祥从容不迫地面对它。他告诉学生们:吴晴了解情况后,一定要处理好。没有历史证据可以证明这些图片的真假,但是通过这个小故事不难发现,在不安定的清华校园里,隐藏着很多制度上的问题,是时候等着没人来管清华了。
一年前,当曹云祥还是清华的一名学校经理时,他开始构思教育理念、部门设置等问题。认为学生思想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教育。清华的几位早期校长:、周伊春、颜、赵都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他们与同样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有着相似的看法。圣约翰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视其为培养人才的“特殊人”。否则,虽然知识强,但眼界浅薄狭隘,贪图小利,不迁就人,不从大局考虑,就不是什么大事业。虽然这个有外交背景的学校与宗教无关,但整个思想教育体系都来源于西方哲学启蒙。
1923年2月,曹云祥提出了“18年计划”,并规划了逐步改变大学的具体计划。学校成立了“课程委员会”,提出了三个办大学的方案。最后经教职工大会批准,决定自1924年起为大学筹备期。从同年秋季开始,赴美留学的学生逐年被叫停。
为了进一步提高办学速度,曹云祥聘请了胡适、范远连、张伯苓、张静文、丁文江等五位顾问,充实和加强了张玉泉校长成立的大学筹备委员会。具体程序是:“大学筹备委员会”有联席会议和小组会议。小组会议的决议应提交联席会议,通过后,再提交大学筹备顾问和学校董事会形成决议,最后报外交部批准后实施。
泰戈尔1924年在清华,起点是张、、徐志摩、、泰戈尔、、辜鸿铭、。
正当改革计划如火如荼之际,曹云祥接到通知,印度诗人泰戈尔将访问清华大学。泰戈尔获得了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亚洲人,尤其受到清华学生的喜爱。《清华周刊》自1918年以来多次刊登泰戈尔的诗歌和小说,其中《飞鸟》和《小主人》家喻户晓。曹云祥敏锐地感觉到,这是推进清华大学改革计划的好机会。他安排学校做好接待工作,他也抽空陪他。泰戈尔的翻译徐志摩非常感谢曹云祥。他说:“泰在清华的那几天——五月初的那一周,他接受了清华大学的和张中书先生的好意,安排他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他终于在忙碌的旅途中享受到了几天的快乐,这是他近年来所没有的。”泰戈尔对清华大学的接待也很满意。他向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鼓励教师不要忘记自己的天职,鼓励学生宣传和尊重自己的东方精神文明。泰戈尔在清华住了六天五夜,却在北京掀起了泰式旋风。梁启超、胡适、辜鸿铭等大咖频繁踏入清华,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件大事。历史记住了泰戈尔,也记住了清华和曹云祥。
1925年5月,清华学校改组为清华大学系,由大学系、留美预备系、研究所三部分组成。规定“大学系本科学历至少四年,学生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胡适一直在跟进改革计划。他向曹云祥建议,“清华至少应该是文科和理科的结合体。”著名政治家、法学家钱端升也指出“清华目前资金有限。不是开很多科目,而是所有科目都担心花钱。不如先办文理,以饱满的精神和充足的财力作为完善的设备,吸引国内的硕士做教授,为国家造学者。”曹云祥本人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但他接受了胡适等人的意见,服从大局,先办文理,把“商科”挂到了经济系。这个以文理为主的大学框架,真的让清华的教育和学术独立前进了一大步。这是一个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时代,曹云祥体现的自觉的文化意识和态度赢得了每个人的不断称赞。但他的目光并不局限于与国内兄弟大学并驾齐驱,而是要赶上欧美名校。他在一次会议上说:“清华的教育目标在于大学教育的建设,专门人才的培养,中西文化的研究。”
开放中国研究院
清华校园
但中西文化的研究不要局限于口号,要有平台、有师资、有专题、有经费。有一天,曹云祥找到胡适,商量尽快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并准备聘请他为筹建大学做顾问。胡适是当时学术界、政界、文化界的名人,可以说是名人相互认同的象征。看到曹云祥如此真诚,他并不十分尴尬,于是谦虚地说:“我真的不敢当研究所的导师。你最好找梁任公、王靖安、章太炎把研究所办好。”但他还是中肯地提出了一些意见,认为美国的研究生院制度不适合中国。因此,他建议曹校长在我国实行宋元以来的书院导师制,并借鉴国外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特殊研究方法。听了之后,曹云祥很受启发。毕竟他精通教育和学术,很快就按照胡适的“名单”联系上了。
胡适推荐的三人中,梁启超、王国维同意转学去清华任教,章太炎除外。至于研究院院长一职,曹云祥曾经选择过王国维,但王国维坚持说“以院长院之大小”去当全职教授。曹云祥渴望寻找人才,四处奔走。最后,同样是清华出身的吴宓被邀请担任研究所筹备主任。梁启超看到吴宓,想起了吴宓在哈佛的同学陈寅恪。他告诉曹云祥,他会推荐一个人。吴宓马上猜到了这个人的名字,他在努力推荐。当曹云祥看到两个人在推同一个人时,他很快问这个人是谁。吴宓缓缓说道:陈寅恪,不过此人35岁在德国留学。他认为陈寅恪是中国最有见识的人。梁启超一边听一边点头,非常赞同。
曹云祥脑子“百度”了一下,问道:“他是哪个国家的医生?”
梁启超回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
曹云祥惊呆了,问道:“他有书吗?”
梁启超回答:“也没有作品。”
曹云祥莫名其妙地说:“既不是医生,也不是书,难!”
梁启超生气了:“我在梁没有博士,工作也平起平坐,但不如陈廖辽先生的几百字有价值。”
然后梁启超介绍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几位教授,他们对陈寅恪评价很高。曹云祥一听,得出结论:陈寅恪属于“三无学生”,在中国没有名气,没有作品,也没有学历。但是,既然外国人这么推崇,梁启超就推了,一定要请清华。
国学院部分教师:前排左至右为、王国维、梁启超、,后排左至右为张、陆、梁廷灿。
1925年2月,国学院筹备处开始运作。吴宓接过曹云祥主席签发的任命书,送到王国维在北京纺织印染局十号的住处。吴宓走进王国维家的客厅,看见了王国维。他恭恭敬敬地鞠了三躬,然后解释了他的目的。王国维,浙江海宁人,著名国学大师。早年留学日本,通晓日、英、德文字,对康德、尼采哲学特别感兴趣。从1901年到1911年,他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翻译出版了20多种中国建立新学校急需的教科书和参考书。鲁迅称赞王国维的成就,说:“中国有一部《流沙落单》,要印十年。要说国学,可以算是一本研究国学的书。开头有一篇很长的序言,是王国维先生作的,可以算是一个研究国学的人。”吴宓也很佩服王国维博大精深的学识。他知道清华能请到这样的大师,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幸事之一。
吴宓访王国维之前,胡适曾陪同曹云祥访王国维。后来,曹云祥要求胡适交出手写的任命书。信中写道:“现聘请王静安先生为我校研究所所长,担任国学研究事务。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在索要照片后列出雇佣合同,我将不胜感激。1.每周在十点钟内教学。二、银币月薪400元,按月发放。三、一切待遇按学校教职工聘任规则的规定执行。4.本协议有效期为三年,从2000年1月14日至12月16日,经双方同意后可续签。民国十二月清华校长曹云祥。”但没想到王国维经常去大清室“见面”,四处走动。恐怕时间上有交叉。曹云祥请胡适做溥仪的工作,并致信王国维说明研究所的情况。出于尊重,胡适亲自向王国维解释,校方同意只许教授不可当主任,所谓“捡时间听课”,就是“会话式研究,而不是讲座式上课”。"
不久溥仪发布了“圣旨”,王国维的担子也放下了。他真的被胡适的真诚和曹云祥的善良,以及吴宓这次上门的特别邀请所感动。于是他抬头对“手拉手对面坐着的男生”吴宓说:我本来不想去清华教书,但是你的礼貌让我深受感动,于是我被录用了,决定去清华校园参观。当这个好消息传到胡适和曹云祥的耳朵里时,他们非常高兴,胡适立即用自己的汽车迎接他们。4月17日,王国维一家搬到清华校园西18号校区。
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李记到校后,曹云祥专门设宴欢迎,以示对学者的敬意。席间,梁启超和大家讨论清华的教育方针,认为虽然学生以留学美国为目的进入清华,但留学美国已不再是最终目的。他强调:“清华学生除了学习西学,还要学习国学,把国学作为立国之本。”曹云祥对此表示赞同,他表示,清华设立中国研究院的主导思想是“研究先进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吸收中西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推陈出新。
这个目标后来被吴宓在自传中总结为:以学习为终身事业,中西合璧。清华配得上很多人才,每个人都有一句传世名言。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1926年7月7日,吴宓因与一些人在思想认识和学校管理上的分歧,决定辞职。我本来不想要这一天的,但是那天是他哈佛同学陈寅恪工作汇报的第一天。两个久违的校友又见面了,激动又感慨。离开时,吴宓深情地说:“虽然尹柯是我的朋友,但他其实是我的老师”。后来,他们的友谊持续了50多年。
吴宓辞职后,曹云祥担任董事。他多次听陈寅恪讲课。根据他的博学,被授予清华大学中文系唯一的“联合教授”。陈寅恪谈了许多课题,包括佛教文学、禅宗文学、新世界语言研究、欧阳修研究、刘研究等。因为陈寅恪教授的内容大部分不是前辈讲的,每个教室都挤满了人,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来这里的学校老师。甚至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甚至北大的德国汉学家也风雨无阻地来上课。30多岁的陈寅恪因此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他在讲课前告诉学生自己的讲课原则:“我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说邻居说过的话;外国人都说过什么,我不说话;我不说我过去说过的话。现在只说没人说过的话。”有一次,学校让他给学生出作文题,他出了一对题,和孙行者挂钩,和学生挂钩。结果有一半的学生交了空白试卷。《胡适之》满分对《王尹哲》《祖冲之》也不错,但对《唐三藏》《猪八戒》不及格。
1925年2月至1929年6月,国学院四届毕业也意味着清华国学院正式结束。清华国学研究院停办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王国维教授、梁启超的流失,大学生与研究生的利益冲突。王国维于1927年6月2日在颐和园昆明湖溺水身亡。陈寅恪说王国维殉国是因为他悲情的文化理想,而不是清朝。主要原因是大学内部的资源配置冲突,即大学与研究生院之间的学生利益冲突。1926年7月,吴宓辞职,校长曹云祥接任主任。1927年底,曹云祥辞职后,罗嘉伦被国民政府任命为校长。1929年他在清华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时说:“这次毕业三个班,大学毕业84人。这是第一次;美国预科毕业三十七人,刚好是最后一次;还有国学院的学生,这也是最后一节课。”这相当于正式宣布清华国学院的结束。
陈丹青笔下的国学五大家: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国学院虽然成立才四年,但研究成果丰富,对中国国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毕业后,在研究所学习的60多名学生大多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为中国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清华的硕士生人数从1922年的9人增加到1926年的19人,博士生人数从1922年的1人增加到1926年的9人。短短四年时间,培养了钱钟书、纪、蒋天枢等一批专家学者,这是清华建校以来中国学与人文教育的一大成就。
清华辞职后,他被称为“中国的泰勒”
有人说史静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还有人说清华是“庚子赔款”的主要产物。言下之意,中国早期的高等院校似乎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其实不只是学校有,每个校长都有,似乎都没能超越他们赖以生存的后台系统。
1928年,曹云祥辞去清华大学校长一职,从北京回到上海,担任英美烟草公司中国总部的劳务顾问。虽然曹云祥在清华大学的改革措施赢得了大多数师生的支持,虽然他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但他仍然受到批评。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蒲江青等批评家说:“清华学派是根据美国庚子赔款建立的。所以就转给了外交部。它的校长都是外事部的,官场和洋校都有。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术。这几年成绩都不怎么好,又因为账目混乱,被研究所的教授攻击,外交部还嘲讽他们辞职。”
针对溥的严厉指责,著名政治家、法学家、“12.9”学生运动领袖钱端升反驳说:“虽然各种缺点没有消除;然而,有很多。这几年学风安静,学者们能够安心学习,贡献很大。而引申到童儒,如果龚,如果王静安,都足以撼动清华的门楣,并减少美化的讥诮。创基金求清华一亿年也是善治之一。清华元老叶先生曾指出:“平心而论,在曹先生任职期间,清华学校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事实上,在曹云祥任职期间,他实现了将清华从一所中等预备学校转变为一所全日制大学的计划,这是清华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使清华的教育和学术独立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时,他领导清华国学院的成立,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得以交流,大大提高了清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应该说,曹云祥是清华历史上的一位校长。
1930年,国际科学管理协会总干事余维科写信给工商部长孔祥熙,希望在中国设立分会。孔祥熙最初任命石友明为总干事,半年后由代表孔祥熙接任董事长的曹云祥接任。孔祥熙190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14年与宋蔼龄结婚,1930年担任工商部长和国民政府工业部长。与结婚时,正在哈佛大学攻读MBA,因此他也认识曹。曹云祥致力于这项工作,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出版月刊,得到了一批民族资本家的支持,被称为“中国的泰勒”。除了推动商科教育,他还积极参加红十字会。1935年开始翻译巴哈伊经典。他认为他的社会主张与中国儒家传统中的“天下大同”理想有关,所以他将其翻译成“大同”,一直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
1937年2月8日,曹云祥因心脏病在上海去世,享年56岁。清华师生为他举行了追悼会。他的遗孀艾琳·海林很快搬到了香港,最后回到了瑞典。
1936年圣诞节,曹一家合影,后排左数第三位是夫人。
▼
转载官方号必须经过授权,不得在微信以外的平台使用。
1.《季慕林 清华之父曹云祥的传奇人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季慕林 清华之父曹云祥的传奇人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665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