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走出人生低谷,
循环生活展示了同情心的力量...
描述:和志愿者一起去医院看望有爱心的家庭,提出他们的意见来鼓励病人。走出病房,王对充满了欣喜。
在深圳石霞东村篮球场旁边的租来的房子里。一大早,门开了,主人和妻子合力把一台脚缝纫机抬过门槛,推到屋檐下。然后他把修鞋机抬出来,推到附近牌楼前的路边摊上。
晚上,夫妻俩按顺序把他们抱回了家。男主身高只有1.48米,胸部鼓鼓的,眉毛浓浓的,眼神热切。但他鼻孔上经常挂着的呼吸管,似乎在诉说着他与众不同的命运,诉说着他与慈济的不解之缘。他的名字叫王。
描述:王夫妇租了一套不到十平米的房子。
来过20年的坎坷生活
出生于陕西农村的王两岁时从自行车上摔下,造成胸部畸形,影响身体发育。从1980年开始,作为家里的长子,他就开始在老家修鞋。1993年,为了谋生,他成为了前往中国东南部改革开放热土的军队成员。
“我回来时背上背着一个包。我坐了五天五夜的火车,跨越了五个省。我在这里没有朋友,什么都没有。当时我白天拎着包出去摆摊;晚上没地方睡,公园和桥洞都睡过;不时有老鼠咬自己的耳朵和脚。我一直咬着牙,坚持很多人不能留下。”王回忆了他刚到深圳时的情况。
在这种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情况下,王咬紧牙关,坚持了20多年。有了补鞋的本领,王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他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收养一个女儿后,他生了一个儿子。谈到生活中的变化,王说:“当你身体健康时,你赚的钱可以养家。我还有剩余的钱可以寄回老家完成学业,成家立业。两年前还出钱给老母亲修房子。
然而,天气是不可预测的。由于长期在路边修鞋和吸入过多灰尘,王开始患肺炎、支气管炎、心肌炎、肝功能受损等并发疾病,经常感冒咳嗽、疲劳,严重时脸色发紫、发肿。2013年,郭明处于紧急状态,仅上半年就住院八次。他不仅无法继续谋生,还耗尽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
由于没有深圳市户口和工作单位,王不能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沉重的医疗费用几乎把郭明和他的妻子逼到了绝境。“平均来说,我一个月去一次医院。我进去就是几千块自费。”郭明的妻子说。
路人导游慈济
2013年7月25日,在深圳彭懿联络处值班的慈济志工洪天贵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打电话的人自称王。他告诉志愿者,他想请慈济捐献遗体。
慈济的遗体捐献,也称为一般教师,是程艳师父在慈济志工工作中提倡和推动的。但目前台湾省慈济医疗教学机构只有条件接受,mainland China没有这种服务。志愿者洪天贵和深圳市红十字会在听到来电者的强烈意愿和真诚话语后,了解了遗体捐献的流程,并协助领取了遗体捐献表,第二天前往王所在的福田医院了解情况。
原来,王当时患有严重的肺气肿,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他借钱看病,家里已经很穷了。他受不了贫穷和疾病,也不想拖累家人。他想放弃治疗,尽快结束生命。但他总是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于是他给志愿者洪天贵打了电话。
描述:志愿者洪天贵在医院看望了王。
志愿者洪天贵向王一家解释了为什么深圳慈济不能接受捐赠,并表示会全力协助。第一次,虽然经历了许多波折,志愿者们终于帮王完成了签署亲属同意书等手续。
和慈济的联系其实来源于一个巧合。“那天我帮别人收拾了。有人问我老公病了,正好有人路过。当他听到我说我丈夫想捐献遗体时,他马上说,‘我给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找到这个人,他会帮助你的。”王夫人把当时的情况讲了一遍,还历历在目。
这个路人是一个叫安鹏长安的台湾商人。彭长安可能没有想到,他无意中给的这个号码,不仅开启了王与慈济的良好关系,也开启了王不一样的人生。
共度难关的爱情伴侣
病情的起伏使王多次病危住院,每次紧急抢救都不断打击王的生活信心。但是和以前不一样,他被一群慈济志工围着。慈济志工组成探访小组,为郭明家庭提供长期陪伴照顾。不仅去病房给他打气,还安慰了家里的孩子。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一次短暂的治疗,郭明都奇迹般地好转了,于是他对生活的信心又回来了。
在办理捐赠手续的过程中,王也走进了深圳慈济人的心中。志愿者们来看望刚刚出院的郭明。他在呼吸氧气管。虽然他很虚弱,但他能一笑置之地解决过去所有的困难。感觉好一点的时候,就靠床边自制的背板补鞋。他不能坐下来,因为他坐下来的时候很难呼吸。他只能一直站在那里,呼吸氧气,补鞋。
回国后,王的乐观和坚韧完全不同于志愿者第一次来医院时所表现出来的绝望。
描述:王每次谈起志工的陪伴,都充满感激:“慈济志工拼命鼓励我。有困难的时候,他们会帮助我,一次次点燃我对生活的希望。”
为了帮助王一家解决后顾之忧,经过慎重评估,慈济深圳队由单笔紧急补助改为每月固定生活补助。有了这些稳定的经济支持,郭明不必急着出去修鞋赚钱养家,他可以休息和放松身心。
在公司期间,志愿者了解到王13岁的儿子正处于“叛逆期”,这让王很伤心。志愿者特别邀请王的儿子参加为期两年的“青年生活成长营”,在志愿者的鼓励下,参加了音乐剧《行善孝不能等》的手语表演。
营和推演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016年演出结束后,王的儿子通过圆形视频说:“我平日总是惹爸爸生气,以后也要孝顺父母。”听到孩子们的声音,王在现场很激动,开始审视自己。他再也不能用传统的责骂方式对待孩子们了。父子之心终于走到了一起。
描述:2016年7月,王的儿子在联络处参加了手语剧《孝顺、行善、迫不及待》的排练。
五年多来,王成了慈济人无法割舍的情感。在慈济志工的陪伴下,“无人陪伴”的悲伤在清晨消失了,心也渐渐暖起来。
翻开人生,许个愿
2013年11月,志愿者邀请郭明参加艾莎分发日。在妻子的陪同下,郭明第一次带着一个简单的呼吸枕头来到彭懿联络处。通过现场视频,当我得知菲律宾发生了严重的灾难,慈济人正在世界各地募捐时,王立即要求捐款。他经济困难,他的小动作感动了现场所有人。他说:“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我必须尽我微薄的力量感谢好人的帮助。”
志愿者们慢慢地影响了王的身体恢复,让他知道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以病为师”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当王身体好些的时候,他跟随志愿者去关心街道上的人们,鼓励他们自力更生。他们和志愿者一起去医院看望因手术或烧伤住院的慈济爱心家庭,让他们振作起来。
描述:2014年3月底,王刚刚出院,来到联络处,激励和鼓励街头朋友阿洵依靠自己的双手、双脚和自力更生。
在志工的不断关怀和慈济理念的逐渐影响下,认识慈济一年多的王开始了一点爱的行动。他把竹筒放在修鞋摊上,提醒自己和别人省点小钱,献爱心。当竹筒装满时,受托照顾的志愿者被带回联络处。
原来我在鞋摊修鞋的时候顺便卖过蟑螂药,在王改成了免费打气筒,变成了为了公益帮助别人的杀人生意。2016年以来,为持续三年的“暖冬关爱行动”写了近300副对联。
描述:王把竹筒放在修鞋摊上,提醒自己和其他人省点小钱,献爱心。
2016年,伊田村慈济社区环保点在附近投入运营。这个消息给王的生活带来了新的篇章,他和妻子开始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王与邻居分享慈济的环保理念,挨家挨户收集资源。
每天晚上,忙完一天的工作后,王和他的妻子就在他们住处前的篮球场上,捡着队员们在夜灯下留下的矿泉水瓶。身体更好的王,会走得更远;当王身体状况不佳时,在离家20米的地方来回走动会使他喘不过气来,他需要回到小屋吸氧后才能继续。除了生病住院外,王还坚持做好自己的环保工作。
描述:伊田村环保站于2016年10月投入运行后,王收集了宝特瓶等资源,并骑自行车送至伊田环保站。
物理不便每次都影响资源的运输。志愿者建议他可以在家做。郭明联系了资源回收商,直接购买和回收资源。夫妻俩自发做环保,每天回收资源,三年多了。
他们尽其所能回馈社会的帮助。每天,王都会把材料和钱清楚地记在笔记本上,然后定期把钱捐给慈济。
描述:每天卖完资源后,王会认真记录每一笔捐赠收入。
每次看到回收的资源变成慈济捐款的收据,王脸上都带著笑容。钱虽少,却像一朵爱情的浪花,激起了王助人为乐的欲望,跳跃着回报社会的迫切愿望。
王的环保和关爱行动已经慢慢影响到了邻近的商店和邻居。从一开始,大家就带着歧视和异样的眼光,主动把资源分门别类,送到王家。资源回收商贩们知道,王在回收材料的钱是用来做善事的,他们每次都会多给几块钱。大家都认为王是在为自己做好事。
王因为资源分类结交了很多好朋友,夫妻缝衣缝鞋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身体健康,收入来源也有保障。2017年初,王与妻子商量后,主动联系慈济志工,提出停止每月生活补助。并说:“现在身体好了,可以赚钱了,也度过了难关。就拿这钱去帮别人,我可以自己谋生!”同时,夫妇俩主动报名参加慈济的社区义工培训。
描述:王在提出停止发放补贴的申请后,最后一次认真签署了补贴收据。
2018年,夫妻俩正式成为慈济学员。王的家庭从手心向上变成了手心向下,从受助者变成了志愿者。王的人生又一次绽放出新的光彩。
他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说:“我不怕生病,我能面对,困难是暂时的,人生没有坎,我相信自己。”
2017年6月,志愿者为特别想见人的王录制了一段“与人分享环保”的小视频,志愿者带到台湾省与他人分享。他高兴地对着镜头说:“你好,今晚很高兴在这里和你分享我的环保。首先要感谢你老人家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在绝望和困难中生存!感谢慈济志工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会努力,做好环保,用我的力量感染很多人,让他们加入我们慈济做环保!”和上人说话的王,双手合十,忍不住哽咽。他许下了这样的愿望,并且实践了。
描述:2017年6月6日,王通过视频表达了对人民的感谢,并誓言要继续带动周边人民做好环保工作。
无常。前志愿者说再见
2018年12月9日是深圳最冷的一天。寒冬腊月,忙于大事的深圳慈济志工突然接到噩耗:58岁的王去世。志愿者听到这个消息,放下家当和事业,赶到医院帮助他。12日,十多名慈济人来到深圳布吉沙湾殡仪馆,参加王的送别仪式。
描述: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王抽空为“暖冬关爱行动”写春联。
王走后,志愿者们穿上灰色的衣服,白色的裤子,白色的鞋子,继续陪伴着妻子和18岁以下的儿子,让王能够安心地走向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王的残疾和野心感动了许多慈济人。志愿者邓翔回忆说:“每次参加你的探访和关怀,我都觉得自己被深深地温暖和呵护着。你内心充满力量,真诚,积极乐观,深深信任人和慈济人,在思考如何尽力帮助别人。当你看到我们时,你总是带着善意的微笑,每一句话都充满感激。每一次交流都让我深受感动,交谈中有你鼓励的快乐,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慈济的路上。无限感激。”
生活充满美好的想法。
由于突然离开和身体条件限制,王没能实现捐献遗体的愿望。然而,他希望捐献身体的菩萨精神已经在他周围的人和志愿者中传播开来。
虽然慈济志工为王的离去感到难过,但他们仍然记得师父的启示:「不舍则成福。」大家都希望王身体健康,回到慈济。
1.《回路人生 深圳——苦乐人间路 无尽慈济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回路人生 深圳——苦乐人间路 无尽慈济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66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