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1919年7月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1930年参加永定县委革命工作。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平型关是115师685团政治部技术秘书。1945年12月底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1953年1月调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
杨永松
1955年,杨被授予军衔,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少将之一。1957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1968年退休,1981年正副军级。曾获三级八一奖章、二级独立奖章、二级解放奖章、一级红星功勋奖章。
艰难的童年时光
1919年7月,杨出生于梅州市大埔县白后镇后南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他是杨家四子,靠父亲卖咸鱼咸菜为生。母亲带着四个孩子,租地种粮种菜,常年劳作,勉强糊口。
杨5岁时,父亲操劳过度去世,他的家庭生活更加艰难。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母亲仍然咬牙坚持送杨去魏镇布堤小学读书,这是当时他们唯一能看到的希望和出路。
杨正在读大埔的历史
1927年,革命浪潮汹涌,大埔党组织在农村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工会、农会等组织相继成立。10月,从三合坝战役撤退的南昌起义部队走过了数百年,他们的进步思想极大地感染和鼓舞了当地人民的革命情绪。杨,杨的二哥,在新加坡加入共产党,回到家乡积极组织革命活动。受哥哥和环境的影响,杨在学校参加了少年团,开始了革命的启蒙阶段。
一心革命的“红孩儿”
1930年4月底,在二哥杨的安排下,杨跟随中共平和县委书记陈来到闽西,结束了他在白后暴动后被迫在大东乡开始的“放牛生涯”。在陈革命思想的教育下,杨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留在永定县委打零工,正式开始了革命工作。
1930年11月,在龙岩市召开的闽西少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杨当选为闽西少年团组织部部长,接受张爱萍的直接领导,在工作中学习成长。
杨全家福,摄于1976年
1931年7月,在“反革命”运动的影响下,杨被反革命委员会以反革命为由逮捕,拘留数日后获释。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回到闽西的组织,一个是加入红军。杨想了很久。最后他下定决心:“让红军考验我,我一心革命!”
杨加入红军后,被分配到红十二军政治部打零工、做文书,后编入红军第101团。他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战役和自1933年9月以来历时一年多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在硝烟中,和杨日益坚定了他们的革命信念。
追着队伍拼命参加长征
1934年9月,为了摆脱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困境,杨、的部队开始向福建永安地区转移。部队经过汀州时,杨因病住院休养。后来,由于战斗激烈,所有人员都不得不转移到一家名为九保的医院。杨、和几个同志赶到九保医院后,出乎意料的是,医院里除了一张砖砌的床,什么人也没有。原来医院是前一天搬的。他们不顾伤病的折磨,坚持行程,终于在第五天下午追上了红军军团的部队。杨在寻找第三兵团司令部的时候,遇到了第一师参谋长聂鹤亭。“小朋友,你还年轻,还弱,能跟上吗?”聂参谋长关切地问杨。“红军不怕苦不怕难,我能行!”杨断然答道。聂的参谋长给第三团打了电话,把他留在总部,由他和一个叫赖唐珂的同志负责文书工作。
第二天,晚上通知我离开。当时,杨还不知道二万五千里长征才刚刚开始。因为他年轻,长征前军队重组,想送他回家。谭政道:“他哪里有家?”兄弟们都参加了革命,送他回家等于找死。".
长征中九死
1934年10月,杨率领部队踏上长征。他们一路克服困难,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部队从毛尔盖出发,杨第三团走在前面,翻过一座小山,开始过草地。一路上,不时看到泥里飘着的鸭舌帽,还有死在灌木丛里的战友。进草地后的第六天,杨的腿被雨淋了很久,肿得爬不起来。他没有放弃,鼓励自己“不要这样堕落,要走出去”。他穿上了一双胜利后买的袜子,穿上了一直舍不得穿的新凉鞋,找了一根别人烧过当柴火的树枝当拐杖,带着坚定的信念一步步走在部队的后面。过了两三个小时,他的脚感觉暖和了,开始消肿。杨很高兴,又一次甩了死神,往前追革命队伍去了。
1959年国庆节,参加北京军区总合唱团的将军们合影留念。杨在第二排的右边。
杨勇跟革命队伍走了整整一年。1935年10月,来到陕甘苏区吴起,长征结束。杨跟随部队走过十几个省,行程两万五千里,历尽艰险,战胜了敌人的围攻,历尽艰辛,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南征北战中的军事生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点燃了全面抗战的篝火。国共和谈一致抗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8月23日,担任政治训练部技术秘书的杨·第685团作为先头部队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平型关战役。之后,杨跟随部队死守忻口,西迁山西,挺进山东,在鲁南流血牺牲,在战火中长大。1942年10月,杨调任中共山东省支部高级党校学习,后调任绥德康达总学校秘书科科长,在许校长身边工作。1945年4月23日,杨作为候补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9年3月,被杨分配到第四野战军战车师任政治委员。
共和国年轻的开国将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典礼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杨的战车师参加了检阅,坦克编队整齐缓慢地通过广场,受到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53年1月,杨调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1954年,华北军区装甲兵司令部更名为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
1955年的颁奖仪式
1955年,杨被授予军衔。杨获三级八一奖章、二级独立奖章和二级解放奖章。杨的手抚着勋章,的泪水模糊了,他想起了那些死去的战友。他们没有看到全国的解放,他们的鲜血洒在革命旅途上,带来了今天的幸福与和平。1957年8月,杨从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军区任副政委。1959年9月,参加总政治部组织的全军将领业余合唱。1968年任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1978年,杨以北京军区工程顾问的身份退居二线,继续为国家军事建设作出贡献。1981年退休,正副团级,享受郑达区医疗待遇。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荣誉勋章。
久而久之,为国家、为人民、为军队建设浴血奋战的红军老战士杨将军,今年99岁了。他虽然老了,但精神依然旺盛,思维依然敏捷。他始终关注人民军队的发展和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
《北京晚报》、《梅州日报》、《Zhonghong.com》等。
转载请注明
1.《广东省大埔县 他从大埔走出去,是广东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广东省大埔县 他从大埔走出去,是广东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671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