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顶山人制茶的历史,从公元前53年吴理珍在蒙顶山五峰间驯化种植野生茶树开始,到唐朝他向皇室进贡作为贡茶,一直延续到清末,持续了1169年,没有间断。
如今,蒙顶山的茶文化积淀深厚,虽然在茶贡时期已不再繁华辉煌。每到春茶时节,甚至在新年结束前,外地客商就早早来到梦顶,把当地的酒店填满。
孟丁山
茶文化博大精深,每个人都能像几件珍品一样讲述蒙顶茶的历史,茶诗得心应手。
蒙顶山无棣镇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志东也是鼎上茶的创始人。他泡了几十年茶,回忆当年采摘鲜叶时,真的是那首“春叶未开,冰纱已碎”的诗——整个冬天堆积的薄冰被打碎,绿芽露在外面,充满美感。
当地人对梦顶茶的信心和深深热爱,根植于唐代李阳王写的一首诗:“教鲁豫持民意,当是天下第一茶。”但当时蜀道太难,未能入蜀喝蒙顶茶。
千年遗产依然甜蜜
蒙顶茶是唐玄宗时期的贡品,直到中唐时期才作为第一种贡茶脱颖而出。在光荣的茶贡时期,有千佛寺种茶、景居寺采茶、知居寺制茶、永兴寺供茶、天盖寺供茶。五庙合力,可想而知孟定贡茶的繁华景象。
唐初,四川等茶区的南方寺院僧人开始饮茶。大概是因为僧人流动性最强,大约在8世纪中叶,饮茶的习俗传到北方寺院,很快就从僧人传到士大夫阶层。
孟丁山
《全唐诗》中有数百首关于茶的诗,其中许多与僧人有关。其实8世纪《茶经》的作者陆羽也是僧人养大的,一生与僧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禅师武元也打破了茶与禅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曾写过《茶禅一味》,其原作现收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是镇庙之宝,日本茶道之源。
始建于三国时期的永兴寺,被誉为“世界禅宗茶文化的发祥地”。
几千年后的今天,每到春茶时节,身着杏黄色僧袍的僧人依然在早餐后走过近百亩低矮的茶树,开始忙碌的一天。
农禅并重,和尚的工作叫“出坡”。每年收茶都有一个多月,年中只收春茶。寺里十几个和尚,人人会泡茶。
我这次旅行遇到的一个和尚普明,自从来到永兴寺出家以后,就一直学习泡茶。
永兴寺
永兴寺的茶园管理严格,除了和尚,外人不得进出茶园。因为永兴寺禅茶历史悠久,有商人为了借名,以一万多元一斤的高价前来购买,均被拒之门外。
没药没肥,再加上天气干燥,永兴寺今年只做了100多公斤花蜜,还有少量毛峰和红茶。来庙里“请茶”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普明刚刚把深圳的客人送走。
2004年,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蒙顶山举行。当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8个茶会组织聚集在孟定,永兴寺接待了2000多名外宾。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寺庙购买茶叶和饮料。
“很多通俗的茶,古书上没有提及,但蒙山的茶,却被写进了经书。”在普明制作的《念佛集》中,有“蒙山诗艺”的记载,在“祭献”一章中,有“蒙山克痛歌茶祭”的明确记载。蒙顶茶在历史上得到了认可,这大概就是在蒙顶举办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由来。
黄茶园
无论你是名山土生土长的人,法国人还是韩国人,这里的茶都是随机包装的。
游客可以在寺庙里喝盖万茶和一碗20元的甘露。老川茶的芽很小。端上一碗茶时,发现茶碗底部密密麻麻地长满了细密的芽。和尚炒一壶茶要一个多小时,费时费力。这个价格真的不是生意。
寺院种植的老茶树芽小,不能采摘。有能力的人捐出自己的功德,寺里会还一些茶。普明说:“从寺庙的角度来说,更多的是出于分享。我们不是单纯的泡茶赚钱,主要是文化,寺庙多做公益,坚决不能商业化。”
蒙顶山茶获十大名茶
永兴寺禅茶已被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它的茶不精。浸湿后,叶子上有一点点虫咬。喝到最后,会看到碗底有一点点黑渣,是油炸过程中留下的。
与商业用的泡茶方法不同,寺庙仍然保持着三煎三揉的传统做法,在烘烤过程中需要木柴和碳。所以茶叶出来就有高山茶,有甜的,有茶香的,有栗子香的,有人说可以喝柴火。
在千年禅茶文化的大背景下,有这样一种自然而甜美的味道。当你离开的时候,你不自觉的想把所有的茶汤都喝光。不要让它成为遗憾。
茶山没变,酒店加了
唐元和十一年写的《灶王爷手记》中记载的“捆帛不易,顶遮春”。但是,现在只需要100元左右就可以得到一个头巾,一个篮子,还有半天采摘新鲜茶叶,手工泡茶的小茶山之旅。
牛年坪观光茶园
一千排青山,从古至今。穿过建筑,只有山茶花存在。采茶人工作非常努力。他们需要在早上太阳不强烈的时候爬上茶山,把摘下来的花蕾轻轻地放进篮子里。为了避免臭味的堆积,如果不挑多,就得在空气中扩散,等等。
但在我们心里,是美化了的。“茶树就像一根弦,精致意味着温柔和锋利。三月,见腰细,云浸香贴玉。”这是来自诗人的想象。
作为全国第二个无粮县,名山逐渐从单纯的种茶卖茶发展到了茶游一体化。事实上,登顶的茶山B&B已经出现了。在四川投资集团等企业投资上亿元兴建的旅游景区牛年坪,有16顶白色帐篷,像贝壳一样散落在蓝色的茶园中。
清晨,360度的茶林景观不休息,夜晚,天空中的星星编织着夜晚的闪烁。虽然住宿价格不贴近百姓,最高1580元每间每晚,但是每个周末和小长假,帐篷都会被抢空。
牛年坪苏民
SDIC集团旗下的“渡河”B&B也于今年3月开始试运行。“小桥流水过古茶馆。玩水小溪,耕夕阳,品味久违的乡愁”,前面有一条小溪,名字来源于大师辩手送苏东坡过溪的著名故事。是范家子茶区第一家民宿,有采茶、手工茶坊、骑马、竹筏、漂流等娱乐环节。
在它的带动下,周围有民间古农具收藏博物馆和田园牧歌百亩自然生态农业园。现在SDIC集团继续在这里投资B&B,周围的人也在建,带动了产业发展。
郭
梦鼎B&B正在生根。还有“茶农看着晨雾萦绕万亩茶园,夕阳掩影归家”。学习家族传承手工制茶技艺,回忆清新淳朴的故乡情怀,骑龙和小茶苑;还有“万亩碧波,万只水鸟追逐嬉戏,住在茶城田园湖上”的水。
制茶者中的发明家
在等待张月华的时候,月华茶文化酒店的大厅里有一部关于天府工匠的纪录片。纪录片里,他穿着粗布白袍,背着手在指导工厂工人泡茶。态度集中,精神就像武侠电影里的高手。
清中叶,张迁居名山,成为孟定张氏第一代茶人。第五代张月华出生在名山县孟丁山南麓的一个制茶世家,这里是古茶马古道的起点。月华茶业在他手里发展起来,成为孟定的龙头企业。
张月华五代人,每一代都有很多兄弟姐妹,但每一代都只有一个人喜欢喝茶,继承泡茶。对张月华这一代人来说,张月华仍然是九兄弟姐妹中唯一泡茶的人。
张月华
前几代人生活的行业环境是统购统销,买地开垦。除了种植一些茶树用于自产的收入外,还种植了油桐出售桐油。
在他童年的记忆中,他用一只锅煮茶、炒茶。饭后用干稻草把锅擦干净,放在火上烧得很烫。拳头大小的石头,不停的磨,然后开始炒茶。
25岁时,张月华正式从事茶叶生意。刚开始他是做鲜叶加工的,加工厂喜欢接他的工作,因为他爱努力学习,他给钱参与泡茶帮着做事。
十年后的1993年,他开始和别人合作泡茶。他的第一件财产是一台55型揉捏机,外加一个90型煎锅。他记得很清楚机器的型号和价格,花了300块钱,相当于他一年的收入。
张月华一直在思考如何泡茶。他白天泡茶,晚上研究机器;春天泡茶,冬天发明。“我没钱,想做事,我下定决心。”
张月华这一代人恰好是从传统工具向机械化过渡的时期。泡茶的时候他自己做了很多发明。
记得1995年冬天,他想研究一种循环驱动热空气的机器。当时的经济条件非常有限。首先用竹子把两头打开,排成几排,做了一个循环实验,带动热风。然后专程去崇州买回来的生铁管子,用钢锯手工锯到半夜两三点。如果想要的锡纸厚度不合适,用手敲它。
23年后的今天,他还记得“用120瓦的吹风机吹,留16 cm 空”的间隙,当时一直在调试。实验成功了。当时的国营茶机厂根据他的原理进行了优化,生产了循环热风的设备。
张月华
“我喜欢买旧设备。”张月华收集了当时三华茶厂的一些旧设备,说这些设备已经过时,应该淘汰。“你为什么不能用它?电焊烧不了,请派人烧。机器不是问题,关键是人怎么用。”
他做了一些发明,国营茶机厂的人笑了一会儿,想了一会儿却觉得有道理,用他的发明原理创造了热风脱水机,而不是用烘干机作为第一步。
蒙顶茶的特点是内涵丰富,耐冲泡。因为它的叶子很厚,茎也很厚。当年杭州的茶叶做的很好,张月华买回了杭州的机器,回来试用,发现没什么用。他请技术人员改造,告诉对方机器坏了,是他自己的。
现在泡茶的工具虽然变了,但传统的“三炒三揉一成型再烘焙”的工艺流程并没有改变。现代工具的优点是温度和转速的平衡,不会有人工力量的懈怠,质量稳定。但是特别好的茶还是要手工制作,特别是用钢和炭火烘焙。
张月华将燃烧到80-90度的温度,这稍微长一点,大约需要4个小时。他说时间和手艺生产的茶是机械茶无法替代的。
张月华
“茶是一种食物,早晚进口,主要以质量为主,其次是外观。没有人能改变这种观点。”还有一些客户坚持身材好。事实上,张月华不难处理到位。
他会和客户争论:“大红袍一芽三四叶,太平猴魁叶那么宽。这些名茶不好看。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好看?梦顶茶有这么好的地理优势,我只想尽一切可能体现它的内涵。让人喝口水,念念不忘。你不认我,我也不一定替你做。”
至于泡茶想传给后辈的原因,他认为:“一个人要做一件事,那就是信念,坚持,再坚持。不怕吃苦,特别磨练,想尽一切可能。如果我累了,累了,我一定要以坚持为目标。”
“困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不强。”这是张月华的口头禅。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老一辈泡茶人的拼搏精神。
1.《蒙顶山茶 你喝过上千次蒙顶山茶,却没有喝出它的茶中真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蒙顶山茶 你喝过上千次蒙顶山茶,却没有喝出它的茶中真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679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