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女,生于太原南郊。1974年就读于东西桥学校,1978年转入搪瓷厂联合儿童小学,1980年考入太原市第三十三中学。多次被授予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称号。1982年初中毕业,考入太原十五中举办的第一届物资管理职业班。1983年12月9日,她为救掉进冰洞的孩子献出了生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年轻的女烈士。太原市迎泽公园内竖立着迟烈士汉白玉雕像。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共青团中央号召全国青年向迟学习。

爱情温暖人心

迟的妈妈是一名教师。迟是家中第三个孩子,本名三毛。因为家庭条件差,兄弟姐妹多,经常被家人“忽略”。但她从不抱怨。相反,她更加独立、宽容和富有同情心。她在家里为母亲分担忧愁,在外面热情地帮助别人。

有一次,我妈用废帆布手套做了个书包,我姐和我哥都太丑了。她接过来,高兴地说,我要我妈做的事,以后我要仰着脸好好学习。

当池初中毕业的时候,她可以凭着成绩上一个好的高中,但是她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十五中职高。因为她知道这个职业班只要两年,毕业后学校也出钱。她想早点挣钱,帮妈妈分担家庭负担。

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池是一个爱笑、开朗、乐于助人的女孩。谁有困难,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帮助。高中的时候,滨州宾馆做的蛋糕又软又好吃,4分钱一个。每次看到别人吃的这么好,她就想吃一个。但是对她来说,一块4分钱的蛋糕太贵了,她从来没有下定决心要奢侈。然而,有一天,当她看到一个可怜的乞丐时,她毫不犹豫地只给了他5美分。

虽然红烛照人

迟有写日记的习惯。许多日记揭示了她报效国家的雄心和她的感激之情。她在日记里写了一首小诗《红烛》:“红烛虽小,见真心,泪,自燃;我这辈子不为自己发光,只求别人。”她的一生正是这首诗的实践。

1983年12月9日下午,池来到迎泽公园南湖西岸的小土山研究。这时,大营盘小学的四名小学生来到迎泽湖打冰抓鱼。两个孩子走到离岸3米的冰面上,突然喀嚓一声,冰面裂开,两个男孩突然掉进冰洞里。岸上另外两个孩子使劲喊:“救人,救人!”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没有犹豫,投身到了冰凌之中。就在她探出身子伸手去拉落水儿童的时候,她脚下的冰突然断了,池也掉进了冰冷的冰里。这时,她不停地对溺水的孩子大喊:“不要惊慌,不要害怕……”公园工作人员和游客听到这个消息后,拖着溺水儿童和池谁救了许多曲折上岸。

在陕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急诊室里,两名获救的小学生脱险,而池却奄奄一息。12月9日下午3时35分至次日凌晨5时42分,医院近70名医护人员连续抢救14小时,但由于溺水时间较长,她无法前来苏醒。

两个溺水的孩子得救了,但池的生命却始终定格在15岁。

1983年12月11日,太原市团委和太原市教育局追授迟为优秀共青团员和全市三好学生。迟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1984年,太原市中小学生自愿捐款1便士,为祭奠迟,修建了高4米的迟烈士塑像。基座上刻着薄一波的题词:“红烛虽小,精神永存。”

1984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将太原迎泽湖、陕西华山湖、石家庄神绿湖三个英雄群体命名为“一山两湖”,号召全民学习。中宣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学习“一山两湖”等英雄群体的决定》中指出:“他们的崇高精神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有社会责任感;第二,无私的英雄奉献。正是这种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不去袖手旁观,而是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正是这种无私的英雄奉献,激励着他们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毫不犹豫、毫不退缩地冲向最前线。这种自觉的社会责任和无私的英雄奉献融为一体,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社会主人翁精神。"

1.《池越忠 【三晋英模】迎泽湖畔小英雄——池越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池越忠 【三晋英模】迎泽湖畔小英雄——池越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2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