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园派”的

历史意义与启示

文保良

孙俪

纵观中国当代文学70年的发展历史,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园派”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创作流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因此,有必要认真总结其历史价值、经验教训。

必要的历史回顾

“荷园派”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由该派的开创者孙犁发起。围绕《天津日报·文学周刊》,发掘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出版了大量类似孙犁《荷花园》的作品。一般来说,这些作品并没有正面写战争、革命等所谓的“大主题”,而是聚焦于白洋淀周边京津冀保定地区农村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描写乡村风情、风景、人物,小的表现大的,表现时代的变迁。作品风格冲淡自然,语言优美动听,富有地方色彩和诗意,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在当时普遍铿锵威严的战歌创作中独树一帜。主要代表作家有孙犁、、丛、、韩英山、冉怀洲等。

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学派,学术界对它的存在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冯建南认为:“文学上的‘白洋淀’派,可以说是‘是’也可以说是‘不是’,可以说是形成了,也可以说不是真正形成了。”还论证了“有”与“无”的原因:“有”的原因是确实有一批作家在孙犁的训练下发表了一批风格相近的作品;之所以“一无所获”,是因为与赵树理的“山药蛋派”相比,孙犁并没有与当时河北大部分当代作家共同形成流派,而只是与部分青年作家互动,没有形成成熟的流派;而且从1956年开始,“孙俪主要是因病,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基本不写小说;、丛、等青年作家因为不是政治问题的“问题”而被“清除”出文学创作领域;像韩应山、冉怀洲这样的年轻人,还在沿着原来的道路奋力创造,但在“左”的政治气候下,似乎不能像以前那样尽情表达自己的感情了。这样,这种略微规模化的‘流派’不仅没有巩固和发展,反而削弱甚至解体了。”常宝和阎刚持类似观点。然而,这种观点也是有争议的。不成熟,没有巩固发展不代表不存在。

至于孙犁在几部文学史中否定了这个学派的存在,实际情况如何?这个得说说孙俪和《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副刊。天津日报创办于1949年1月17日。孙俪、郭小川、季芳等人是创始人。1949年3月24日,《天津日报》开始发行纯文艺副刊《文艺周刊》,副刊科长为季芳,副刊科长为孙犁。1950年5月,季芳从《天津日报》调任,《文学周刊》实际上由孙犁主持。孙俪有自己一贯的办刊理念。他不止一次说过:“期刊要有地方特色和地方色彩。有个性。敢于形成流派,与兄弟刊物竞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虽然是地方报纸副刊,但也要努力打造一种影响作者、影响文坛、吸引作品的风格。不仅是创作,还有批评。如果创作无序,评论发表,论点自相矛盾,那么刊物就不能做自己的风格。”。韩英山说:“50年代初,我还在保定一中读初中的时候,喜欢看《文学周刊》发表的作品。虽然是报纸上的周刊,但是文学性很强。作品内容很实用,生活气息很浓,风格很清新,语言很优美,有时还配有一些插画,说明布局活泼健康,美观大方,没有低级趣味和小家子气,没有任何人看不懂的外国东西。”种种迹象表明,“荷花园派”确实存在。

那么,孙俪为什么不承认80年代初有“荷花派”呢?1982年1月12日,孙犁给评论家冯建男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至于体裁论,小弟老了有个特别的题目。荷派云云,虽然社会上有这种讨论,但是我哥真的很大方。乱七八糟的,领带呢?回望没有什么成就,展望没有什么补救。名不副实会增加犯罪。每次想到这些,我都不用担心,只是叹息。”在这里,孙犁更多的是一种自谦,但他并不一定真的否定“荷花园派”的存在。也许下面这段话就成了孙俪不承认“荷花园派”存在的证据:“我在工作中一直不确定,但由于某种原因,在天津日报呆了三十多年,老死不相往来。虽然我呆了这么多年,但我参与编辑的刊物都只当是一场浮会,从来没有把精力和感情放在上面,所以舍不得走。我从来没有想过在这个园子里插上一面旗帜,培养一批力量,形成一个流派,形成一个群体,为自己或者为自己的体制谋划一些私利,获得一些荣耀。”这里孙俪的说法明显有些情绪。联系前面的说法,“现在有些同志经常在话里提到我是《文学周刊》的主编,我主持。甚至有人说我到现在还在控制,都是因为不了解实际情况。至于我在《文艺周刊》培养了多少青年作家,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人不能贪天道。”这篇文章写于1983年4月。鉴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艺界极左思潮愈演愈烈,这是孙犁难以忘怀的记忆。早在一个“文艺座谈会”上,《文艺周刊》即将创刊的时候,当时的副刊科长季芳就说过:“以前的《文艺周刊》往往是几个人的小花园,我们当初不做,怕做成了那样。现在副刊已经开始和天津群众建立联系,已经有了文艺周刊的基础。所以这个文艺周刊也要大众化。在这本周刊中,我们准备汇集一些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在新的文艺理论建设中具体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文艺方针”。这段话,其实是从当时的大环境中走出来的,告诫不要把刊物变成过去“铜仁刊物”的警告。可见,不承认没有秘密?因此,否认“荷花园派”的存在是不客观的。

在我看来,“荷园派”是存在的,她的坎坷命运恰恰显示了她当时的边缘化地位,也显示了这个流派的独特价值和不同意义,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发表于2019年9月16日的《文学报》第二版

本期编辑|陆玉萌

wyb19490925

1.《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的历史意义及启示(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的历史意义及启示(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2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