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雕版现象一样,雕版似乎也成了一个流行语。

当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带滤镜的照片,看到朋友圈里所有文字的转发,看到屏幕上的红蜡烛,或者“XX含泪的瞬间”,就会有人跳出来说这很奇怪。

“雕刻”到底是什么?

百科词典的解释应该是指一种廉价的情感。“取悦自己,迎合自己”,“虚假的崇高,一种自我感动和自我感伤,自我欺骗。”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给柯奇更多的解释。昆德拉举了个例子。当他看到一个孩子在草坪上奔跑时,两行“密不可分”的眼泪是雕刻造成的。第一行是说:看到孩子在草地上跑多好;第二行是,和全人类在一起,被在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感动,多好。昆德拉接着强调:“第二种眼泪使陌生感更加陌生”。

这个例子不太好理解,但是昆德拉也写了很多关于雕刻的解释:“灵魂的膨胀”和“愚人的常规逻辑”。“一个人在美化镜前兴奋满足地看着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掩饰对既定模式的无知,甚至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情感流泪”,“极权国家之所以发展出这种媚俗,是因为这些国家不能容忍个人主义、怀疑和嘲笑……”

这可以理解。雕版是一种情感,有多种表现形式。“对着有美化功能的镜子,兴奋又满足地看着自己”,想到小学作文里的“胸前的红领巾又变亮了”,想到现在认真考虑过的朋友圈,仿佛人生真的像加了滤镜一样美好。

但不仅仅是写一篇小学作文,或者发一个有虚荣心的朋友圈,也不仅仅是个人情感。昆德拉也写过这个。小时候看到一本有木刻插图的圣经,看到上帝的形象,以为有嘴就要吃饭;吃了就有肠子。这个想法让他不寒而栗:上帝和粪便并存的事实。

但是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粪便是不被认可的。好奇的世界是需要伪装的世界。这是一个发动战争来扩张领土的世界,但却把战争的目的包装成崇高和神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雕刻是统治者在检阅台上的微笑,也是抗议者的眼泪和激情。

雕刻的另一面可能是真的

雕刻是一种标签包装,反真实。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生活。雕刻也是反主体的。

什么是真的无法解释清楚。但你也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汪国真去世的时候,有人感伤加了一句评论,“我要大胆承认我王力可国真。汪国真的诗虽然真的很烂,但谁不是年少轻狂呢?谁没有活过青春?”

所谓多愁善感,不过是一滴可以轻易抹去的眼泪。多愁善感的时候,不要忘记保证自己的“文学正确”,这样才能站在主流批评家的立场上。这就是陌生感。

就像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争》一样,《雕版》是一场喧嚣的爱国庆典,在伟大的舞台上汇聚成千上万的目光,也是观众对战争和士兵的英雄想象,刻意维护“政治正确”和自我幻想。但事实是,比利是真实的,所以他在整个庆祝活动中格格不入,当他想到他的情妇时,他流下了眼泪。

人可以摆脱好奇心吗?

昆德拉说:“一旦克尔奇失去了他的专横权力,它就和人类的任何弱点一样令人感动。因为我们都不是超人,不可能完全摆脱雕版。”

因此,也许不管我们多么鄙视它,好奇心总是人类条件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虚伪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请注明出处

北京大学新媒体

微信号:北大新美提

微博:@北大新媒体

长按二维码识别并注意

1.《刻奇 “刻奇”到底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刻奇 “刻奇”到底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4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