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5月30日电:甘肃:这位老艺人“传承乐队”的皮影戏技巧代代相传
新华社记者梁军和王波
在屏幕后面,光影投射在王戎的绿色脸庞上。这个20岁的男孩带领观众中所有的弟弟妹妹们唱歌、读书、玩耍。舞台一侧,邓永斌大师用双手轻敲着乐器“抖梆子”,默默地看着王戎的双手一起落下。
这是甘肃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学校的场景。在王戎的带领下,折子戏中的历史人物穿越古今,轻如幕布上的燕子,引得观众拍手称快。
“一口千古,手舞足蹈百万军人。你好好学习,就会觉得皮影戏很好玩。”王戎说,去年入学后,在师父的训练下,他成为了学校少年皮影班的主唱。
“人物出场顺序不要乱,皮影戏高低和灯光角度一定要掌握...”一场戏结束后,邓永斌坐回后台中央,亲自给徒弟演示。
邓永斌,50岁,刚开始经商时比王戎年轻。邓永斌出生于甘肃省环县洪德镇河连湾村,16岁师从美术,常年随团下乡。他们的表演是节日期间当地农村的主要节目。
邓永斌学戏剧的时候,皮影戏在农村很流行。"舞台搭好了,七里坝乡的农民都赶着去看."邓永斌说:“那时候皮影戏艺人一般都是养殖的,闲着没事就组队到处玩皮影戏,收入还不错。”
时光荏苒,如今邓永斌已成为环县皮影老艺人。皮影戏的流行程度与过去大不相同。随着年轻人文化消费口味的改变,很多皮影都转行了,曾经风靡一时的皮影也在慢慢没落。
在进入皮影艺术学校之前,邓永斌一直担心这门古老的手艺会丢失。2012年,甘肃省环县成立道情皮影艺术学校,面向全国招收皮影艺术师生。邓永斌和王戎形成了师徒关系。
近日,记者来到这所学校,看到学校开设了一个皮影弹唱班和一个皮影雕刻班,有68名学生报名学习,其中不乏“00后”学生,他们是环县道情皮影最年轻的传人。
环县被誉为“中国皮影之乡”,当地道情皮影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道教皮影戏演唱的180多部戏中,仍有“图”、“卷”等古老的文化符号。
“环县道情皮影戏是民间文化的瑰宝,但演出市场低迷,艺人流失令人痛惜。”环县道情皮影戏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成钟表示,目前一个剧团在县城演一部戏,最多只能赚1000元,五六个人分了以后,每人不到100元,家族继承的皮影戏就陷入了“时代错误”的困境。
近年来,环县开展了一系列普查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充分发挥老艺人的“传承帮扶”作用,使道教皮影得以代代相传。
“普查发现,全县有皮影戏人300多人,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48岁。”李成钟说,县政府对这些皮影戏演员给予财政补贴,确定了两组县级道教皮影戏演员,并规定每个继承人至少要培训三名学徒。
55岁的皮影雕刻师高,今年来到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学校当皮影雕刻老师。这么多年来,有30多人在他门下学习艺术。2013年,一位美国皮影爱好者拜他为师,在他家住了十几天,潜心研究皮影雕刻。
通过邓永斌、高、等老艺人的努力,环县已编著皮影戏书籍180余部,出版了《皮影戏欣赏与手工》和《道情音乐欣赏》两本“地方教材”,成为当地中小学的课外读物。
“父辈追的是皮影戏,我们这一代学了不少皮影戏。“王戎说他会坚持下去,在家乡给更多的人唱皮影戏。
1.《甘肃:老艺人"传帮带" 皮影技艺薪火相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甘肃:老艺人"传帮带" 皮影技艺薪火相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6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