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温阴病,降清谷,内寒外热,四肢无力,脉断肠,身不恶寒,面色赤红,腹痛干呕,咽痛,或脉滞,以通脉四逆汤为主。
通脉四逆汤主清谷,内冷外热,汗出昏厥。
原药方的成分:甘草、附子、干姜。
使用方法:取三味,取三升水,煮沸一升调匀,去渣,分不同温度服用,脉愈。红色的,加大葱和九茎;腹痛者,去葱加牡丹二两;吐的话加生姜两两;咽喉肿痛,去牡丹,加一两桔梗;脉停不下来就去桔梗加人参。如果所有的疾病都与处方相对应,就应该服用。
本文就少阴寒重证的辨证论治进行探讨。少阴病,低利清谷,脾肾阳虚衰,水谷不变;手足融合导致心肾阳衰,失温。脉稍断,则比少阴纲脉更严重。以上三种疾病反映了阴阳两虚、阴盛寒衰的病机。这时更明显的是“身不恨寒,人面红耳赤”,即“内寒外热”,即阴阳充盈,阴阳相分。与四逆汤相比,比四逆汤更重要,不能胜任四逆汤,故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归阳治疗。
机会有:寒凝气滞腹痛;冷饮对着胃,犯在胃里就会干呕;阳虚上逆,若循少阴经扰喉,则咽喉肿痛。若阳断肠,阴液尽,无所下,则脉不可停。
本文的面色为红,可与阳明病表热的面色和“立面色红”的二阳证相区别。少阴病的面色,是阳虚浮上,红而娇嫩,不定动,必然伴有内寒的其他证候;“色红”、“面色红”是指阳气郁于表,面红是指满面通红,必然伴有其他表热证。
该方是通过增加四逆汤中附子和干姜的用量而制成的。最大的用一把乌头,干姜从一把半增加到三把两把,壮阳力大,消阴力明显。因其具有破阴复阳、救逆通脉之功,故称通脉四逆汤。
面色红的加葱的话,就拿葱来暖阳降阳,破阴拒阳;腹痛患者加芍药,活血通络,急止痛;吐者加生姜,服以暖胃散寒,降逆止吐;咽喉肿痛者加桔梗,服以利咽开结;不能停脉者加人参,可益气生津,恢复脉搏。处方后强调“凡病对应处方者,必服”,即药物的处方选择必须符合病机。
尤其是《内经》:这是寒中少阴,阴胜于阳的证据。明谷之下,手足叛逆,脉微断肠,内盛阴气;热了就不讨厌冷了。如果你有一个红色的肤色,你会阳光。是真阳之气,是阴寒所迫。外面不太平,很散,所以明显热,但不热。四逆通脉,是指四逆加干姜加倍,意思是脉搏从来不通,所以增加辛热来驱走寒邪,寒气消了,阳气就恢复了,脉搏反而回来了,所以说脉搏出来就好了。
程武子:李霞顾青,手脚叛逆,脉微断肠,心寒;体热不恶寒,面色发红,是外热。阴大于内,阳在外,但不相通。通脉四逆汤散寒通阳。
此方成分与四逆汤相同,故适用范围与四逆汤相似,但使用此方需注意阴胜于阳的病机。据临床报道,常用于治疗少阴病、阴生隔阳证、严重腹泻、呕吐腹泻综合征、咽痛失音综合征伴寒邪压制、重恶寒综合征、真性寒假热。
选定的病历
①男,1岁,1960年8月28日因发热7天就医。这位母亲抱怨说,她七天前发烧,被诊断为重感冒。她接受了苯妥英、青霉素、链霉素等治疗,几天后发烧没有消退。症状:眼睛走神,闭眼昏昏欲睡,四肢昏厥,脉浮无根,心肺正常,腹部无异常。体温39.5℃,白细胞19.8*109/L,中性80%,淋巴15%,符合少阴少阳证,但嗜睡。诊断为少阴少阳。治疗方法是温中归阳,散寒。药方是通脉四逆汤。干姜2.4克,附子1.5克,甘草1.5克,加水煮沸,凉服。吃了药,孩子睡了4个小时。醒来精神很好,四肢冰冷,眼睛睁得大大的。体温37℃,白细胞8.4*109/L,症状全部消失,恢复。
②冯之子,16岁,伤寒,红眼多饮,脉七八脉。大夫欲息,已煎了药,外面来了,冯告诉他。李斩了脉,叱曰:“杀此子!《内经》有一句话,脉中数热,末数寒。今天脉搏从89到99,是热极。众所周知,《真心话大论》说:有脉搏的病人怎么了?齐伯道:“循脉,不鼓,阳物皆功。”王铸云:寒阳不热,说是病热,脉数,却不动。这种传播是阴证。今天有姜附,寒热要用法治。药到最后,病人的爪子都绿了,汗液也渐渐流出来,愈合了。
1.《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71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