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更早玩大麻,并因此而出名。素有江南锅怪之称,一生为锅而生,痴迷于锅。移交了两万多个茶壶,收藏了一千多个旧的。有记者问他:“你有‘春锅’吗?”他说:“我没有。‘春壶’只是传说,还没见过。”
当代著名工艺美术大师、上海胡艺传奇大师许先生于6月5日凌晨6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74岁。
一代胡尊去世,留下罗干坤。百佛园没有师傅。
自称“清道夫”
许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早年丧身。读完小学,他随母亲去上海,去找大哥。母子俩千里迢迢来到上海!
到了上海后,他靠着钢铁厂捡煤渣,推大车,到郊区开河挖渠,赚了几个小钱帮大哥养家。几年后,他勇敢地承担起抚养老母亲的责任,以他的孝顺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
因此,当许16岁时,街道推荐他到上海公交公司工作。他感恩戴德,懂得回报政府和社会,努力工作,多次获得先进生产者称号。1964年,他光荣入伍,在广州的一个机场做地勤人员。之后参加了越南抗美战争,在越南前线当过侦察兵,浴血奋战,经受了战争的洗礼,晋升为侦察排长。获得三等功后,他胜利了。
从“门外汉”到专家
20世纪70年代,徐在广东空部队服役,发现自己住处附近有一个自发形成的古玩市场。虽然是“违法”的,但也有很多好的地方。于是在业余时间,他去寻宝,寻找古代陶瓷和茶壶。南方人总是喝得很好。茶壶作为最有利可图的泡茶设备,受到喝茶人的喜爱。因此,明清以来,宜兴生产的相当数量的紫砂精品流向了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一百年后,许海斯还能在那里看到许多外观精美的紫砂壶。
有一次,许海斯在一个小摊上看到一个旧茶壶。茶壶面上刻着一个老人在树下悠闲地读书煮茶。从印章来看,像是清代雍正时期的遗物。摊主要了500块,当时差不多天价了。当时一个工人的工资收入是40-50元。许海斯不想放弃,但他口袋里没有那么多钱。无奈之下,他摘下手表,塞到小贩手里。但是摊主还是觉得不够。许海斯急了。他撕开军装,脱下妻子的新毛衣,扔在地上。他拿起茶壶离开了。
许收藏的华凤祥搪瓷方壶也是传奇。许在地摊上买了这个华凤祥壶,缺了个盖子,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几年后,一个古董商来到他家,从纸箱里挖出了一些旧罐子。老徐一眼就发现其中一个中国壶有点眼熟,而且是珐琅色的,中间点着几何图案,画的是风景。是典型的清代壶。但是,这个锅的锅体是蓝色的,而锅盖是绿色的。许海斯信心十足,不动声色地把古董商带来的壶都买了。临走时,他从古董柜子里拿出早年买的韩方壶,用这个绿色的盖子盖上。嘿,刚刚好!而且不仅图案一样,笔法和釉色也一样。可以断定,壶盖和壶身在分开多年后终于重逢。
中国最早的私人博物馆
1991年,中国第一个壶馆诞生在兴国路上的一个小房子里,这是中国最早的私人博物馆,比马维都的关府博物馆早了好几年。
这座名为“海斯陶艺博物馆”的私人博物馆,就像这个响亮而宏伟、内涵深刻的名字一样,将尽最大努力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茶壶带入博物馆。馆内陈列的300多件仰韶文化彩陶壶到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陶瓷壶,构成了清晰壮观的中国壶器史,为中国文化发展史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论证。
1999年,许将博物馆迁至嘉定区江桥百佛园。2004年,海斯陶艺博物馆在中国第一份年度收藏家名单中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之一。
市政厅之宝“大亨锅”
1986年,在宜兴创业的许从朋友那里得知,有一个叫潘的家庭,想把邵大恒的一口旧锅卖掉。此壶按紫砂谱系应称为壶,是清代著名壶艺大师邵大恒为潘家先祖定制的。
紫砂大师也告诉许,据《宜兴县志》记载,这种经典的水壶在当时有“一壶金”的说法。清末民初,潘氏家族是丁蜀镇的一个显赫家族。这个锅是邵大恒专门为潘家祖先做的传家宝。流传到第三代,也就是今天持有者的父亲。解放后,他去东北哈工大读书。1957年被划为右派,日子过得很惨。他用食物代替了十几个精致的茶壶,但是“大亨壶”不愿意卖。60年代末,他疯了,被送回老家。疯子用碎棉絮把最后一个锅包好。不可思议的是,这个锅在灾难发生后并没有受到任何损害。后来,他的主人突然去世,他破旧的家需要支持。第四代年轻人想到了“大亨锅”。
说起来,的妈妈是邵大恒家的,所以是先带回家看了三个月,准备自己换锅,潘家不愿意。然后拿了18天,并提出交换他的一些浴缸,但潘的家人拒绝了。这时,得到消息,带着许去家看望潘。
那是一个晚上。在潘宅大院里,许海斯看到了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下面是这个引人入胜的“大亨壶”,圆润华丽。在造型、比例、平衡等方面无可挑剔,表面晶莹如玉,散发出淡淡的光芒。许忍不住想摸摸它。他被潘的小伙子拦住:“你看,别碰它!”
许海斯只好问:“有什么不对吗?”“没错!”许海斯问他:“能射多少钱?”小伙子说:“这锅没价!”许海斯道:“潘大师要易手,心中有底!”年轻人想了一下,说:“那就三万吧!”话一出口,许吓了一跳,久久说不出话来。
80年代中期,大部分人的月薪只有几十块钱,3万元是个天文数字。许对谈的价格越多,这个年轻人就越看透他的心思,所以他死也不会放过一分钱。最后,许海斯自言自语道:“好!三万就是三万!”偏偏这一天有个上海的朋友活跃在宜兴,当天回来,许就让妻子金发消息凑了三万块钱星夜。金以为出了什么事,又急着到处借钱。当天晚上,她租了一辆不能坏的车,抱着三万块钱赶到宜兴。
但第二天钱送到潘家时,年轻人食言了。许海斯生气地问他为什么,但他说不出来。后来知道潘家听说港台人可以出高价,就想把锅拿去拍卖。当金得知此事后,也大发脾气:“你是不是疯了才买的锅?”一个锅怎么可能不值钱这么多钱?再说,钱都是借的。不能带着锅过日子?你拿什么还债?”不过,当钱在许手里的时候,再发火也没用。
拍摄于6月开始,徐和“大款锅”一起进入拍卖行。潘的算盘打错了。我以为港台客户能出高价,结果只有香港客户出1.6万,徐出2.3万。没有人再贴标语牌了,所以他放下了锤子。无奈之下,小伙子亲自把锅送到了徐家。第二天,报纸头条刊登了“大亨易手”。他没有卖3万,但是许海斯的2.3万被拍了下来。即便如此,23000也不是当年的小数目。20世纪80年代中期,顾景舟的一口锅要几百元。23000元能买到多少顾景舟产的锅?许少拿了7000元,却给了潘家不少名画和书法,算是补偿,大家都很高兴。
半年后,有人出价8万元让许海斯转移这个锅。一年后,另一个在台湾养狗发了财的“狗司令”干脆拍拍桌子上的20万现金。1992年,一位台湾古董商出价180万元,被许拒绝。他说:“别说180万,也别卖1800万!这是民族遗产,国家的宝贝,不会丢在我手里!”到2010年,北京有人出价2000万元,超过了许海斯随口说的1800万元,但他只是笑笑,不予理会。这笔钱对他来说毫无意义。
许收藏《红楼壶》
巴金说:“我不愿意用你送的锅。”
在宜兴期间,徐拜师学艺,潜心研究摩托车,追朔明清,接触当代艺术家。他亲自受到花器大师姜戎的炙烤,也受到顾景舟、朱可心等大师的启发,技艺大有长进。1985年,许以其作品《夏一》获轻工业优秀作品评审会金奖。从此以后,每一个做出来的壶都成了国内外茶壶收藏家争夺的对象,徐自学成才的故事也作为一段佳话流传下来。
他还将自己创作的紫砂作品赠送给巴金、凌克、董建华、马万祺、萨马兰奇等名人。在巴老的书房里,他为巴老表演了一个中国茶的泡茶仪式。他喝着自己泡的茶,非常开心。
许海斯为巴金献茶
后来,许还专门为巴老做了一个紫砂壶,是仿满生十八式的米式壶。乍一看,锅体是圆形的,形状饱满,外观简单。乍一看,罐子的表面在紫色调下显示出微小的象牙颗粒,像冷冻的梨皮。巴金点点头说:“这是一个非常优雅的风格。任何艺术,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民间艺人做出来的,都有同样的道理。但是你给我的锅不忍心用。”
百佛园的“锅痴”
这是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以佛教文化为景区框架,以绿化城市为义务的江南园林。花园里有小起伏,不单调。其中散落着100多尊石佛,并不拘束。一排雪松把花园和外环路隔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几条石头铺成的小路把花园切割成几个区域,种了5000多棵树,如圆柏、樟树、雪松、银杏、冷杉、红枫、冬青、棕榈、广玉兰、詹妮弗、蜡梅、山茶花、桂花、樱花、玫瑰、紫藤、桃、梨、栗子、橙。初夏了,新叶铺满枝头,詹妮弗和月季花灿烂。
许海斯给这座园林起了一个独特的名字:百佛园。
许海斯说:我是一个茶人,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字:茶。
因此,他造了一百座佛园。他不想做私家花园,关上门自娱自乐;第二,我不想让它成为人间仙境,让它笼罩在神秘之中。许海斯是个聪明人。他让佛像和爱茶的人一起享受阳光,空气和茶香。所以在百佛园中,人与自然,人与佛像都交融在一起。走进百佛花园,你会觉得特别放松,觉得詹妮弗。这和茶的初衷是一致的。
公布“印章”,复兴中国茶艺
2016年,正当许的制罐水平达到顶峰时,他突然宣布“封罐”,停止制罐。许认为,制壶涉及的精力太多,他更想做的是能够宣传中国的茶文化,弘扬中国的茶文化。
近年来,许在制壶的同时,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还为中国茶文化的两位伟大先贤吴觉农和陆羽建立了纪念馆。经过不懈努力,“吴觉农纪念馆”于2005年在百佛苑落成,并于4月14日吴觉农108岁时开放。从此茶文化和壶文化相得益彰,在百佛园中独占鳌头。茶因壶而香,壶因茶而贵。
禅茶是一生,佛心在一体,爱一时,爱百年。
1.《许四海 弃官制壶三十年,人称江南壶怪,许四海:大亨壶给一千万我也不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许四海 弃官制壶三十年,人称江南壶怪,许四海:大亨壶给一千万我也不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7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