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食物是一种可食用的物质,为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也就是说,食物的主要功能是营养。其实中医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滋补,还能治病。比如现代内科医生张锡纯,曾在《西方的医疗保健》中指出:病人服用的“食物”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充饥;不仅是为了充饥,也是为了可口。如果你用它来治疗症状,你会逐渐从疾病中康复,也就是说,你不会治疗症状或患其他疾病。”。饮食疗法被称为“食物和营养”。也就是说,食物是用来影响身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病防病的。俗话说,我们可以通过吃来保持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持健康。很多适合养生的食物已经普及,比如养生杂粮粉,杂粮粥,药膳等等。
更经典的说法是,食物是人类治疗的最佳药物,食疗是用食物代替药物治疗疾病,恢复细胞功能,恢复人体健康。先进的均衡营养素,能增强细胞的营养和代谢功能,让细胞获得强大的能量;同时能激活细胞健康免疫基因,增加细胞免疫活性,使免疫细胞数量倍增;能使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直接杀死入侵细胞的细菌和病毒,直接中和和清除细胞吸收的理化物质;强大的免疫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死亡细胞和废弃的代谢产物,帮助功能失调的细胞恢复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说:药物治疗不如食物治疗,食物是人类治疗的最佳药物。他认为,人体的天然免疫力才是疾病的真正终结者。
原则
“药食同源”是中国原始医学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对人体有益,对身体无害,所以性质上“适中”。这是中国原药选择食物最重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用实验动物“测试”的客观基础上。
在这个标准中,食物和药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食物稍微离开“中”的时候,会是冷的或者热的。如果和“中”的偏差很远,那就是“冷”和“热”。如果是“药”离“中”更远,这就是感冒药或热药的起源。“寒者热,热者寒”,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如果你发烧,你应该使用感冒药。如果不那么热,就不用吃药了。可以用冷食调节;反之亦然,达拉斯到礼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食疗”。药食同源:定性定量食疗和药膳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利用食物进行调理,后者将通常被归类为“药物”的东西变成美味的食物。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是药,又是美食。对于身体虚弱,冬天经常手脚冰凉的人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是极寒或极热,就叫“毒”。比如“巴豆”,也是豆类的一种,因为极热,所以通常用来治疗极冷的病人。所以《黄帝内经》说治病是“聚毒攻之”,而不是“聚药攻之”。所以所有的食物、药物甚至毒药都是同源的,因为目的都是一样的:把偏离正常状态的自组织能力恢复到正常状态。
西医不是。每种药都不能是食物,食物也不允许说疗效。至于“毒”,就更不一样了。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中医是“以人为本”的标准,不是以实验动物为基础的标准。如果用通常的西医动物模型测试“巴豆”的毒性,结果则相反。实验老鼠不但不会腹泻,反而会越来越有福。所以所谓“以鼠为本”的“客观”标准并不完善。
两种不同医疗体系的目标是不同的:西医治病救人,中医是能治病的人,各有各的价值评价体系。本来两种制度是可以相辅相成,互相尊重的。然而,今天宝贵的医药财富和西医价值评价体系是“在朝”,中医是“在野”,“药食同源”却遭到质疑、抛弃甚至误用。比如曾经流行的那句“绿豆可以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众多,现代医学公认的“终身服药”困扰着糖尿病患者。因此,它一出现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最后,一个与食疗相关的“信任危机”和一个“养生危机”,都是由很多漏洞造成的。这个理论很矛盾的一个方面是,糖尿病的标准是西医定义的,比如根据血糖水平,绿豆作为一种食疗方法,从中医的角度解决了西医定义的疾病,这本身就不科学,失去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因为单从指标来说,绿豆肯定不如西医的降糖药物有效。这两种制度不同,不在一条线上,所以这种说法有漏洞,不能自圆其说。这个学术漏洞扩大后,其实对于食疗养生或者整个中医行业来说都是好事:这个问题上的不足不是一个人的不足,而是整个中医行业都有其不足之处,“养生危机”不是一个人造成的,因为整个中医行业都失去了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这一课要补上,否则“健康危机”还会继续,整个中医体系会崩溃。
传统饮食疗法
中国人说药比菜好。外国人说,食物是最好的药。如果有
只要一种方法受饮食的制约,就能保持健康,摆脱疾病。我觉得大家都想试试。其实这种方法早就有了,是我国传统的食疗养生法。
食疗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季节选择具有一定保健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通过科学合理的搭配和烹饪,做出色、香、味、形、味、健康的美味食品。这些食物不仅是美味的食物,而且可以养生、防病治病、健康饮食、延年益寿。
中国传统饮食讲究平衡,提出“五谷要养,豆亏不好;五种动物适合受益,但如果通过了,就没坏处;五菜常盛,鲜、绿、黄、红;“五果为助,力求少而数”的饮食原则。用现代语言描述,要保持食物来源的生物多样性,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土豆;每天吃足够的豆类及其制品;鱼、禽、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应适量。
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是很合理的,但是近几年中国人的饮食结构越来越西化。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02年,中国居民消费的前十大类食品中,粮食和豆类食品的消费量分别下降了L 2.6%和6.8%,而糖类食品的消费量增加了42.1%,植物油、肉类、禽类和蛋类的消费量分别增加了20%以上。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国外快餐的泛滥有关。国外的快餐大多是油炸烤的,肉的比例很高。这种“吃肉有营养”的误导,是饮食结构西化的重要原因。事实上,食物热量约60%来自碳水化合物,25%来自脂肪,12% ~ 15%来自蛋白质,这是理想的膳食组成比例。国外快餐的特点是三高三低,即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矿物质、低维生素、低膳食纤维。由于营养严重失衡,国际营养学者称国外快餐为能量炸弹和垃圾食品。
事实上,在一些中国人热衷于饮食西化的同时,以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为代表的东方饮食结构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1989年,美国参议院举行了史无前例的膳食营养听证会,听取了康奈尔大学、牛津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在中国进行的为期六年的合作膳食调查结果,得出中国传统的膳食结构对健康非常有益的结论。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饮食结构有四大优势。第一,主副食截然不同,传统饮食非常注重谷物的保健功能。二是要注意新鲜蔬菜的保健功能。中国传统饮食中的新鲜蔬菜来源广泛,消费量大。“食而无青”成了中国传统饮食的金科玉律。每个中国居民每天吃新鲜蔬菜约500克,德国仅80克,英国83克,荷兰约100克,美国102-103克,法国120克。三是强调“一天不能有肉,一天不能有豆”;“青菜豆腐保你平安”的饮食原则。第四,我们的传统饮食坚持低温烹饪的方法,如煮馒头、米饭、面条、饺子、粥等,都是在水环境中进行的,加热温度在1000℃左右,比烘烤温度低得多。炒菜也是短时间完成的。这种烹饪方法不仅有利于保持蔬菜的营养成分不流失,而且满足了菜肴表面杀菌的需要,同时减少了油脂的氧化。
食疗优势
中医一直强调“药疗不如食疗”,以食为药有以下突出优势:
第一,食疗不会产生任何毒副作用,而药物治疗不会。长期使用往往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和依赖性,还可能影响人体的某些健康;
第二,这些食物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东西,价格低廉,有的甚至不花一分钱,让我们在日常用餐中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是昂贵的医疗费用所无法比拟的;
三、食为药也有不痛的好处,让人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摆脱疼痛,避免打针、吃药甚至手术的痛苦。以这些药物无可比拟的优势,如何通过饮食而不是食物来治疗疾病?当然,食疗是最好的药方,食疗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有很好的疗效,不同于药物治疗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食疗可以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代替药物治疗。如果病情严重或应用食疗后病情未缓解,应请医生指导。
1.《食补养生 食疗养生的好处与方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食补养生 食疗养生的好处与方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9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