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教育金融研究所所长王蓉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是国内大城市的基础教育,要警惕“拉美化”倾向。

什么是基础教育拉丁美洲化?以巴西为例。很多中高收入的家长不喜欢公立学校。他们要把孩子送到私立小学和初中,因为这里的教育资源是最好的。结果久而久之,公立学校就成了低收入家庭的无奈选择,甚至成了“劣质机构”的代名词。

但是巴西的高中和大学不像小学和初中,高中和大学正好相反,就是私立的普遍差,公立的很好,也享受很高的财政补贴。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富裕家庭的孩子上了优质的小学和初中,然后优质低价进入高中和大学,而其他人则输在了起跑线上,被锁在了社会的最底层。这种直接导致阶级固化的教育模式被称为教育的“拉丁美洲化”。

在我国许多大城市,“教育拉丁美洲化”问题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非常突出。在这些城市里,最好的初中几乎是私立学校的天下。私立学校与公立初中的质量差距正在拉大,公立学校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王蓉教授引用世界银行前经济学家彼得·克劳奇的话说,当社会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时,如果仍然实行免费教学政策,教育的“拉丁美洲化”就有可能发生。公立学校虽然收费很少甚至免费,但是有一个牢不可破的天花板,就是只能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教育。因此,那些有更多教育需求的中高收入家庭无法通过支付额外费用获得更多的教育服务。那么这些人只能选择私立学校。久而久之,贫富差距会持续到下一代的教育,导致教育分层。整个社会离“教育公平”的目标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

那么,能否通过制度设计来控制基础教育资源差距的不断扩大呢?王蓉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要用财政手段控制公立学校和精英私立学校的差距,一个是投资差距,一个是质量差距。对于公立学校,应该允许他们在标准化教育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收费服务。这样,即使有时候出现“乱收费”,也比“教育隔离”好,至少有一个社会团结融合的基础不会改变。对于非营利性的私立学校,则是靠土地等公共资源支撑。因此,我们应该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从弱势群体中招收一些学生,政府应该根据招生比例建立相应的教育公平问责制度,并与学校的批准、奖励和公共财政支持挂钩,以引起重视。

第二,要改变现行的教育评价标准。现在我们评价一个学校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成绩。然而,每个学校的学生人数是不同的。有的学校下大力气把60分的学生改成80分,有的学校录取了90分的学生。所以这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方法,只会让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来越差。王蓉教授认为,应该建立一套“增值评价体系”。通过观察一个学生在这个学校取得了多大的进步,这个“增量”应该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也就是说,我们更应该关注学校对学生成长的帮助有多大,而不是学生最终成长的有多高。

第三,启动一个以“最后20%的学生”为重点的项目。顾名思义,就是把重点放在成绩较低的学生身上。由于学习成绩与家庭背景的高度相关性,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是贫困生。换句话说,未来教育扶贫的目标应该是利用现行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和国家助学制度,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经费保障水平,让后20%的学生在中央政府的引导下,既能“上学”,又能“好好学习”。

1.《拉美化 中国教育:如何避免“拉美化”陷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拉美化 中国教育:如何避免“拉美化”陷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9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