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7月23日电-新闻分析:为什么美国和俄罗斯都推出了针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防御计划”?

新华社记者王林林

6月30日,NASA 空宣布批准了一项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计划,并进入初步设计阶段。计划在2020年发射一艘宇宙飞船,撞击一对小行星以改变它们的轨道。随后,俄罗斯航空航天集团下属单位表示,他们将从2019年开始建立近地小行星搜索和跟踪系统,以及时警告潜在的撞击。为什么美国和俄罗斯相继推出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防御计划”?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有多大?

美国和俄罗斯巧合地采取了“一致行动”,是否意味着可能存在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危险?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洪晓宇说,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担心天空”是对的。小行星时不时“造访”太阳系的行星,但大部分进入大气层后会被烧毁、分解,让人以为“小行星从天而降”的事情很少发生。

NASA将直径超过1 km的小行星列为可能造成全球撞击的潜在威胁物体,重点关注观测和跟踪。美国估计这些天体约有93%是人类发现的。但仍有许多直径小于1公里的小行星没有被人类观测到,不排除撞击地球造成区域性破坏的可能性。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杨基表示,直径大于140米、轨道距离地球不到750万公里的小行星可能对地球构成直接威胁。然而,迄今为止发现的潜在威胁小行星总数还不到理论估计的三分之一,其中直径大于40米的近地小行星数量才被发现。因此,加强近地小行星的探测是探索和了解太阳系的迫切需要。

人类防御偶然飞行的小行星有哪些漏洞?

历史表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可能超出人们的想象。2013年,一颗坠落的小行星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爆炸,造成大量建筑受损,数千人受伤。很多航天组织通过社交网络和视频网站了解到这件事,说明对近地小行星的存在严重缺乏认知。

科学家认为,车里雅宾斯克事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警告。如果车里雅宾斯克在2013年运气不好,那么20年后人类的某个地方被毫无防备的击中就不是运气不好的问题了。

目前近地小行星意外到达监测实践中存在哪些漏洞?

杨基说,近地小行星游弋在太阳系的各个区域,轨道分布广、亮度低、变化快,给小行星探测带来很大挑战。目前用于监测近地小行星的天文设备普遍口径小、数量少、场地单一、探测深度有限。有能力的国家需要建立一个高灵敏度的综合监测网络,具有搜索大天空区域、低亮度检测和动态连续监测的能力。

如果发现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我们目前的技术能否实现防御?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所新技术中心主任张永和认为,利用人造宇宙飞船进入深部空或撞击小行星是可能的,但要使小行星偏离威胁轨道或在受控状态下破碎成碎片,仍然存在巨大的技术挑战。

监测近地小行星,除了预警,我们还能做什么?

人类对近地小行星的监测,不仅可以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对生活环境造成的破坏,还可以为深空空探测提供直接的科学支持。

杨基说,近地小行星包含了太阳系早期形成的原始信息,是人类进行深度空探索的重要科学目标,也是人类在月球之后探索的重要对象空。许多国际组织已经开始探索、开发和利用小行星资源。

张永和认为,对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和空之间的碎片进行普查、跟踪和编目是确保空间飞行和深空空探索活动的关键。利用微卫星技术对深空小行星进行低成本探测和采样是目前国际科学界的一个热点。在未来,近地小行星甚至可以作为深空空探测的载体平台,航天器可以被送到太阳系深处。

目前,美国、欧洲、俄罗斯和日本已经建立了相关的近地小行星监测和预警基础设施。其中,美国投入了一批新的地面监测设备,并开始建设下一代巡天望远镜,将近地小行星搜索作为重要的作战目标。欧洲局空使用地基雷达和光电设备监测人造天体、空之间的碎片和潜在的威胁天体,并计划建造一架高精度望远镜进行扫描测量。

我国对近地小行星的观测和研究积累已久。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建成1米施密特近地天体望远镜,成为近年来国际小行星联合探测网的领先台站之一。截至目前,新发现近地小行星8颗,监测近地小行星数千颗,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1.《美俄为何双双启动小行星撞地球"防御计划"?》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美俄为何双双启动小行星撞地球"防御计划"?》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9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