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邱通讯员杨继强

“农桑14或强桑1号一片叶子相当于三片普通桑叶的重量。优质嫁接桑不仅产量高,而且摘叶省力,蚕宝宝特别爱吃。”“今年上半年,我们新建的标准化蚕室饲养了6批蚕,生产了2000公斤鲜茧,蚕茧销售收入9万多元,几乎是去年老蚕室养蚕收入的两倍……”

最近记者在鹿寨县采访时,听说这个县的蚕农谈得最多的是如何转型发展。“工厂大棚蚕房通风透气,生产的新鲜蟑螂质量高。运到收购站免检,价格比较高。”黄面镇石门村鹤雀屯的蚕桑能人潘玉平说,现代蚕桑带来了太多的效益,转型升级成了大家的自觉行为。

“近年来,鹿寨县累计投入各类涉农资金2000多万元,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实施低产桑品种改良,大力发展机械化、省力化、规模化养蚕。”县蚕业指导站负责人表示,鹿寨在蚕业转型升级中,形成了科技引领、项目推进、连锁发展的良好方式。

为了改善低产桑园,县各级政府投资500多万元,通过建设示范区,引导和支持蚕农扩大农桑14、强桑1号等高产优质嫁接桑的种植。全县嫁接桑树种植面积占桑园总面积的51%;蚕桑大镇黄棉镇种植农桑14、强桑1号5万多亩,占全镇桑园总数的98%以上。

为解决农村小蚕饲养难的问题,该县实施标准化小蚕共育室建设,对新建标准化小蚕共育室给予300元/平方米扶持。目前全县共有52个幼蚕共育室,幼蚕共育率达95%以上。所有的共育室都采用了“水幕空调节”技术来控制温度和保持水分。

在政府的推动下,蚕农主动跟进,不断创新。该县蚕农制作的木方格簇不仅具有水洗、火烤的优点,而且实现了蚕用自动方格簇的改造,比以前的人工聚类效率高3倍以上。蚕农还发明了省力化轨道喂入、省力化摘茧机等新技术,其中平式摘茧机的摘茧效率比人工摘茧高15-30倍。蚕农研发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政府还以产业发展的理念,以项目为基础,促进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据该县蚕桑指导站负责人介绍,2011年以来,鹿寨在焦山村、古上村、石门村、鹿寨镇泗县村、寨沙镇龙江村等地建设了2万平方米的标准专用蚕室和大棚。黄面镇。

随着项目的推进,鹿寨蚕桑产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省力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转型升级,效率大大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县蚕农平均饲养5批,生产鲜茧1.1万吨,产值5.06亿元。

鹿寨县也在逐步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蚕桑连锁发展之路,突破了单一蚕桑的瓶颈。促进蚕茧缫丝、桑葚酒、桑枝食用菌和蚕丝被加工业的发展。全县有6家制丝企业,每年创造3000多万元的增值税,解决了3000多名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去年,该县在友谊鹿鸣葡萄产业示范区设立了7个大棚套种果桑。今年4月,桑树已经开花结果,成为生态旅游的新亮点。

1.《种学种养成时尚 化茧成蝶会有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种学种养成时尚 化茧成蝶会有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803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