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AI财经社吴京

编辑|张泽

徐英被告知,美国的GPS是正品,俄罗斯的GLONAS是高仿,欧洲的伽利略是低仿,中国的北斗是淘宝的“9元九封邮件”级产品。

如果是多年后的现在,她一定会气得当场争辩。但当时她还没有与北斗结缘,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天才少女:16岁考上大学,23岁硕博连读,考试总比别人高几分,等待选择人生的方向。

2016年,徐颖已经成了中科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但她仍旧无法释怀那句话。她脱掉实验室白袍,换上正装,领口别着耳机,登上了中科院的一个内部论坛。这次演讲让她一举成名,成为众人眼中的“北斗女神”。《人民日报》也称赞说,“科普需要更多徐颖”。

有人告诉她,“你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但徐颖反驳道,“但如果大家都不做科学普及,你研究出来的东西,谁能继承和发扬呢?”至今,她仍然在科研之余,奔波于每一个科普论坛上,为大家讲述北斗不为人知的传奇。

天有北斗,便无迷途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让我们征服太空”的招贴画贴满了建筑物。次年,NASA成立,两国开启了举国发射卫星的比赛。

很快美国人发现,卫星能从天上定位地面目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了雏形。到了1994年,中国想要发导航卫星的时候,寸土寸金的太空轨道上,已经插满了美国和俄罗斯的“旗帜”。



由于太空轨道“先占先得”,中国决定加入欧盟“伽利略”计划,一起抢占轨道和频率资源。中国掏出7000万欧元,相当于那年北京的一千套房子。欧洲人笑称:中国比自己更爱伽利略。

但天有不测风云。欧盟突然变卦,打算把中国踢出伽利略项目。这意味着中国将失去申请的频率和轨道,永远只能借用别国的“眼睛”。中国决定,要自研卫星系统,在2007年4月以前把卫星打上去。

这一年,徐颖正在读研二。她的导师接下一个项目,参与设计北斗的接收机,徐颖也与北斗结缘。

2007年4月14日,成为徐颖记忆里北斗第一个“决定性瞬间”。由于申请的频率和轨道将在3天后过期,中国领导决定提前发射卫星。“通常发射只有延迟,没有提前。”

发射当天凌晨,距离点火还有3分钟,工作人员发现一个供气连接器没能脱离,可能给发射场造成灭顶之灾。指挥员在1分钟之内下达了七道指令,终于将首颗北斗卫星发射升空。

但入轨还不算完,还得接收到卫星信号。4月17日,离频率失效还有4个小时,10多家研发单位聚集在操场,接收机一字排开,等待着屏幕上的光点。突然,一道亮光闪过屏幕,整个操场的人跳起来,互相拥抱。“频率保住了。”

徐颖在腾讯新闻《眼界Talk》中回忆中的北斗一号,还是北斗中比较原始的系统。作为双星系统,北斗一号采用有源定位。也就是说,需要用户向卫星发送一个定位请求,卫星会响应请求,才能实现导航和定位。这就有两个缺点:一个是可能暴露用户位置,另一个是用户容量受限,卫星没办法同时响应很多用户。

为了解决用户容量受限的风险,研发团队又开发了北斗二号。北斗二号卫星采用广播形式发送信号,不需要用户发送请求了。它成为覆盖中国和周边亚太地区的一个区域系统。

北斗二号发射过程中还有过一个小插曲。当天,发射到第九颗卫星的时候,正逢雷雨交加,卫星需要推迟发射。但北斗不是单颗卫星,而是一个组网的星座,如徐颖解释的那样,把卫星发射进特定轨道还不够,必须处于轨道中的特定位置才可以。如果这一颗发射晚了,可能就要拖累北斗几个月甚至一年的进度。幸运的是,这颗卫星最终还是在雷雨中顺利升空。

等到了北斗三号,发射“一箭多星”对中国已经没有什么难度。2020年7月,北斗三期组网完成,拼上了全球导航的最后一块拼图。

至于很多人问为什么中国北斗要采用一号、二号、三号这样的建设方案,而不是一步到位,徐颖也在《眼界Talk》中给出了答案——北斗其实有一个叫做“三步走”的阶段性建设原则,这一原则是根据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实力的发展趋势来的。最开始的北斗双星系统,也就是北斗一号系统,它解决了我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有无问题,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卫导系统的国家;在这个基础之上,研发团队再做进一步的技术改进,从有源系统变成无源系统,从区域系统变成全球系统,直到今年北斗三号发射成功,完成了北斗三步走的最后一步。



北斗从此成为一个全球系统,能覆盖全球每个角落。

走向世界,北斗的下一站“野望”

今年,苹果的年度旗舰手机机iPhone12开始支持北斗导航,这也成为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后的重要节点。其实,在北斗三号建设之前,由于北斗还是区域系统,即使iPhone 12支持北斗,在美国也是收不到信号的,这就极大限制了北斗的发展。如今,随着北斗三号组网成功,北斗也迈出了全球产业化的关键一步,从此北斗设备和芯片都可以销往全球。



现在,北斗与美国GPS、欧盟伽利略和俄罗斯格洛纳斯并列为全世界四大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中国人终于可以用上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了。那么相比其他系统,北斗又有什么好处呢?

徐颖谈到北斗最大的“独家秘笈”就是短报文功能:它不只是导航系统,也是通信系统,能够通过卫星收发文字短信。这得益于北斗的建设路径:因为北斗一号是有源定位,本身就有做交互的潜力,北斗二号和三号就继承下来了。而其他国家的系统,最初就采用广播形式,就没有考虑通信功能。

关于短报文通信带来的好处,徐颖有一个比喻:“假设一个人漂流到孤岛上,如果选择GPS,他只能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无法通知别人来救援。如果用的是北斗,他既可以知道自己在哪,还能把位置发送到方圆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公里之外。”

“相信我,如果你选择了北斗定位系统,很快就可以在救援船上和你手持GPS的小伙伴说再见了。”随着北斗三号的发送速度和容量都有了很大提升,短报文如今已经在抗震救灾、渔业和林业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除了短报文通信这样的独门绝技,北斗系统也在行业与民用领域中大放异彩。

当你从智能手环上看到中午会有一场雷阵雨,或是用手机查询附近的川菜馆时,北斗系统可能已经在为你服务了。2016年,全球首个支持北斗系统的加速辅助定位系统上线,覆盖200余个国家和地区,日服务破2亿次。随着华为、三星、ARM等国内外主流厂商开始生产兼容北斗系统的芯片,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份额还将继续提高。



这样悄无声息的服务也存在于物流与客运领域,通过接入北斗系统进行实时调度,我们得以更快地在雨夜中匹配到出租车,也能实时查看线上购物的包裹“身在何处”。以北京为例,截止到2016年,33500辆出租车、21000辆公交车安装了北斗系统,1500辆物流货车及19000名配送员使用北斗终端接入云平台。

北斗卫星还可以用于气象预报。因为北斗的信号穿过了大气层,通过信号做一个反演,就能推测出当前的电离层状态等待,来做暴雨、台风的预测。



尽管全球组网后的北斗系统正大展拳脚,但对我们中的不少人来说,它仍是一个技术“黑箱”——人们使用它、依赖它,但并不了解它。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感受不到北斗系统的存在。

这种现象源于北斗系统“时空信息服务商”的定位。作为一个最基础的时空信息提供者,它并不直接跟用户发生交互,而是为电力、通讯、水文、气象等行业提供服务。如同徐颖所说的那样,“北斗系统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像水和空气一样的存在。”



心怀好奇,打开眼界

小的时候写作文,遇到理想话题时,徐颖班上70%的同学都会写:“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徐颖也是这么写的。多年之后,她班上的同学各奔东西,徐颖却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仍保持着自己那份好奇心。

让徐颖感到担心的是,年轻人对于科学世界的向往,到今天似乎正渐渐消失。现在孩子们很少会在作文里写“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这样的句子了,他们都想去当明星、当偶像。再过20年、30年,“我们可能就招不到学生了”。

徐颖觉得自己和年轻人产生了代沟,就像自己和父母之间也有代沟一样,徐颖发现自己和90后、00后孩子之间的沟通也并不顺畅。在《眼界talk》节目中,徐颖提到,如果能向现在的年轻人提一个问题的话,她会特别想知道年轻人的想法到底是什么,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对科学当中的什么事情感兴趣,或者说他们对世界当中的什么事情感兴趣呢?



在中科院招生的时候,有一名女生来参加研究生面试。虽然女生对卫星导航了解不多,但她的一个问题让徐颖决定留下她。“我就想知道卫星为什么挂在天上不掉下来?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在她身上,徐颖看到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这是成为一个科学家的基本素养。

2020年11月,徐颖把这份对年轻人好奇之心的鼓励,带进了另一个舞台。作为腾讯新闻发起的“眼界月”系列活动之一,《眼界talk》每期视频会精选一个腾讯新闻网友提出的问题,邀请像徐颖这样来自不同行业的大咖解答,为网友分享科技、经济、文化、心理等多领域的知识。

这些知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并不能转化成物质财富,但它们蕴含着徐颖最重视的品质——好奇心。它们就像那名研究生面对徐颖时问出的问题,在行业专家看来很容易,但对普通人来说,却像一束火把,点亮自己探索未知领域的道路。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1.《中国北斗不如GPS?看徐颖解密北斗靠什么来“推翻前浪”》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北斗不如GPS?看徐颖解密北斗靠什么来“推翻前浪”》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1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