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重要日子,宏伟的人民大会堂也即将完工。

为了庆祝这一重要时刻,我国政府决定在人民大会堂内举行一次盛大的国宴,招待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贵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四千多名人民代表。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规模宏大的国宴,其背后的深意和影响力可想而知。如何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前提下,完成如此盛大的国宴,彰显我国的综合实力,成为了我国政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想要成功举办宴会,一定要选一个好的总管,那么选谁比较好呢?

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定了一个名叫郑连福的人,作为这次国宴的总管家。按照常理来说,能够负责这么重要的国宴,肯定是一个经验丰富且文化背景深厚的人。可实际上,郑连福只是一个只读过三天私塾的“白丁”。

郑连福到底有何“过人”之处,能够担任这次宴会的总管家?

在郑连福的筹备下,此次国宴圆满完成。但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就在国宴召开的时候,在宴会厅的天花板上,藏着50个身穿黑衣的人。

那么,这50个人又是什么身份呢?郑连福为何要在国宴召开时,把他们都藏在天花板上面呢?

故事还要从国宴的总管家郑连福说起。

北京饭店里走出的“国宴总管”

这个被我国政府钦点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宴总管家”的郑连福,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身份背景,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能够有这样的殊荣,完全是凭借自己的踏实和丰富的经验。

郑连福出生于1918年,天津三义庄人。

郑连福的父亲只是北京六国饭店里的一名服务员,在旧社会的天津,当服务员每个月领到手的薪水少得可怜。一家人吃穿用度都等着郑父的这点工资,简直杯水车薪,根本没办法养活好几个儿女。

看着父亲和母亲每天唉声叹气,郑连福七岁那年就出去给别人家做小工,虽然收入不多,但勉强能够养活自己,不至于饿肚子,也算缓解了父母的压力。

由于年龄小,体格不如大人,社会经验也差了很多,所以做工的时候郑连福总是被打。看到儿子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老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他又有什么办法?最后还是把儿子介绍到了北京球房里干杂活,毕竟一家人总要生活。

旧社会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人的童年都是在吃苦挨饿中度过,别说享受教育资源了,大部分孩子甚至连读书识字的机会都没有。

郑连福工作的北京球房其实就是台基厂国际俱乐部,这里是洋人们休闲玩乐的地方。郑连福的工作内容也不复杂,打扫打扫卫生,帮这些洋人捡捡球,或者在门前当服务员。

这些工作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一点也不轻松。因为一旦做错,面临的就是一阵打骂,甚至连当天的工资都会被苛扣。

这些洋人表面上看起来是个文质彬彬的绅士,其实骨子里就是一个虚伪的小人,做作且无情。

郑连福在“伺候”这些洋人来球房时,就连先脱手套还是围巾都有严格的顺序规定,一旦一时疏忽弄错了,这些洋人就会拿起手里的棍子,瞪着一双凶狠的眼睛,嘴里怒骂着脏话,对郑连福一顿歹毒的抽打。

挨完了打以后,郑连福还要遭到主管的训斥,并且威胁郑连福,如果再接到洋人的投诉,就把他赶出去。郑连福咬着牙忍住了含在眼眶里的泪水,鼻子酸溜溜的,低着头一次次跟洋人说对不起。

挨打的次数多了,郑连福也慢慢摸清楚了洋人的心思。北京球房里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郑连福也学会了一套察言观色的本领。

不知不觉中,郑连福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有人把他介绍进了北京饭店,他凭借自己在北京球房工作时积累的那套察言观色的本领,在北京饭店里混的风生水起。加上他本身聪明好学,没过多长时间就升任北京饭店宴会总管一职。

你可别小看这个北京饭店,最早的时候就是两个法国人开的小酒馆,因为管理理念和规章制度非常先进,小酒馆在短短的时间成为了北京城内赫赫有名的高档饭店。郑连福能够在北京饭店里担任宴会总管,对这个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来说,也算是命运里最好的安排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当天,建国后的首次国宴就安排在了北京饭店。郑连福作为北京饭店的宴会总管,也就成为了这次开国国宴的总负责人。

小小的杂活工,也成为了国宴的总管家。

图-北京饭店位于北京市中心,漫步五分钟即可抵达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与繁华的王府井商业街仅咫尺之遥

小小妙计解难题

郑连福在这次开国国宴上的表现十分精彩,所以在之后多次重要国宴上,他都成为了政府钦点的宴会总管家。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来到了1959年的九月份,马上将迎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庆典。

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各项经济、文化、政治形势也一路高歌,朝着更好的目标前进。

为了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国的风采,也为了增强全国人民共同迈向更好生活的信心,我国政府决定,在1959年国庆期间举行一次招待会,宴请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贵宾,以及我国各地的人民代表,这次宴会到场的人有足足5000人。

这么大规模的宴会,显然北京饭店是容纳不下的。虽然北京饭店是北京城内首屈一指的高档饭店,可最多也只能容纳数百人。那么,这次宴会的地址应该安排在哪儿呢?

图-北京饭店

当时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即将落成,按照设计规划,人民大会堂占地7000多平方米,完全可以容纳下5000人次的宴会。能够在人民大会堂里举行国宴,也能向世界展示我国这座宏伟和标志性的建筑,其政治意义也很明显。

为了确保宴会万无一失,在确定宴会场地定在人民大会堂后,郑连福就开始了自己争分夺秒的筹备工作。

当时郑连福接到的通知是,宴会当天,大约有5000人需要同时进餐。如果按照每桌十个人算,那么要在宴会厅摆下500张圆桌。

郑连福来到了宴会厅,开始一步步拿着尺子丈量,对比宴会厅的设计图纸,计算和布置圆桌的摆放。

郑连福的眉头仿佛拧在了一起,他遇到了一个难题。

图-北京人民大会堂

从实际情况来看,宴会厅虽然有7000多平方米,宴请5000人甚至一万人都不算问题。可这次的国宴不同于普通的宴会,宴会召开时还有乐队进行演奏,还要预留下安全走廊、固定柜台和上菜通道等空间,加上30人的主宾席,那么会场的空间就显得十分拥挤。

怎么才能装下500张桌子呢?

郑连福一次又一次地更换了设计方案,但结果却出奇的一致,那就是无论怎样布置,宴会厅都没办法安排下500张桌子。

为什么非得放500张呢?

郑连福灵光一现,除了主宾席以外,他给每张桌子都多增加了一个人。因为使用的是圆桌,增加了一个人,并不会显得拥挤,却使得总体空间宽敞了很多。

一个令人苦恼的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但刚刚解决完这个问题,转眼郑连福就发现了一个新问题。这次国宴的用餐人员数目庞大,因此,在现场的服务员也高达1200人。

人民大会堂刚刚落成,不同于北京饭店内的布局安排,即使是再有经验的服务员,在时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面对陌生的场地,和庞大的宴会厅,也很难做到万无一失。在之前的演练中,总会发生服务员上错菜或者发生碰撞的情况。

如何在现场合理调度服务员?

如果服务员在上菜的时候迷路了怎么办?

再或者不小心上错了菜怎么办?

要是和宾客发生了碰撞又怎么办?

......

想到这些问题,郑连福感觉头都要炸了。他尝试过各种办法,但在演练中,还是会有服务员出错。等到宴会开始,会更手忙脚乱,不更容易出错?

图-人民大会堂宴会厅

怎样才能让服务员知道,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该停呢?

郑连福突然想到了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正是靠着三种不同颜色的灯变化,路口的车辆才可以有条不紊地通过路口,不会发生差错。

那在厨房门口装一个红绿灯怎么样?

郑连福为自己的这个主意感觉到兴奋,简直是个太完美的解决方案了。

当绿灯亮起的时候,代表服务员可以通行;黄灯亮起,代表进入准备工作;红灯亮起,服务员就不能再向前走了。这样一来,就能大大减少不必要事件的发生。

在随后的演练中,郑连福的这个小妙计,也确实证明具备非常的可行性。有了红绿灯的指示,服务员在演练中再没有出现过任何纰漏。

随着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郑连福心里的石头慢慢落了下来。可就在这个时候,几名警察同志找到了郑连福。

图-早期红绿灯照片

急中生智破难题

1959年9月30日,许多参加我国建国十周年庆典的外宾和全国各地民众代表陆续抵达了北京。

眼下,距离宴会召开只剩下几个小时的时间。虽然之前已经演练过无数次,在演练中也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可郑连福的心却怦怦跳个不停。

就在郑连福作者国宴召开前,最后的准备工作时,几名警察同志却找到了他。

“郑连福同志,国宴可以换一个地方召开吗?”

听到这句话,郑连福整个人的下巴都要被惊掉了。距离国宴召开只剩下了短短几个小时,怎么突然间要求换场地呢?郑连福冷静了一下问道:“是有什么问题吗?”

“就在不久之前,我们对宴会厅进行了安全评估,发现宴会厅吊顶上使用的木材太多了,而且有太多的电线,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火灾,不符合消防安全规定。你也知道,国宴这么重大的事,如果发生了一点点的纰漏,那么引起的后果,你我都承担不了。”

郑连福的脑袋轰的一下就懵了,只剩下了短短几个小时,自己上哪去找新场地呢?

原来,当年的人民大会堂使用的是木龙骨吊顶,尤其是宴会厅上方,全部都是木头结构,就连顶棚、地板和墙面也使用的都是木头。

而且在这些大量的木材之间,安放着许多的电线,零零总总有380多个接线盒,一旦有一丁点儿的火星,都有可能引发火灾,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其实在最初建造顶棚的时候,施工单位也同样考虑到了消防安全这个问题,所以给所有的电线都穿上了铁管,使电线和木架之间形成了隔离。至于电线的接口,也经过了反复的测试,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可北京市公安局例行检查时,还是认为布满电线的宴会厅顶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安全问题无小事,和电相关的安全隐患更是无处不在。

就在大家着急上火,商议着实在不行请示党中央,临时更换就餐场地的时候,负责建造人民大会堂的沈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容易发生电隐患的地方,不就是电线之间的接头吗?我们已经仔细排查过,没有电线出现破皮。但这种事很难说,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出现火情时,第一时间把火扑灭!”

大家突然间来了兴趣,仿佛抓住了最后的曙光。

沈勃说出了自己大胆的想法:“顶棚的位置不同于其他地方,就算发生火灾,也不能提着水来浇灭。我看中间有两米多的空隙,完全可以站下一个成年人。不如安排50名工人,每人负责一块区域,一旦出现火情,就用防火棉扑灭。”

这个办法很快上报给了领导,虽然方法有点笨,但确实也是当时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图-沈勃 (新中国著名的建筑师)

令人难忘的历史性时刻

当天下午,30名消防官兵和20多名施工组的工作人员身穿黑衣,爬上了宴会厅的顶棚,手里都紧紧地攥着一块儿防火棉。

他们眼睛紧紧地盯着四周,不放过每一根电线的接头。

晚上七点半左右,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我国重要领导人先后步入了会场,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头顶上竟然还有50名黑衣人。

郑连福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他紧张得手心都是汗。

他既要负责把控全局,还要盯着服务员们上菜,避免宴会厅出现什么纰漏。他总是时不时的抬抬头,看着亮堂堂的顶棚,不知觉咽了一口吐沫,表情十分紧张,就连说话的声音都有一点哆嗦。

郑连福不知道,当时负责宴会管理的许多人,在宴会召开时,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动作,那就是时不时抬头望一望顶棚那华贵的水晶向日葵吸顶。

图-毛主席

伴随着周总理激情洋溢的讲话,这次具有历史性时刻的国宴正式召开。

在接下来长达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虽然郑连福非常紧张,但早年丰富的宴会总管经验,让它依旧有条不紊的处理着一切事务。

参加国宴的宾客们纷纷赞叹,这是一场组织艺术展,也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国宴。可背后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宴会结束后,就在大家纷纷赞叹时,郑连福已经在家里的床上酣然入睡。为了这场宴会,他已经连续3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看到宴会顺利举行,一切都那样成功,郑连福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心情放松的他卸下了身上的包袱,有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

图-周总理

如今的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处的办公场所,更是我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

自从1959年这次国宴召开后,每逢宴会厅举行重大宴会,北京消防都会调派出30名消防官兵,在顶棚里布岗。

这仿佛也成为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民大会堂进行了现代化维修改造后,这一习惯才没有继续保留下去。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等厅室的顶棚都换上了不可燃的建筑材料,木龙骨吊顶也换成了钢龙骨吊顶。安排在宴会厅里的现代化消防设施,也在时刻守护着宴会厅的的消防安全。

有一位老消防员看到人民大会堂消防设施改建后,激动地流着泪说:“我们几十年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保护着大会堂的安全,今天终于看到了这里安装了现代化的消防设备,真的是太好了!”

从此以后,这些在宴会厅顶棚里的“天兵天将”,正式载入了人民大会堂的史册,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消防设施。

1.《30名消防是怎么死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30名消防是怎么死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4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