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月,北平正值严冬,清晨一位老人沿着城墙接近东南角建筑物(也称为“狐狸塔”)时,逐渐放慢了速度。
因为他嗅到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奇怪味道,随着他的脚步,这气味越发的浓烈。忽然,几条野狗吼吼地一通狂吠,一幅可怕的场景映入眼帘:不远处,一名身材娇小的女子扭曲地躺在一片血泊之中,英式的方格裙被扯烂,上半身血肉模糊,心肝脾肺等内脏均被割走。从白皙的皮肤看,应该是一名白人少女,但少女的头盖骨被打碎,脸部也因被利器反复刺穿,早已面目全非无法辨认,只有沾满血污的金色长发在冬日的阳光中格外耀眼。
一、无辜少女街头惨死,中外震惊
“卖报,卖报,西洋美女惨死狐狸塔,惨不忍睹!”报童比平日高八度的叫卖声,在北平的胡同里此起彼伏,打破了清晨古都的平静。
很快,现场引来的数百名群众里三圈外三圈围的水泄不通,闻讯赶来的警察,用草席盖住了尸体。时间不长,一名60岁左右的西方男人挤过人群,用颤抖的手掀开草席,看到尸体后当场昏厥。
濒临大崩溃边缘的北平,一起离奇凶杀案,刺激着所有人的敏感神经,让人恐惧地喘不过气来。
日军1936年就已经占领了丰台,在城外虎视眈眈,战争的硝烟正一寸一寸整个皇城。
此时,享有特权的外国侨民,早有先知先觉的,脚底抹油,逃离了北平;另一边,又有大批贫困交迫的俄国侨民逃到北平(十月革命后残余的白俄经东北来到北平,由于没有生计,主要从事的都是非法的勾当),充斥在八大胡同在内的灰色地带。
在那个冰冷刺骨的冬夜,17岁英国少女帕梅拉,离奇惨死在谣传有“狐狸精”的狐狸塔下,尸体被刀捅的面目全非,血液被抽光,内脏被掏空。死状之奇、之惨,震惊中外。一时间,北平如炸了锅般,街头巷尾的老百姓议论纷纷,谁是凶手?为何竟下如此毒手?
那晕倒的西方人,正是被杀害的少女帕梅拉的养父爱德华·维纳。1880年他为了学汉语,来到中国,后来如愿进入英帝国外交部服务,曾出任英国驻福州领事馆领事,1922年研究出版的《中国的神话与传说》,在学术界也影响很大。可以说,维纳当时的北平乃至整个中国的中上层都可谓人尽皆知。维纳夫妇一生没有孩子,他们收养了帕梅拉作为掌上明珠,视如己出,妻子死后,维纳便独自抚养疼爱有加。
女儿一夜未归家,养父维纳急得团团转,在外搜寻了一夜,次日清早,发现女儿惨死,悲痛欲绝。英国的《泰晤士报》、中国的《北华捷报》等各大报纸均对帕梅拉的惨死进行了着重的特别报道。
名士之女死于非命,中英警方不敢怠慢,破天荒联手,成立了联合调查组来探寻案件真相, 协和医院很多大牌的医生也出动了做法医的见证,这在当时极不寻常,创下先例。
二、命案难破,线索混沌不清
联合调查警方成立后,立即着手展开调查。于是警方首先从案发现场和被害人的详细信息开始查起。
经过对案发现场详细勘察,警方得到了以下信息:
1被害人面部被破坏,难以辨认。这说明此案凶手可能与被害人相识,不想尸体被很快辨认。
2体内器官被摘除,而且很专业手法。这可能是仇杀,而且这样专业的手法,凶手很可能从事过医生、厨师、屠夫等解刨类职业。(考虑当时的医疗技术,应该不会是器官倒卖类的作案)。
3受害人裙子被撕破,经过甄别案发不久前时,发生过性关系。
4角楼附近并没有多少血迹,说明这里不是第一现场。尸体多处骨折,这是被杀后从角楼城墙被抛下导致。
5昂贵的钻石手表依然戴在少女手腕上,又暗示凶手不是谋财害命。
警方通过对被害人的调查也得知:帕梅拉·维纳从小生活在北平,她天性开朗独立,北京话讲的贼流,平时喜欢骑自行车在胡同里闲逛,与街坊们都很熟悉,大家都没有把她当成外国人,可以说是人见人爱了。
遇害前三天,帕梅拉特地穿着漂亮的裙子,去过照相馆拍几张照片,来庆祝不久将跨过的18岁。照片里她穿着精致的裙子,充满青春活力。
案发当晚,帕梅拉与两位女伴同去滑冰,傍晚7点左右,帕梅拉嘀咕起自己得回家吃晚饭。分手时,一名同伴问:“你一个人骑车回家,你不害怕吗?”帕梅拉耸耸肩说:“我我对这里这么熟悉,有什么好怕的?北平对我来说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
几个小时后,帕梅拉被残忍的杀害。
接着,警方对被害人的养父进行了调查。维纳性格有些古怪,而且有暴力倾向,几年前因用马鞭袭击他人,而被迫离开外交官岗位。他还极力反对爱女交男朋友,还曾经打伤了一位好逑君子的鼻梁。而且养父身上还存在一个很大的疑点:狐狸塔下的尸体已是面目全非,为何维纳居然一眼认出是爱女尸体。难道是养父所为?任何一种可能,在真相面前都是平等的。
于是警方马上搜查了维纳的家。但是从房东提供的不在场证明和对其住所的现场侦察,排除了他作案的可能。
同时警方也在案发现场周围进行排查,寻找目击者和可疑人员。
很快又发现了一条新线索,一名黄包车夫有重大作案嫌疑。
他经常在狐狸塔附近揽客,而且他车里的靠垫上有不明血迹。但车夫对此的解释是:“有血迹不假,不过这是前晚一名打架受伤的美国士兵坐车时留下的。”鉴于当时没有DNA检测技术(DNA是由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发现),也没有其它的证据证明车夫的嫌疑,所以这条线很快就索断了。
正在案情一筹莫展陷入僵局时,有一名女子前来报案。该女子以经营房屋租赁给外国人为生计,听说此案后警惕性大增。打扫卫生的老妈子向她汇报说,在加拿大租客潘夫德的房间里居然发现了沾血的手帕和匕首。于是警方立即逮捕了潘夫德,但经过连续几天的调查和多番盘问后,并没有发现此人作案的确切证据,只能不了了之。
然而在调查潘夫德时,警方有了意外收获。潘夫德常常在北平附近的郊区打猎,并且与风流成性的美国牙医普伦迪斯交往密切。后者在京郊的山上有座宅邸,常邀请女孩去那里聚会,强迫她们全裸跳舞,发生性关系。
很快普伦迪斯被警方传讯,但他一口咬定,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少女帕梅拉,且凶杀当晚一直在电影院看电影。不知何故,警方相信他所言非虚,没有展开后续调查。
凶案再一次地陷入胶着状态,中英警方束手无策。时间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距离1937年7月7日这个改变历史的日子已经迫在眉睫,日军兵临城下,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包围了北平,四九城内人心惶惶,苦于无决定性证据的警方,在1937年6月匆匆结案。英方的结论是,这可能是个找不到妓女的北平当地人作案。迫于外交的压力下,脏水就这样泼到了中国人头上。
英方匆匆结案,难道是担心西方人犯下如此人神共愤的凶案,会引来东方人的耻笑和抨击?索性嫁祸给子虚乌有的东方“凶徒”,更为有利?这一切都已无法得知。
三、悲情父亲追凶不懈
看到中英警方煞有介事的结案报告,维纳悲愤欲绝,压根也不相信这样的说法。他坚信杀害帕梅拉的非西方人莫属,且此人足够富裕,以至于不会偷走女儿的钻石手表,并且要彻底毁坏尸体,好让她不被辨认出来,以作掩盖。
维纳要求警方继续调查,但遭到拒绝。于是,他干脆自己出钱,雇人追寻真凶。他重金聘请侦探,从北平八大胡同(这里充斥着妓院、鸦片馆和皮条客)查起,寻找任何与女儿之死有关的线索。
皇天不负有心人,一个名叫玛丽的俄国妓女被维纳找到。案发当晚她看见一个金发女孩来到她所在的妓院,当时身边有三个外国男人陪伴,其中之一就是普伦迪斯。之所以能认出风流牙医,因为玛丽之前曾前往其公寓裸体跳舞,并说他手里总是拿着打猎用的那把匕首。三人将帕梅拉带进楼上房间,过了一会,只听到两声惨叫及重物落地的声音。玛丽满腹狐疑,惊魂不定,而且另一名妓女也讲述了类似的情形。
那位曾被警察叫去嫌疑人黄包车车夫,也被维纳找到。车夫道出真相,他说在当晚十点多曾带着三男一女四名外国人前往一家妓院。之后便在门口等候,差不多两个小时后,四人再出现,酒气熏天,女孩衣不遮体,脸也被挡住。三名男子要求前往角楼,并拔刀威胁,绝对不能将载过他们的事说出去,不然就将车夫全家干掉。
跟维纳讲完后,黄包车夫很纳闷,自己被警方传唤时,已经将事情原委一五一十道出,未有丝毫隐瞒。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为什么维纳听到的却是美国士兵受伤流血的版本?
警方最初调查显示,帕梅拉头骨为钝器打碎,遇袭时应与凶手正面相对,这一推断说明他们可能相识,但牙医普伦迪斯却一口咬定并不认识被害人帕梅拉。但随后,维纳拿到了一张普伦迪斯在案发一个月前为爱女开的一张处方单,也就是说上两人不仅相识,而且普伦迪斯给帕梅拉做过拔牙手术。查到这里,想到普伦迪斯漏洞百出的证词,维纳不寒而栗。
根据搜集到的种种证据,少女帕梅拉遇害案拼图逐渐完整清晰。
案发当日下午7点,帕梅拉与同伴分手后想起最近吃饭时牙疼,便去找牙医普伦迪斯进行治疗。治疗之后,普伦迪斯恶从心头起,先是邀请她参加他的party,涉世未深的帕梅拉欣然前往,之后他与另外两人与醉醺醺地帕梅拉(尸检发现血液中含有酒精)一起来到妓院。在被要求发生性关系时,少女坚决抗拒,最终场面失控而丧命。打死名流之女,为了避嫌,三人一不做二不休,毁容弃尸角楼,并取走器官,布下迷魂阵。
推测出真相后,老泪纵横的维纳,颤抖着写成一份150页的调查报告,强烈要求重新调查此案,但却遭到英国检察机构的拒绝。
此时普伦迪斯早已不见了踪影,维纳断定他仍在在中国,苦苦寻找凶手十几年。然而战乱延绵、当局阻挠、案件搁置,最后不了了之,凶手逍遥法外。
几年后,经历丧女之痛的 维纳在收集证据为女伸冤之际又被日军关进山东潍县集中营。1951年,维纳恋恋不舍,离开新中国首都北京,回到英格兰故乡。3年后,精神错乱的维纳含恨辞世,轰动一时的帕梅拉案也走入历史深处,逐渐被人遗忘。
四、迟到的真相,在世界面前揭示
78年,弹指一挥间。2013年世界侦探小说的奥斯卡奖——埃德加·爱伦·坡奖,公布了获奖名单。其中,最佳犯罪实录奖被一部以近代中国为背景的纪实作品《午夜北平》获得。
这部非虚构的《午夜北平》问世,让人得以重新认识了少女帕梅拉的惨案。普利策奖得主、全美科学作家协会主席黛博拉·布卢姆大加赞赏:“最佳的犯罪故事就是那些揭开长期笼罩着我们时常萦怀的历史阴霾的真人真事。而保罗·法兰奇的《午夜北平》当之无愧。随着‘二战’前北平一位年轻女士血腥死亡的神秘面纱逐步揭开,法兰奇带领着读者踏上了穿越这座城市盘根错节的大街小巷和同样盘根错节的政治迷宫的旅程。这是一个在本质上与任何现代惊悚小说同样富于悬疑的真实故事。”
该书作者法兰奇,写作期间也是辗转中外,历尽艰辛。他先从伦敦国家档案馆死者养父当年的手稿入手,沿着所有可能线索,翻阅了所有外文案卷(中文档案尚未开放),走访案发地点和相关人员,为这一桩神秘案件最终揭秘,还原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前不久,姜文导演的新作《邪不压正》中,也是以本案帕梅拉的死作为剧情推进的主要线索,贯穿始终。可以说,这个案子在观众眼里不是一个主要剧情,在电影里却是异常重要:
1是帕梅拉的死,中断了朱潜龙与蓝先生的饭局;
2也是此案引发李天然两次的屋顶追踪朱潜龙;
3接着电影里以抓几个高丽替死鬼结案,朱潜龙发表了“邪不压正”演说变成大英雄;
4最终老亨德勒大夫“被自杀”后,遗书里也说自己杀了帕梅拉。(影片里老亨德勒的行为和“香山天体营”等也都暗示他就是真凶普伦迪斯)
《邪不压正》中关于此案的具体分析本文不便展开,如有机会再刨析。不过由此可看出,帕梅拉案在当年北京有多么大的影响和一连串的副作用。
欢迎评论、转发本文
也可以订阅本号:说不到一块儿
写有内容的文章,做有内涵的号。
1.《1937年的帕梅拉之死的凶手是谁》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937年的帕梅拉之死的凶手是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50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