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喀秋莎”三个字映入眼帘,你会想到什么?美丽的俄罗斯女孩?旋律优美的苏联歌曲?当然,别忘了她是横扫战场的大杀器——卡秋莎火箭炮。
说她是大杀器是不为过的。二战时期的德国军队首次亲密接触到她的时候,就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和精神震慑。
1941年7月14日,德国军队截获了苏联的一批物资。当这帮倒霉蛋正沉浸在喜悦之中时,突然听到空中大批的飞行物呼啸而来,周围瞬间变成一片火海,几百名德国士兵被炸上了天,周边的工事碉堡哨卡等所有地表也被摧毁殆尽。
幸存的德国士兵被吓破了胆,认为这样威力巨大的武器非人间所有,应该来自魔鬼撒旦,称其为“魔鬼火炮”。其实,“喀秋莎”并不是火炮,随着战争的继续,她的神秘面容真正展现在他们面前。
说起“喀秋莎”的前世今生,必须追溯到1917年。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了增强国防力量,各种武器的研究被提上了日程。
1923年,苏联的气体力学研究小组研究出了射程上千米的火箭弹。随后火箭弹服役于苏联空军,装备在战斗机上进行空战。
此时的火箭弹其实相当于咱们北方过年时玩的“窜天猴”,速度慢、精度也不行。在与敌军空战的时候,一旦命中将会给敌机致命的打击,一旦没了准头,真就相当于放出去了一枚“窜天猴”。要知道,这“窜天猴”的价格颇为昂贵。于是,火箭弹的进一步研究渐渐被搁置下来。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没想到在空军界基本没用的火箭弹,在陆军领域却大放光彩。当苏联工程师们试图把大号火箭弹运到卡车上的时候,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了——何不安装到卡车上进化成为地面武器呢?
“喀秋莎”火箭炮成为地面武器
1939年,经过多次改良和实验,一辆挂载了火箭炮的卡车BM-13-16展现在苏联研究人员的面前。卡车之上是8条工字型导轨,上下挂载16枚火箭弹,导轨可以呈90角度转动。
她貌不惊人的外表中蕴含着巨大的破坏力,在数秒的火力测试中,前方的椭圆区域中顿时出现了相当于几个足球场的火海。而灵活又有动力的载具——卡车则让她在打完这16枚火箭弹后能迅速转移位置,到达下一个打击目标。
苏联研发出BM-13-16型火箭炮后,实施了严密的保密措施,以至于操作的将士们也不知道确切的型号名称。由于卡车上标记的字母K为“共产国际”俄文的首字母,所以苏联将士们亲切的称其为“喀秋莎”,而她本身的型号却很少有人知道了。
二战后期,随着“喀秋莎”火箭炮加入战场,苏联在战场上的火力得到了极大的升级。无论是阵地战和攻坚战,她都是无情的战场清扫机器。
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军队利用“喀秋莎”和德军的火炮部队在阵地对射,瞬间让德国人哑火。
1945年的柏林战役,苏联军队降下“喀秋莎”的角度,采取平射,瞬间摧枯拉朽,德军的所有工事和哨卡均成为耳聋者的耳朵——摆设。
由于“喀秋莎”在空中呼啸的声音酷似欧洲的一款经典的乐器——管风琴,每当德军聆听到这样的声音,就好像听到了死神的声音,所以被形象的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二战结束后,在1950年的朝鲜战场,“喀秋莎”在志愿军的手里更是大放异彩。我志愿军充分利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游击战术,重创美军和韩军。
1950年10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20万人浩浩荡荡进入朝鲜战场。我志愿军参战人数按理来说确实不少,但是武器装备跟敌军相比却异常地落后。
旧中国军阀割据,在中华大地上打的很热闹,但用的武器没有一个是自己造的,都是美、英、日、德等国家的军火商卖给我们的。正如当时流传的一句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也基本靠缴获为主,这就导致武器都是杂牌,种类繁多,且良莠不齐。
由于各种武器流派不同,三大战役之后,为加强装备效率,我军开始有意识、有重点的对部分精锐队伍配备统一装备。配备装备按照谁缴获谁优先使用的原则。譬如林彪领导的第四野战军消灭国民党精锐较多,自然而然就配备了全副的美式装备。至于其他的部队,则大多数用的都是万国品牌。
这一问题在解放军进入朝鲜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彼时,我志愿军的装备依然大多数以杂牌为主。在第一次战役之前,我军的装备落后到什么程度,据说当时武器最精良的第四野战军一个军的火力都不如美军一个团的火力。
提高武器弹药的质量和数量,成为我军迫在眉睫的重要事项。在入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后,我军缴获了大量的联合军(当然主要是美军和韩军)的弹药。在百废待兴之时,后勤保障部门也开始批量生产弹药。
1951年2月14日,我志愿军炮兵第21师迎来了一批神秘的苏联“客人”。这批客人不是别人,正是上文提到的,在二战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喀秋莎”火箭炮。
炮兵第21师是一支有光荣传统的队伍,由第四野战军第48军143师改编而来,大家耳熟能详的董存瑞就出自于这支英雄的队伍。这批苏制武器刚运过来的时候,由于十分机密,所以将士们不是太清楚到底是个什么武器,只知道威力很大、十分厉害。
武器引进了,但如何有效使用,这成为了横亘在我军将士面前的难题。解放初期,我军将士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虽然在引进“喀秋莎”的时候同时也请来了苏联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但是不客气的讲,短期要培训成功,实在是不现实的事情。
针对这种情况,我军采取了速成的培训办法,即只练实操,不讲道理。虽然我们的战士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脑子灵。不到一个月的时间,21师的将士们就已经基本上学会了如何使用“喀秋莎”。
1951年4月初,“喀秋莎”随21师秘密开进朝鲜战场,磨刀霍霍,沉浸在武器优势美梦的联合军从来也想不到,噩梦似乎已经揭开了序幕。
在朝鲜战场上,对于“喀秋莎”火箭炮运输十分小心。为了防止被敌人的侦察机发现,“喀秋莎”往往走隐蔽的小路,全身遮满炮衣,并饰以松枝。这样保密,就连志愿军自己见到“喀秋莎”部队,看到车上的工字钢架,以为是工兵车辆。
当时的志愿军总指挥彭德怀对配备了“喀秋莎”的21师也特别重视,多次勉励将士们要发挥火力优势,对敌人以致命打击,并且强调对于“喀秋莎”火箭炮的配备和参战,必须要经过他本人的同意。
1951年春夏之交,经过五次大的战役,美联军受到我志愿军的顽强狙击,回到了三八线以南,至此双方呈现胶着的对峙状态。但装备精良的美军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在8月迅速调动陆空火力,在三八线的东、中、西三线展开了凌厉的攻势。
在猛烈的陆空炮火之下,美军一度占据了我军的部分阵地。为挽回战争颓势,彭总下令21师“喀秋莎”火箭炮兵203团、202团和201团三箭齐发,分别驰援东、中、西线。
203团的对手是美军第7师,参加过一、二战,是一支老牌劲旅,凭着装备精良、经验老到、作风硬朗,目前已夺取了我军的后洞里阵地。但要知道,他的对手203团正是董存瑞的母队,以敢打敢拼、行动迅速、出其不意著称。
这是“喀秋莎”火箭炮兵的第一仗,必须要稳稳当当、从长计议。火箭炮兵的优势就是火力猛,但同时劣势也很突出,就是目标庞大、移动和填装耗时。如不能确保一次性打击成功,一旦暴露,美军强大的空军力量将会给予火箭炮兵致命的打击。
在多次开会研究之下,21师迅速为203团制定了作战计划。首先,布置时间选在黄昏,开炮时间定在夜间,便于转移和隐蔽。其次,24门“喀秋莎”火箭炮共计384枚火箭展开一次性倾泻性打击,在打击完毕后迅速撤离,离开原有位置。
1951年9月1日夜间,正当美第7师的美国大兵们迎着习习的半岛微风小憩的时候,哨兵们看见空中无数个火球从空中飞驰而来,同时听到刺耳的哨音。还没来得及叫醒其他战士,整个阵地就淹没在硝烟和火焰之中。
当我志愿军步兵冲上后洞里高地的时候,现场的工事和设备已经无影无踪,土地被翻过了一遍,700余名敌人当场尸骨无存,整个阵地上幸存两名美国大兵,全部被强大的波动震的昏厥过去。此役过后,有美军甚至公然抗议,声称我军违背了国际条约,率先使用了原子弹。
奔赴中线的202团遇到了一个硬骨头——美军骑兵第一师。名为骑兵,其实是一支纯机械化队伍,目前已占领我添木洞等阵地。
这支队伍的战术让志愿军感到无奈。当志愿军猛烈的炮火轰击阵地时,他们就躲进坚固的工事中,避而不战。而当志愿军步兵冲锋的时候,他们又架起机枪大炮对我军一通扫射。如此几番折腾下来,志愿军也没脾气了。
兵不厌诈,破解乌龟战术的关键在于,如何让敌人从龟壳里边出来。202团为美军骑兵第一师制定了一套诱敌战术。在攻坚战当晚,我志愿军47军利用山炮、榴弹炮、重机枪等武器,对敌方阵地进行了短暂而又猛烈的炮火轰击。轰击完毕后在阵营中吹响冲锋号,但按兵不动,引诱美军钻出工事。
当美军出了工事架起机关枪的时候,202团的“喀秋莎”火箭炮开始了她的表演。在之前的战役,敌军对我军火箭炮的印象只限于A3火箭炮,其相对较弱的火力让美军也放松了警惕,所以当“喀秋莎”如狂风暴雨般倾泻而下的时候,敌骑兵第一师的战士们都傻眼了。原本坚固如铁的工事被打成了泥巴,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出了工事的敌军瞬间灰飞烟灭,800余美国大兵阵亡。这次战役为“喀秋莎”火箭炮和步兵配合作战提供了教科书般的战例。
同时,在西线支援的201团也捷报频频,共计发射“喀秋莎”火箭炮5次,在晚笛洞、板桥洞一带歼敌美军第28旅700余人,并成功夺回了失地。可以说,21师“喀秋莎”火箭炮的首次亮相可谓完美,在天崩地裂般的箭雨中,美军的夏秋攻势也随之瓦解。而真正让“喀秋莎”火箭炮大放异彩的则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在经过了一段平稳期之后,1952年10月14日,志愿军五圣山阵地突然遭到美军装备精良的两个师的猛烈攻击,上甘岭战役由此拉开了序幕。
五圣山战略地位重要,是通往朝鲜腹地的锁钥。如果美联军在五圣山拔得头筹,挺进平原,其先进的机械化部队就有了用武之地。可以说,失掉了五圣山,我志愿军将无险可依,朝鲜战场的形势将对我方极为不利。五圣山前边的两个高地,则成了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这个区域就是上甘岭。
此战役中,志愿军和美联军都投入了大量的火力支持和兵力。美军还特地调来了3000多架飞机实行大规模的轰炸,并称此次行动的代号为“摊牌”。“摊牌”者,表明目前还十分骄傲的美军对于朝鲜战场已经失去了耐心,想用密集的火力和先进的机械化部队碾碎战场的一切。
战斗伊始,据说在我方上甘岭阵地每秒钟就有6枚炸弹落下,我军在地表精心布置的工事被悉数清理干净,整个山头的岩石和地表都被破坏了。
在敌人凌厉的炮火之下,志愿军第15军颇有伤亡。但志愿军没有被美帝国主义纸老虎所吓倒,迅速调兵增强火力。当时上甘岭战役的指挥秦基伟被问到需要什么武器支援的时候,不假思索的回答“喀秋莎”火箭炮。于是在上甘岭战役的第二阶段,“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09团被编入当时的炮兵群,配合步兵支援战场。
果然,当“喀秋莎”来到战场,整个我志愿军炮兵群火力有了质的飞跃。1952年10月14日,在争夺五圣山前沿的高地关键时刻,志愿军先用山炮、榴弹炮等普通炮火进行攻击,随即燃起信号弹,迅速在十三分钟之内发射出三百余枚“喀秋莎”火箭弹,等敌方阵营被“喀秋莎”撕碎之后,步兵开始挺进打扫战场,当晚就全歼守军,夺回失地。
美联军见势不妙,迅速增兵支援,似乎没有放弃的意思。209团的24门“喀秋莎”火箭炮随即再次进入战场,再次全歼敌人增援兵力。
上甘岭战役,敌我双方前后展开了大大小小的拉锯战竟高达四十余次。209团的完全听从指挥,紧密配合我军的步兵,出战十余次,指哪儿打哪儿,重创美军,且获得我志愿军步兵赠送的锦旗一面,上书:“百发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此次战役,美联军发射炮弹190余万发,轰炸机扔下来的炮弹5000余枚,直接将我方高地的山头削低了2米之多。由于“喀秋莎”超高的效率,我军只耗损了40余万发炮弹,在敌人装备兵力都占优的情况下,以伤亡11000人的代价换来了敌军25000人的伤亡和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西方媒体对此大为震惊,称此次战役为另一个“凡尔登绞肉机”。
“喀秋莎”在朝鲜战场的表演其实才刚刚进入高潮。在接下来的金城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又展示了她的机动性和白天作战的能力。
1953年1月,朝鲜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由于美军在战场上损失惨重,且插足于朝鲜战争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失去民意支持,黯然下课,新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急于从朝鲜战场的泥淖抽身,早已厌倦了在战场上给南朝鲜李承晚集团撑腰。于是,双方由战场上移到了谈判桌,双方决定择日停战。
但是南韩总统李承晚此时却不肯放弃这个把美国拖下水的机会。他在中美之间上蹿下跳,在交换战俘等事件上用一些小动作破坏谈判。
这种小丑一样的把戏彻底激怒了我志愿军。彭德怀在详细分析了战局之后,认为此时我方为有利方,决定继续扩大战果,以凶猛的攻势震慑美联军,以战逼和。
此时的我军火力支援已经跟刚进入朝鲜战场不能同日而语。光迫击炮就有1483门之多,还有高射炮、反坦克炮等。当然,此时21炮兵师的“喀秋莎”火箭炮已经被运用的特别纯熟。跟之前只在黄昏或者夜晚才敢开炮不同,金城战役中,21师的“喀秋莎”火箭炮兵团已成为奔赴前线6个军的标配,与步兵配合默契。此时,我军与敌军兵力相比为3比1,火力上为1.7比1,各方面呈压倒性趋势。
火箭炮兵第201团在与美联军的最后一役中采取了前后配置,逐步推进的战术。首先让一营在距离敌人阵地5000米处架起火箭炮,来掩护步兵进入阵地,同时让二营在距离敌人阵地2000米处布置阵地,来打击地方纵深阵营。敌人的阵地被攻陷后继续向前推进。
在金城战役中,21师火箭炮部队对敌进行了69次致命打击,协同大部队歼敌达9万余人之多,协同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美联军被迫停战,退回到三八线以南。而装备有“喀秋莎”火箭炮的21师真正成为朝鲜战场上的“炮兵之王”。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喀秋莎”火箭炮也有她的弱点。一方面精度差,受到天气的影响容易散射,故不适合近距离作战。另一方面,持续性较差,一次射出如此多的火箭,需要较长时间的安装。此外,火箭炮发射的时候动静较大,冲天而起的烟火容易暴露目标。一旦目标被暴露,“喀秋莎”火箭炮又表现的相当脆弱,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一旦被机枪扫射中运载的火箭导致爆炸,都会车毁人亡。
更重要的一点是,“喀秋莎”火箭弹的造价不菲。我国在建国初期,底子还比较薄,经济实力比较差,但据说“喀秋莎”一发就需要60两黄金,赶得上当时富农一年的收入。所以,当时我军评价“喀秋莎”火箭炮用“娇”“骄”二字形容。一方面,她的造价昂贵,比较娇气,另一方面其战绩也确实骄人。
瑕不掩瑜,经过多次战争的考验,火箭炮兵21师在军中成了英雄之师。最具戏剧性的现象出现在的铁原反击战中。此时已到了抗美援朝战役后期,火箭炮兵21师的202团配合我志愿军步兵作战,两次齐放,全歼美军一个师1000余人。此时,山头上的步兵对“火箭炮”的表现报以热烈的欢呼:“炮兵万岁!”自此,见到印有“84”车号的21师的车辆,兄弟部队都会让出道来,脱帽致敬。因为他们知道,“喀秋莎”走的越快,敌人被消灭的越快。
“喀秋莎”火箭炮作为一种武器,其实是很恐怖的,朝鲜战场上被其歼灭的美国大兵的尸体,几百辆卡车都拉不完。但是在那个时代,我军必须得引进她,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这在战争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们国家的人民一直爱好和平,但是一旦到了危及国家安全的境地,就必须报以铁拳。我们古代就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句子,毛泽东更是留下了霸气十足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朝鲜战场上的美国,就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喀秋莎”火箭炮已经成为历史静静地放置在军事博物馆,但是其保家卫国的优异表现,将永远为后人所称道。
1.《178万战力有多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78万战力有多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53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