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好东西不坚固,彩云容易散开,玻璃很脆。”
年初,巴黎圣母院火灾的消息在网络上继续生效,全世界的人都在为这个文化圣地的死亡默哀。
这座承载着法兰西民主文明历史的古建筑,独自在塞纳河畔经受过岁月的洗礼,它的存在不光是法国人民的历史缩影,也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巴黎圣母院
而近日,有动画界的巴黎圣母院之称的“京都动画”也遭遇了一场大火。有别于巴黎圣母院的意外失火,在人为纵火情况下被毁灭的京都动画,有人为之叹息,有人为之悲伤,有人为之愤怒。
这一桩桩一件件,不经让我想起,在1950年,那座被烧掉的富丽堂皇的金阁寺。金阁寺作为日本美的象征,它的烧毁无疑给了日本民众一次重大的文明冲击。
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也摘取这一历史事件原型,创作了在他的文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传世之作《金阁寺》。
巴黎圣母院无疑是美的,它身上留存着850年的历史底蕴,也伴随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而享誉盛名;京都动画无疑是美的,它为全球的动漫爱好者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温暖和勇气;金阁寺也无疑是美的,不仅在于它熠熠生辉的外在,也在于它身上所饱含的时光沉淀。所以这些美的消逝,才令我们无比痛惜。
金碧辉煌的金阁寺
也许大多数人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有原始的冲动和欲望,想要接近,想要拥有,想要追寻。可是在《金阁寺》中,一把火烧掉这座古寺的主人公沟口却说,“我要烧掉它,我嫉妒金阁寺的美。”
那么人类对于美究竟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是追寻,是拥抱还是欲毁灭?在这些美丽事物的背后,那些蠢蠢欲动的黑暗,又是如何形成的?
日本文学中对于美的探源:物哀论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当美好的事物日渐消逝,我们总会产生哀伤,惋惜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古人的诗词中也常有体现,
“劝君更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①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是什么?
而同样作为美好事物存在的京都动画与金阁寺却惨遭烧毁,这也不经让人想起,日本对于美学的思想渊源。在日本文学中,生出一个专门的词汇来形容这对美好事物所产生的真切感受。
《源氏物语》:物哀的代表作
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称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源于与外界事物连接所萌生的情感,这就是在之后日本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学概念----物哀。
物哀指的是人会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也为之所动。在事物的对面,人类自然涌出的那些真实情感,或愤怒,或喜悦,或恐惧,或悲伤就是日本的审美基调。而在这些基本情调的背后,是一种升华了的情感表现,“哀伤”。日本文学中,这种物心合一的哀才能表达他们内心浑然一体的感动。
就连日本国宝级作家川端康成也多次强调到:“平安潮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悲与美是想通的。
②物哀也是一种生死观
在以后的物哀文学发展过程中,这种求得永恒静寂的哀美也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特别是在川端康成后期的作品中,物哀更是渗透了无尽的禅宗思想:
美好事物的轮回总是“生生死死,死死又生生”,而逝去的事物也只是一种生命的变形,它们在死去之后,继承另一种生命的形式,这也是一种生的开始。
所以在日本传统美学文化看来,逝去,殒灭,它们蕴含的是另一种美,这就好像佛教思想中对于轮回的阐释一样,消亡带来的是新一轮的重生。
纵火案背后的动因解析:打破虚妄之美
被焚毁的金阁寺
“我喜欢史书上关于暴君的记忆。倘若我是口吃的、沉默寡言的暴君,侍臣们肯定惶惶不可终日。我根本没有必要用清晰流畅的话语美化自己的残忍。我的沉默已使一切残忍变得名正言顺。”
《金阁寺》中的主人公沟口如是说。沟口患有天生口吃,而因为他生长于寺庙中,从小周围的人都嘲笑他口吃的样子,还模仿他口吃念经。在沟口的心里,那些只通过事物表象来评判美丑的人,其实内心都非常虚妄,空乏。在他看来,生得健全,完美的这些人实是没有灵魂的空壳,而他们更应该品尝用沉默所带来的毁灭。
而当沟口真正接近他心目中美的极致“金阁寺”以后,他却发现真实的金阁寺,内心也是另一派空旷,虚无的气象。看着络绎不绝,慕名而来朝拜的香客们,感到愤怒不安的沟口企图通过火烧金阁寺来打破人们这种追寻虚无之美的幻想。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就曾提出,虚无主义是人类痛苦的本源。虚无主义认为,人受欲望和意志的控制,当欲望满足不了时,人就会痛苦,而为了摆脱痛苦,我们要抛弃世界的一切,回归自我,达到心灵的平静。
在靠近金阁寺的欲望达成以后,沟口发现的金阁内部的黑暗空无与外部赋予变幻的美,这一极大反差,深深地打击了他。或许,追寻极致美的背后所发觉的丑陋,才是人们想要毁掉美好的深层原因。
京都动画纵火案
京都动画纵火案中,犯罪嫌疑人青叶真司同样一口咬定,京都动画是一个可耻的“抄袭者”,他的行为只是为了打破这一丑恶的面貌。
趋近美是人类原始的欲望,而厌恶丑陋同样是人类内心的本能。美与丑互为对立,却又息息相关。
而正如金刚经的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事物皆为外相,如梦幻泡影。它们本没有极致的美,也没有极致的丑。人为赋予的美丑之间也不过是一些虚妄的外相,而为了这些外相去诋毁,去销灭,去牺牲又是否值得?
文学作品中对美丑人性的探究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就在他的《巴黎圣母院》中揭示了对于美丑的人性探究。雨果通过对小说中四个主人公的美丑对照描绘,像后世展现了一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壮丽图景。
巴黎圣母院
- 美的代表: 埃斯梅拉达
女主角埃斯梅拉达不仅外表生的美,而且内心也极为善良。她的美体现在禁欲主义者克罗德看到她都不禁生出无尽的欲望;她的美在于舍己救人的侠义心肠,一次为了救甘果袜与他成婚,一次在丑男卡西莫多受刑口渴时,送上甘泉。
- 极致的丑:克罗德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他的丑不仅在于他虚伪的外表,而且还利用善良的卡西莫多去劫持埃斯梅拉达,而在爱而不得之后,将杀人的罪行嫁祸给 埃斯梅拉达,最后使这个美丽的女孩受刑死去。
- 美与丑的结合
身为近卫军队长的弗比斯外型极为俊美,让美丽的姑娘埃斯梅拉达也一见倾心。但真实的他却是一个举止轻浮,喜欢玩弄女人的人。他的甜言蜜语和亲昵举止让埃斯梅拉达坠入情网,对他死心塌地。但当埃斯梅拉达被诬陷伤害他以致被处以死刑时,弗比斯却冷眼相向,没有为她出庭作证。
电影剧照:巴黎圣母院
最后我们的男主角卡西莫多,他天生独眼、驼背、跛足,十四岁又被钟声震破了耳膜,成了聋子。在人们看来,他就像是一尊被打碎了又没能好好黏上的巨人雕像,丑陋不堪。但就是这样一个人鬼厌弃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对抗恶势力,一次次救埃斯梅拉达于水火之中,最终将伪善的克罗德杀死,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一同死去。
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曾说,“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但我们的生活却恰恰相反。
当我们将艺术的美挂在嘴边,记在心里时,我们的感受就会变成一个沉重的秤砣,将我们无限拉往黑灰的尘土。在追求极限美的过程中,人也就渐渐迷失了。
整容风靡,嘲讽丑恶,这就是当今人们对待美丑的基本观。但正如雨果笔下这形象迥异的四位主角,表面的美掩盖不了内心的丑陋,而外表的丑陋也无法隐藏真实的善良。
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虚无主义哲学同样认为,一切欲望皆是幻象,生生灭灭。
那么如果人类能够用更客观的眼光来对待美丑,用更穿透的视线去触达人心,那么追求表面的浮华美丽也就能够只封存在艺术世界之中了。
1.《丑男天生驼背是什么电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丑男天生驼背是什么电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6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