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说:“祭品如礼,祭祀如神。
”孔子说,祭祀,就要像祖先和神就在面前一样。
朱熹《集注》云:“愚谓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
那么,孔子所祭之“神”,具体指什么呢?
先秦,人们心中的“神”,主要是“天神”,其中包括祖先神——祖先逝后升天。
《说文》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小篆的“神”字,是形声字——“示”为“义旁”,“申”为“声旁”。
“示”,《说文》曰:“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许慎还说,“示”下面的“小”,实为“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他这是引用《易.贲.彖》中之语。古文“示”如下——
小篆“示”与古文“示”
段玉裁《注》:许君此“言天悬象,箸明以示人。圣人因以神道设教。”
“神道设教”,亦为《易.观.彖》之言。其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这是说,察观天体运行规律,其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亦无差错,圣人从中悟出“天道”之神妙,就将其运用于教育民众,使其皆都信服。
可知,“神”,即“天神”,其通过“垂示”天象而体现“天道”。
《周礼.春官.大司乐》:“以祀天神。”《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
“日”作为“天神”,也称“神明”。
《史记.封禅书》云:“或曰东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集解》:“神明,日也。”
“神”为“天垂象”,示天道,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证据,这就是甲骨文的“神”字。
甲骨文的“神”,写为“申”——
这个字,亦为后来的“电”字和“雷”字的初文,卜辞里,用“申”字表示“电”与“雷”。
当时的古人,没少经历“电闪雷鸣”,但不明其因,于是认为背后一定有“天神”在掌管、操作。这也是“雷公”“电母”等“神”被构想出的原因。
小篆“神”字,一定来自甲骨文“申”字。因为,《说文》曰:“申,神也。”
由此可知,第一,“申”在小篆中,不仅仅是“声旁”,也是“义旁”。第二,古人“神”的观念,最早是对天象不解其因而形成,也即与古人的观象授时活动有关。
河姆渡文化出土陶盆上的“太一”
观测天象以及观象授时,是中国原始宗.教产生的重要原因。
从考古证据来说,中国上古先民的“天神”概念,要比殷商甲骨文的记载早得多。
比较确定的是,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候的先民,已经不仅形成了“天神”理念,而且通过陶器、玉器上的图画将“天神”形象化了。
比如, 河姆渡文化陶盆上刻画中的“太一”;良渚文化璇玑形玉饰上的“太一”,等等。
良渚文化出土玉器上的“太一”
“太”,就是“大”,也是“天”。“太一”,就是“天上排在第一位”的最高神。
甲骨文中,这个最高神叫“上帝”或“帝”。
“太一”兼具阴阳,孕生万物,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阳”本字为“昜”,就是太阳;“阴”为“侌”,即云蔽日。
古人感念祖先,但又不知祖先故后去了哪里,便想象皆已升天。
这应该是先祖成为“天神”的缘由。
商王祭祀中,先公先王是重要的受祭对象。殷人认为,“上帝”至高无上,他们无法与之对话,只能通过先公先王转达自己对“上帝”的希冀祈求;“上帝”赐予的风调雨顺、无灾无病,也通过先祖先王显灵实现。
古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天神“太一”,住于天穹最高处的“璇玑”区;自己的先公先王居于具体星宿,比如,《左传》多处说到,高辛氏二子不合,惹怒天帝,于是让商人的祖先阙伯主管“商星”,让大夏祖先实沈主管“参星”,史称“参商二子”——世间为敌,在天上也永不相见。
先民们清楚,对故去的“先人”,已经埋入地下或者采用了其他葬法,又如何去到天上呢,遂逐渐形成了“灵魂升天”的观念。
屈原《九歌.国殇》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古人所云的“鬼”,最早并非指“妖魔鬼怪”,而是指人之死后“灵魂”。
《说文》:“人所归为鬼。”这个“鬼”,与“神以灵”之“神”,对称,皆指人没后的“灵魂”。
后来,大约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活人的“精神”或“意志”,也称为“神”了。
《荀子.天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这应该是中国古代最早讲述人之“形神”关系的论述,在当时的世界上,亦属翘楚之见。
古人认为“神”为“天神”,地上的叫什么?
叫“地祇”。
《说文》里,“神”字之后即“祇”字。许慎曰:“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
小篆“祇”字
“神”是“天神,引出万物者”;“祇”是“地祇,提出万物者”。
段玉裁说,“天、神、引”古音属一部;“地、祇、提”古音亦属一部。他没有深入剖析,但实际上,此间的确表明更古老的先民语言脉络及与阴阳哲学认知的联系。
《尚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释文》:“天曰神,地曰祇。”
《国语.鲁语上》:“岂为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大公及百辟神祇实永饗而赖之。”
甲骨卜辞中,“河”“岳”皆为祭祀对象。“河”,大约指黄河之“祇”;“岳”,很可能为“崤山”之“祇”。
先秦的时候,人与“神”是什么关系?
《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注》云:“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治。”
人为“神器”,亦称“神物”,这是从人为天设地造、万物之灵而言。
“神物”,亦指其他“灵物”。
《易.系辞上》:“天生神物,圣人则之。”《疏》:“谓天生蓍龟,圣人法则之。”
《淮南子.览冥》:“昔者,师旷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风雨暴至。”《注》:“神物即神化之物,谓玄鹤之属。”
但总体上,先秦,主要是战国时期,以“麟、凤、龟、龙”之“四灵”为“神物”。
到了唐朝,魏征奉敕撰《九成宫醴泉铭》,把“醴泉”也称为“神物”。这是受汉代谶纬之书的影响。
战国中期,起于齐鲁,有了“仙”一说。
后世,把“神仙”并称。其实,二者区别蛮大。“神”,就是“天神”。“仙”,则为人世能长生不老且有异能之人。
把“神仙”合并起来的,主要是道教产生之后所为。
1.《一神和多神什么关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神和多神什么关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66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