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是,第一次看到了“未删除的版本”的《芳华》。
当我看到男主人公追着从餐厅跑出来的猪和宣传思想精神的游行时,我心里隐约感到了什么。
当黑色的绸缎从天空中把伟人的照片盖住时,这个不安开始加速泛滥。
那个几分钟的战争场面“一镜到底”的威慑住现场所有的观众时,我们随着男主角一同感受到了精神上的彻底垮塌。
同时,那种不安,已经在心中成灾。
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凌晨时段,冯小刚的《芳华》宣布撤档国庆,原本定于9月30上映的影片,在做了多场看片会后,居然突然宣布改档,接受整改,的确令人惋惜。
在撤档已成定局后,《芳华》一行人继续做完了剩下的几场路演,有观众看完片子哭,也有制作人员在片后交流会上哭。
他们哭的共鸣点,也许夹杂了很多东西,但胖哥敢肯定的是,泪水的成分中,那个叫青春的东西是占比最多的。
这个版本是在冯小刚一众好友看完,给他提出众多建议后,冯小刚亲自删减了12分钟的版本。
而这次改版再回炉重造后,不知道又会丢失多少细节和片段。
今天不谈论《芳华》荧幕之外的事情太多,只谈谈电影本身,那些打动人的地方,和可能因此而遭受的非议。
(以下有轻微剧透)
《芳华》讲了什么?
不复杂,
讲的是一代人的青春,隐喻的是现代人的青春,而且涉及到了未来一代的青春。
你能清楚的看到充满着生命力的美好肉体,在时代和时间的磨损下,渐渐失去了光泽,令人唏嘘。
在《芳华》里,冯小刚做的是减法。
这有得也有失,有的人喜欢留白,凭借自我去感知体味;
有的人希望导演能成为操控情绪的大师,观众只想做牵线木偶。
而这次,冯小刚在影片中,大部分时间保持着克制。
但影片的精致和用心确实非常容易觉察出。
一开片,就是一段流畅的长镜头,把两位主人物丢进了历史潮流中。
何小萍被刘峰带入了梦寐以求的文工团,开始了新的生活,进入了新的集体。
整个镜头没有多余的拖泥带水,浸入式的把观众带入进了那个时代。
随后,我们提前看到了影片最为用力的高潮段落,文工团女演员们挥洒着汗水的妙曼身体,满屏的青春荷尔蒙排山倒海的侵袭过来。
冯小刚用青春最美好的片刻开了头,就是要你看到,岁月和时间的残酷,要你看到这些美好肉体,这些年轻人芳华渐失的无力挣扎。
人物的青春被集体所压制,而集体又在社会的剧烈变更下要求个体适应集体的转型。
个体用完了整个青春去适应变化,最后发现集体永远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们早已消耗了所有的芳华。
《芳华》靠人物推进故事、引发剧情张力。
所有的设置都是围绕人物而来,看完影片,也许你会忘掉剧情,但是你不会忘掉那些人物,包括一些触动你的、包含着人物的场景。
为此,冯小刚在影像化严歌苓小说的时候,着力设置了刘峰和何小萍两位主人物,其余所有的角色都以他们为中心设计,要么充当旁观者,要么充当对抗者。
可怕的是,这些二级人物,在对待两人时,要么沉默随大流,要么充当这股大流的黑手,没有人帮助这两位故事中“最善良的人”。
在《芳华》中,文工团不过是一个集体的隐喻,一个缩小的社会,在现实和中,作为一个时代符号,它其实具有高度的可替代性。
文工团是众多社会集体中的一小个,他们都在社会的巨变中发生着飞速的改变,被抛弃的永远是无法及迎合时改变的个体。
而刘峰和何小萍就是被抛弃和遗忘的众多个体之一。
他们无比的需要集体,崇拜集体,愿意为其牺牲一切,但最终却被集体伤害最深!
有的时候,观众会不断发问,究竟是谁,或者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悲剧?
这个问题,其实超出了冯小刚在《芳华》中所想表达的东西。
冯小刚说,
隔了那么长时间,很多细节模糊了,很多枝节丢失了,留下来的就是最主要的,我能想到去概括的词就是:美。
那种身体的、情感的,甚至是环境一起造的美感,就在心里孕育成长,放大,好像它自己也是有生命的。
取名《芳华》,冯小刚真的是想拍出青春易逝的那种残忍美感。
他赋予各位人物的功能性和个性都是在集体中的青春模样。
无论时代如何飞速变化,集团如何强大,人首先是作为个体来到这个世界的,都带着无法磨灭的鲜明印记。
故事为此,造就了两位差异明显的人物。
一出场就是失去个体的,完全被集体化为活雷锋的男主角刘峰。
他一开始完全失去了自我,总是想到位别人做事儿,于是旁人都认为他的善良是应该的,他服务大家伙是必须的。
一旦有一天,他有了私欲,想到了自我,大家就开始不适用了,开始慌了神。
所以,当刘峰听了邓丽君的歌,意乱情迷,开始给暗恋了几年,为了她放弃了提干培训,大好前途的她表白时,对方慌了,哭了,乱了,骂了,恨了。
一旁的女孩问她,刘峰有什么不好,摸一下又怎么样?
她说,谁都可以,就刘峰不行,谁叫他是“活雷锋”!
在集体面前,刘峰已经完全失去了个体性,就连他的善良也不被察觉和接纳。
所以,在社会巨变时,他最先遭受波及,突然就消失了,他回到文工团,物是人非,他被迫开始接纳新的集体,新的社会,没有人和地方再能为这个曾经的“神”提供一点庇护。
而何小萍来的文工团这个新集体时,充满了喜悦,吃饱饭,可以随便洗澡,还有军装穿,作为一个父亲正在流放的黑五类来说,能进文工团,算是向上流动了阶层,洗涤了成分,开始了新的人生。
可惜,这个集体,最终逼疯了她。
被同寝室的排挤,被同文工团的女性、男性排挤,最后被领导排挤。
她先后放弃了跳舞的梦,来到了服装班,最后她连文工团都待不下去,去战地医院当了护士。
她和刘峰相反,她一开始太个体了,太特殊了,她是拼命想融入集体,却因为自身个体的特质而遭到了排挤和驱逐。
刘峰在集体中寻找个体,他以为他有资格寻找自己的爱情,可最终失败了,遭受了荒谬的审查。
真是讽刺、痛心、愤怒!
何小萍在个体中不断寻找集体,她以为集体能给她的个体提供庇护,可最终她也失败了。
当上英雄的她,却精神上出了问题,被放进了精神病院。
影片中的那场战争,不过是恰好发生在那个时段,它加速了两人芳华的逝去,是时代转变中的一次重击。
无数人的命运被这场战争所改变。
那段6分钟的战斗场景,制作团队砸了700多万进去,冯小刚也送出了内地影片战争片中,最为惊艳的6分多钟长镜头,我们跟着刘峰,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个体的脆弱和幻灭。
但,这场戏的顶点还是刘峰最终的那个表情,他以为脱离文工团,来到战场可以继续完成英雄的使命,结果他错了。
战场没有英雄,只分活着和死了。
这场战斗结束后,刘峰肉体活着,可精神却死了。
他想死,所以选择留下来守护同伴尸体,马革裹尸是他当时觉得最好的宿命。
他没死,只是失去了一只手臂。
她也没死,只是疯了。
《芳华》的高潮戏提前了很多,何小萍在草坪的独舞算是高潮的开始,文工团解散的前夜算是落幕。
这一幕后,所有人都告别了自己的芳华。
对于,随后延伸开来的20多分钟,我不忍苛责,冯小刚把前面所有积累的情绪,在最后20分钟才提供了出口,而且是那种绵延的,不是立刻宣泄的那种方式。
你可以说这样的结尾太过拖沓,你也可能会在这20分钟里数次落泪。
冯小刚用这20分钟给予了情绪足够的挤压,但也造成了剧情的拖拉,喜欢与否,全凭个人。
在《芳华》中,大历史背景,那场战争,文工团,这些全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符合性象征,根本不是影片的主题,但《芳华》延期绝对是因为在这些地方触及了红线和敏感的神经。
其实,《芳华》是部非常纯粹的青春片。
怀念青春,赞美青春。
每一代人的芳华都值得回忆,不应该被忘记。
冯小刚多次表示,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没有背后那一层。这部影片就是那么多年来的一个欲望,想拍出来,我希望它最后出来的时候,治愈了我,也终将治愈很多观众。
虽然在影片中,我们接受了社会变革中,集体和个体全面幻灭,精神上的彻底垮塌,但影片在最后还是为观众送上了一丝暖意,一些治愈。
也许按照外人来看,刘峰和何小萍的转型失败了,可他们的知足反而给予他们一份平静,两人携手就抵御了外界,来自集体和社会的肆扰。
所以,在同学儿女的婚礼上,有人羡慕他们,虽然他们并非那么引人注目。
在告慰死去同伴后,分别的火车站。
何小萍问刘峰,你过得好吗?
刘峰回答,看和谁比了?和躺在下面的兄弟们比,我当然是幸福的。
来自社会的,集体的,或者其他地方的东西,一点一点扒光了你芳华时刻的美好,甚至盲目了你识别善意的双眼。
所以,懂得珍惜善良的何小萍最终选择了刘峰,因为她懂得善意不接纳的痛苦,她最能识别出在急速动荡下,保持着善意的那种勇敢。
不怪罪时代,不苛责集体,仅仅怀念我们的芳华,因为里面始终有美好,有善意。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将经历的阶段,我们选择当谁,来自你内心的选择。
《芳华》再次定档后,我会选择再去看一次,毕竟我们这一代人也会有纪念、怀念青春和芳华的一天。
那时候,片中的符号不会再是文工团,战争,集体,
但不变的始终是青春与时代的斯磨、对抗与妥协。
1.《一个拿红线控制的木偶是什么电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个拿红线控制的木偶是什么电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67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