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讨厌百度云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限制速度确实是最有共鸣的。
在 6 月被“喷”上热搜后,最近,百度网盘针对低频用户,推出了新的套餐付费模式——允许用户按照单次/单日购买加速包。
百度的意图很明显,巨大的成本压力之下,网盘需要通过更精细化的运营,尽快找到健康的商业模式。
但现实却是,在千元机都有了厂商内置云服务的 2019 年,坚持用“古早”百度云盘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按次付费,收多少合适?
百度网盘公布的限时特惠价是,5 分钟加速价格,按闲时和忙时,从 1.9 元—2.9 元不等;单日加速 5.9 元。
而根据页面显示的原价,限时优惠结束后,收费标准将提高至 5 元加速五分钟,全天加速 15 元。
经网友测试,在同一网络环境下,未加速前下载速度约为 1MB/秒,单次付费后可提升至 5MB/秒左右,和免费试用的极速下载速度差不多。
这个新套餐无疑是针对低频用户推出的,毕竟此前要为一个月用两、三次的软件支付 30 块钱的模式,打消了很多人的付费欲望。
对于百度网盘的新服务,网友似乎并不买账,原因还是太贵了。
在付费习惯已逐渐被培养起来的现在,用户愿意每月花 20 元看剧,花 10 块钱听歌,甚至花上百元买一个喜欢的软件,为啥偏偏不愿意给百度网盘付费?
网盘的中国式野蛮生长
和许多早期互联网软件一样,网盘这种商业模式也是 Copy to China 的代表。
Cloud Storage 作为一门生意,最早是由 Dropbox 团队在 2008 年开创的,最初的构想很简单:他们想通过云计算,让个人用户能够在互联网上存储、同步、共享本地文件。
仅用了两年,Dropbox 的用户数就突破了百万,2011 年,随着 Dropbox 完成 2.5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网盘的风口随即席卷全球。
在中国,华为 Dbank、115 网盘、微盘、酷盘等如后春笋般相继出现,随后,百度、腾讯、360 等重量级玩家的入局,则彻底引爆了一场网盘大战。
竞争进入白热化,争夺市场份额的压力也随之而来,网盘的玩法不多,比起并不怎么直观的传输速度,直接提升容量无疑更能直接击中消费者 G 点。
2013 年,一场血雨腥风的免费扩容战,在国内网盘服务商中拉开帷幕,金山网盘率先抛出了 100G 免费空间,360 紧随其后将力度提升至 360G,百度则一举让个人网盘迈入了 TB 级别。
作为这场大战的终结者,360 推出了 36TB 的免费空间,外加不设上限的空间奖励,在网盘大战如火如荼的那段时间里,我的个人云空间一度高达上百 TB。
但红火的表现背后,一些危机渐渐浮现。
当 2014 年初,几家头部网盘的用户数量纷纷过亿时,随之而来飙升的成本,就成为了巨头们都不可承受之“贵”。
一些市场占有率不高的服务商直接宣布退出,UC网盘、新浪微盘、360云盘等多家云盘服务商相继关停,仅 2016 年的前半年,网盘赛道上的玩家减少了一半,哀鸿遍野。
活下来的网盘用一只手就数的清,国内市场上 to C 的,也只剩下百度网盘和腾讯微云,而两家之中,由于百度提供的免费空间多,用户认知度高,因此占据了高达 61.6% 的市场份额。
屡屡被喷的百度网盘,出路在哪儿?
网盘生意一夜崩盘的背后,是很多公司最初抢着入局网盘时,根本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他们只是看准了所谓的云端入口、大数据价值,就像当时360 副总裁沈海寅所说:
“没人知道这些数据的价值,也没人知道怎么变现,大家一拥而上,只是觉得未来可能有用”。
但问题是,所谓的边际效应,在网盘的生意中根本不适用。
网盘的成本几乎都花在了硬盘上。自媒体 PaperClip 回形针曾为百度网盘算过一笔账:用户每存储 1TB 的数据,百度就要多花 320 元买硬盘,此外,每年电费和网费还要再多交 106 块。
这些费用不会随着用户规模扩大而被摊薄,用户越多,成本越高。
今年 6 月,针对“限速门”回应网友质疑时,百度也提到了网盘生意的困境:成本压力山大,要活下去,就只能靠控制运营成本。
百度说的属实,但也不全面,因为除了节流外,想办法让用户付费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是,这条路变得越来越难了。
网盘变现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将传输速度和存储空间作为产品出售。
围绕这个核心,有多样的收费模式,比如 Dropbox 让用户按扩容空间付费;以百度为代表的会员制付费,让客户以时间单位购买加速服务。
但在经过初期免费扩容战的恶性竞争后,吃惯免费午餐的消费者很难再产生付费意愿。
或者还有一种方法:通过“看广告,免费提速/扩容”的方式,向广告主索取费用,相应带来的是用户体验上的伤害。
百度网盘没有从未停止各种能带来钱的尝试。
比如把网盘作为一个流量入口,为旗下的知识付费内容平台导流,在别处实现转化。
在百度网盘的方寸天地中,广告、金融、feed 流、小度商城都曾以一种昙花一现的姿态出现过,但最终都无法带来更多的现金流。
说到底,把存储作为一项服务出售的时代已经过了。
Dropbox 最初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把人们从随身携带硬盘的繁琐中解放了出来。
但现在,人们有了更加简单便捷的选择,比如 iCloud、微软的 OneDrive,还有华为、小米等厂商自己的云服务。
有硬件收入做支撑的手机厂商们,无需要通过网盘来盈利,这是它们得以保持更优秀的用户体验。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网盘,它们的优势在于,不仅能打通了不同设备之间的文件同步,充当手机和电脑的云存储器,还进一步整合了办公应用,比如 iCloud 上就允许用户在云端直接查看特定格式的附件,而无需下载。
Dropbox 就是一个百度网盘可以参考的成功转型案例,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网盘的需求,越来越接近一个云时代的平台级“办公 OS”。
提供更精细的付费套餐,也许能在短时间内优化百度网盘的收入模式,但这终不是长久之策。解决不了用户真正的痛点,百度网盘始终难逃被“喷”的命运。
1.《115网盘怎么死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15网盘怎么死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70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