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这个词是炒概念的商业行为,而且并不属实,因为在40年前,也就是1980年,就诞生了中国首部科幻电影。
1、原著小说:1963年被禁,1978年变“超级IP”
1963年,28岁的童恩正已经是四川大学考古系的助教、峨眉电影制片厂的编剧和小有名气的科幻作家了。
这一年,他把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投给了《少年文艺》,但因为这个主角的华侨身份没有得到出版。
因为那时候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打倒“苏修美帝”,而这部小说中的“某大国”指向性不甚明确,而且旗帜也不鲜明。
1976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解放思想。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口号,郭沫若说“科学的春天来了”。
童恩正也在“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之后,将自己珍藏了15年的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发表在了当年第8期的《人民文学》上,同年就被评为“1978年度优秀短篇小说”。
主流期刊《人民文学》发表《珊瑚岛上的死光》意义重大,唤醒了科普作家的创作热情。
及至1980年,全国至少有三四十种专业科幻刊物和报纸,还有两百多种文学期刊、一百七八十种科普期刊,中国一千多种报纸都在竞相发表科幻小说,每年都有数百篇上千篇原创作品问世。
各位一定要注意上面提到的一个说法,“科普”,就因为这个词和“科幻”的争论曾经让中国科幻文学停滞了八年之久。
《珊瑚岛上的死光》横空出世,随即被改编成了话剧、广播剧,光连环画就有12个版本。用现在的概念来衡量,真是一个“超级IP”。
其中广播剧由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制作,乔榛饰演爱国科学家陈天虹,邱岳峰饰演马太博士,还有童自荣先生和刘广宁女士。广播剧播出后,造成了比小说更强烈也更广泛的轰动。
2、童恩正的科学家亲人们
我一直觉得《珊瑚岛上的死光》中华侨科学家陈天虹的人物原型是童恩正的姨父欧阳藻先生。
小说以华侨科学家陈天虹的第一人称展开叙述:
我就是当时“下落不明”的陈天虹。在这里,我不但要向你们介绍这次失事的原因和经过,而且也要介绍失事以后,我在太平洋某岛上的一段经历,一段令人悲愤也令人深思的经历。
……
我是一个华侨,出生在国外,从少年时代开始,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祖国就强烈地吸引着我。
欧阳藻也算是“华侨科学家”,而且无线电专家。
他民国金陵大学毕业,1945年被国民党政府派往美国学习雷达技术,后来定居美国。他被选为中国工程师学会美国分会会长,还在现在的南京大学成立了“欧阳藻奖学金”。
小说中提到了晶体物理学、高效原子电池、激光武器、激光全息电视等等在1960年代的中国真是有点“天方夜谭”。
因为即使在彼时的“美帝”,1960年,T.H.梅曼等人才制成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而最早的人造激光,连一张纸都穿不透,更别提做武器、成为“死光”了。
当然,这也与他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童恩正的父亲童凯1928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电机工程系,是中国第一批无线电工程师。
建国后,因苏联支持,受国家委派去四川建立了成都电信工程学院,他是无线电系主任兼学校的图书馆长。
有一段佳话不得不提,30年代初童凯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胡适是校长。
既是同事、领导,又同是留美归来,所以胡适担任了童凯婚礼的证婚人。
据说,后来求证婚者太多,胡适就一律婉拒,不再担任证婚人了。
3、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的艰难诞生
1977年,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了美国科幻电影《未来世界》,后以“内参片”的形式在小范围内放映。
当时,50岁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张鸿眉看了这部作品,这是她看过的第一部“科幻片”。
在《珊瑚岛上的死光》编剧之一沈寂的力荐下,张鸿眉也勇敢地接受了导演工作。
开拍之前她还去找谢晋导演加油打气,谢晋鼓励她说,最开始就做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接下来做其他的也就不难了。
大家可能不熟悉张鸿眉这个名字,但一定看过她参演的一部经典作品——《小城之春》,她就是电影中妹妹戴秀的扮演者。
由于广播剧之前受到欢迎,沈寂和张鸿眉决定使用剧中有过出色表演的配音演员,在幕前出演主要角色。
乔榛仍饰演主人公陈天虹,邱岳峰则“改正归邪”,由马太博士摇身一变成了大反派——维纳斯公司的总经理布莱希斯。
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与小说故事基本一致,讲述的是布莱希斯暗杀了研制出高效原子电池的科学家赵谦,他的学生陈天虹带着电池逃亡到了珊瑚岛。
在珊瑚岛上遇到了赵谦教授的好友马太博士,他受布莱希斯蒙蔽在岛上研制激光器。最后真相大白,陈天虹和马太博士联手对抗敌人。
1979年,剧组在福建东山附近取了珊瑚岛的外景,然后由海军登陆艇将他们带到一个荒凉岛屿上。
电影的主要场景就是孤岛和国外都市,孤岛还好办,华侨科学家呆的外国城市最难做。
因为经费和程序关系,剧组没办法去到国外拍,所以尽量搭内景完成,而搭内景的参考基本来自国外的电影和报刊。
因为是临时搭建的外国室内场景,完全是舞台布景的感觉,一尘不染,毫无生活气息,演员在场景中也没有归属感。
而都市外景只好依靠香港摄影师拍摄的影像资料,外景大部分放在了电影开场部分。
电影美术将马太博士的实验室设计成“现代化”的西方风格,制造出奇幻而唬人的感觉。
影片中除了“唬人”的场景外,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商业电影中的交通工具,对1980年的中国观众来说也是“奇观”了。
比如汽艇。
比如军舰。
比如还可以这样开的飞机。
还有被军舰上“死神的火焰”击落的飞机画面。
还有被击落后,追捕陈天虹的水族馆鲨鱼。
还有最后被马太博士研制的激光摧毁的潜艇。
据主创回忆口述,珊瑚岛上的“死光”是电影拍摄完成之后,在胶片上一格格模仿激光的样子把“死光”画出来。
影片结尾,马太博士岛被核弹彻底摧毁。
特技人员将细而干的黄土倒进盛满清水的玻璃缸,拍下黄土在水中徐徐散开的镜头,再把画面翻转,便造就了“蘑菇云”翻滚上升的场面。
《珊瑚岛上的死光》中反派都是外国人,那时候中国电影里的外国人都是由中国人来演。
邱岳峰老师自告奋勇出演反派角色,维纳斯公司的总经理布莱希斯。
因为他是“混血儿”(父亲福建籍,母亲俄罗斯人),眉眼、长相、金黄卷发,就是“外国人的样子”,而且翻译配音过多部外国影片,所以出演了这个角色。
1980年3月31日,《珊瑚岛上的死光》已经完成后期制作,也通过了上影厂的审查。
这天上午,张鸿眉在上影厂门口碰到了邱岳峰老师,两人就影片的完成情况聊了几句,还说如果需要修改可以帮忙。
然而晚上,张鸿眉就听到了邱岳峰自杀的消息。
那个冬天上海特别的冷,雨水也特别多。
看过邱岳峰译制片的人次多达几亿,可却因为他自杀是“自绝于革命事业”而没有太多人可以去送他。
《珊瑚岛上的死光》公映,广受观众欢迎。
2013年6月28日,电影频道放映《珊瑚岛上的死光》。刘慈欣在豆瓣上写了一篇怀念的文章,“童恩正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我一直认为他和郑文光的科幻小说是那时最好的,我印象很深的还有《遥远的爱》。”
文章最后说“电影不怎么样,但做为科幻迷的一种怀旧,劝大家还是看一看。想想从那以后,中国科幻又奋斗了二十年,也没弄出多少东西,连一部像样的科幻电影都没有,不禁生出许多叹息。”
近4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这部电影,很多人误把当年的“粗糙”当成“邪典”,我倒更希望我们的科幻电影可以学习那时候的认真、勇敢和智慧。
1.《5万年后的考古是什么电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5万年后的考古是什么电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9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