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三国的朋友,一定对东吴四大都督很熟悉。他们分别是周瑜、鲁肃、卢蒙和卢森。

在三国这个群英乱舞的年代,发挥这耀眼的光芒。然而,东吴还有一位传奇都督,他的战绩不必四位都督差,其中间接灭掉曹仁,协助陆逊击败曹休,差点活捉曹休,却在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多大的名气,在《演义》中更是属于打酱油的,让人唏嘘不已。

这位大都督不是别人,正是东吴的濡须都督朱桓。朱桓,字休穆,吴郡吴县人。先为孙权给事幕府,余姚县长任内出现瘟疫,处理得当,深得民心。后升荡寇校尉,将兵两千,于一年之内在自己本郡吴郡以及会稽郡收编上万人作为部曲行伍。平叛丹阳、鄱阳山贼,迁裨将军,封亭侯。后来代替周泰成为濡须都督。

濡须,是东吴的一个港口。三国时期,在这里发生了一次大规模战役,历史称之“濡须之战”,而这次战役的双方正是曹魏大司马曹仁和东吴濡须都督的朱桓对决。黄武元年(公元222年), 夷陵之战之后,魏国大举伐吴,东吴三方受敌,其中魏国大司马曹仁率领几万步骑出征濡须。

“(曹丕)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这就是曹丕的“三路攻吴。” 曹仁的能力如何,《演义》之中是长败将军,而且正史之中却是曹魏有着内姓第一名将,《傅子》曾说:“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在这个时候的曹仁,无疑成为三国时代的超级大BOSS。

濡须之战,曹仁失败了,完全是丢盔卸甲,大体过程:先假装要向东攻打羡溪,导致朱桓分兵只剩下五千人,然后遣其子曹泰突袭濡须城,又派遣将军常雕督领诸葛虔、王双等人,早晨乘坐油船另外袭击中洲(中洲正是朱桓部众妻子儿女的所在地方),曹仁亲自率领一万人留在橐皋,作为曹泰等人的后援。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桓却能够先攻取油船,解除后患之忧,又另外派兵攻击常雕等将,朱桓等将又亲自抵御曹泰,火烧其营寨击退他们,并且斩常雕,生擒王双,临阵斩杀或溺死的有一千多人。《三国志·朱桓传》记载: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陈斩溺,死者千馀。

对于这次战役,《三国志·文帝纪》《三国志·曹仁传》皆无记载!只有在《三国志·朱桓传》中有这件事。很明显,曹魏方面在掩盖这次战役的事实,但是这次惨败,去无法掩盖一个重要的信息:曹仁因此战而亡。朱桓败曹仁是在公元222年,而曹仁死于223年,中间间隔仅数月,这恐怕不是巧合。因为曹魏还有另外一位大将曹休,也同样在濡须遭遇惨败,最后回去不久忧郁而亡。

三国时期的顶峰名将,被东吴无名小将击败,能不忧郁万分吗?而曹休的战役,朱桓也参加了,甚至献计差点活捉曹休。曹休,也是在曹仁死后,曹魏的超级大BOSS。曹休很强,无论统帅还是智谋,曹休之前几乎完爆孙权,吕范、徐盛、孙权都被他差点灭了,韩当的儿子韩综都降了。可以这么说,此时的曹休对吴的威慑类似于威震逍遥津的张辽。不同的是张辽是守合肥的将,而曹休是都督扬州的帅。

黄武七年(公元228年),鄱阳太守周鲂用欺诈的计谋引诱魏国大司马曹休,曹休统率十万步骑到皖城接应周鲂。当时以陆逊为元帅,全琮和朱桓分别为左督和右督,各自率领三万人迎击曹休。三路一齐出击,冲杀曹休伏兵,并且追赶之,追至夹石,斩获一万多人。曹休知道上当受骗,引军退走,但又凭着士兵数目众多,渴求一战。朱桓献计说:“曹休本来是因为亲戚的缘故受到任命,不是有智有勇的名将。现在此战他必定战败,战败就必定逃走,逃走应该经过夹石和挂车,这两条道都是险隘的道路,如果用一万兵阻塞道路,那么敌军可以尽灭了,而曹休也可以生擒。请让我率领部下断这两条道路。如果承蒙主上的威名,生擒曹休完成此计划,就可以乘胜追击,直取寿春,割据淮南,进而谋图许、洛,这是决定千秋万事的时机,不容有失。”孙权和陆逊商议此计策,陆逊认为不可行,因此没有施行此计。

桓进计曰:“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而休可生虏,臣请将所部以断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

只可惜,就这样让曹休败退回去了。曹休回去之后,无颜面对北方父老,忧郁而死。曹仁与曹休之死颇有相似之处。朱桓在军事才能之上有着非常卓越的见识和能力,不低于当时的陆逊,只可惜名声没有早期的四大都督响亮。

1.《三国曹仁怎么死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国曹仁怎么死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09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