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北辰街,又要从我的记忆开始。我出生于1967年11月4日,在滨州长大,是地道的滨州人。我四岁的时候,那个年龄开始想起来了。在年轻的记忆中,政界老北镇,在我脑海中,老北镇就是骨干中心。忘不了,和卢北辰同时出生,,

为尊重历史,故于1984年9月由滨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命名为“北镇街”。  

根据民间的这个说法,从侧面印证了“老北镇”的悠久历史。历史也考证了,滨州是从大海里退出来,也就是四五千年前的事儿。而根据史载,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夏朝时是九州中的青州、兖州之地,殷商时是“薄姑”国属地,秦朝开始建县,西汉起先后建有郡或国,北镇在西汉时即有此址,西汉至南北朝属漯沃县,隋朝至建国前属于蒲台县,正式出现“北镇”名称是在唐朝时,因其地处蒲台县城和大清河以北而得名。

对此, 记者在市档案馆馆藏资料中也看到,“相传西汉时就有了这个地方,到了唐朝的时候就被称为北镇了,北镇的名称得名于她的位置,她位于蒲城和大清河以北,1950年,北镇由原蒲台县划归滨县,但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是六街、五四、胜利、红旗、和平、义和、北三也就是,在六七年迁址,与几个大队驻地。北镇街是老北镇的主干道,和老北镇同时诞生,其曲蜿斜行,街面小,名气大,沥青路面。过去没有固定的名称,为了尊重历史,1984年9月,由当时的滨州市(县级)人民政府命名为‘北镇街’。”

北镇自古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重镇,自唐朝起,这里就设有渡口,被称作“十省通衢”,水运发达,东至大海,是大清河边上的水旱码头,陆路上则有着横贯南北的官道,是通往京津和入山海关的要道。据金代的石碑记载,“南望清河影带,昼夜不息,舳舫交错,商旅蝉阵于东西,滨之城市士庶蚊聚。”是说这里船运繁荣,交通发达。乾隆年间的《蒲台县志》同样也描述了北镇的兴旺,“大清河……海舶自闽广来,商贾辐辏,号称殷富。”船上所装载的盐、粮、石、木板、海鱼等物品都在北镇交易。

1855年,黄河夺取了大清河入海,河道几经变迁,最终确定了下来,在光绪年间,政府在北镇对面的黄河南岸设立了道旭渡口,北镇依托道旭渡口依然拥有着便的交通条件,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老北镇有字号的商家接近百家,每逢农历三、八,北镇大集往往会有数万人聚集在这里进行交易,相当繁华。

根据记载,解放前的老北镇分为东、西、南、四个村。其中说的也是四个关,四关之一,西关唐家,也就是唐赛儿的传说,不只是满门抄斩,还是隐姓埋名,没有人说的清楚,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西关,也就是现在的东、南、北、三个关,南关村人口最多,分为一街和二街,也就是后来的和平、义和,义和原名义和巷,早先的时候,巷里姓氏众多,为避免争端,邻里有事多协商,互谅互让,和睦相处,便得名“义和巷”。

东村是三街,也就是后来的红旗、胜利,这些名反映的是建国之初革命理念的影响。北村分为四街和五街,是后来的五四大队,“五四大队是在1961年体制调整时,由当时的红光大队分出,初名四五大队,后来在1963年改为了五四大队,表明是四街、五街,也兼有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双关用语。”

来就慢慢的发展到,今天的的六街蔬菜批发市场,1991年,这里成立了农贸市场,主要是蔬菜批发和畜禽水产批发,被誉为“鲁北最大、最丰盛的菜篮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费孝通曾给予高度评价,并亲笔题名为“鲁北蔬菜水果批发市场”。

1952年,惠民专区党政领导机关由惠民县城迁驻北镇,那时的北镇是个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自然村镇,从此这里便成为了全市(区)的政治中心。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北镇的城市建设一直处于相对缓慢的程度,时光流转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1980年3月,北镇改为镇建制,建立北镇人民政府,这为城市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2年8月2日,国务院批准,以惠民地区行署驻地的北镇为中心设立滨州市,县级滨州市的建立,更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奠定了直接的基础。1987年2月,撤销滨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县级滨州市。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立地级滨州市;设立滨州市滨城区,以原县级滨州市的行政区域为滨城区的行政区域。从此滨州在鲁北大地上,升起一颗璀璨的明珠,贯穿东南西北,通九州,过去的老北镇、所以我喜欢现在的滨州,热爱滨州,情系滨州,我们的美丽滨州在不断的腾飞发展,随着新时代的不断改革开放,加快速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篇章;祝愿我们的家园滨州更加美丽辉煌。

荷塘月色//原创作品2017年9月2日

1.《滨州市和北镇市什么关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滨州市和北镇市什么关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2110297.html